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报所处的经济环境、传播环境的巨大变化,客观上需要其进行新一轮改革。建立既满足宣传要求,又符合产业发展的我国现代传播体系,不断提高我国传媒的国际竞争力,将是我国新一轮新闻改革的又一重要战略。文化讲坛作为新一轮改革中党报对外传播模式创新的尝试,对我国对外传播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田书慧 《前沿》2014,(11):225-226
内蒙古悠久灿烂的地域文化,是草原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的丰厚财富,是中华文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向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展示内蒙古地域文化,是一个重要课题。加快内蒙古地域文化走出去,应以全新的视角,进行全方位推进。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话语建构的单一传媒世界已呈现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其中话语的主体表达功能及命题表达功能中的角度是"事件获取与发布聚集"的影响因素,主体表达功能中的情感是"人际情感互动与释放"的影响因素,主体表达功能中的认识是"新闻价值捍卫与监督"的影响因素。三重特征构成了全媒体时代制约下电视国际传播影响力的文化形态。中央电视台作为我国电视国际传播的主力军,将以促进社会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意识觉醒多义性的双重承担参与文化强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聂莉 《前沿》2014,(15):194-196
在跨文化传播的情境下,有效保护、弘扬和传承少数族群的语言一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和研究课题,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建构,与意识形态、权力关系密切相关,本文以激烈的“普粤之争”为例,力图解析在粤语盛行的广州地区方言该如何存在、大众传播媒介是否可以使用方言、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并指出“保护、认同与交融”为破解跨文化传播语言悖论提供了一定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周红 《湖湘论坛》2008,21(4):42-44
湖湘文化是历史形成的地域性亚文化形态,也是不断开放创新具有流行特征的文化热点。以周立波为案例样本,探讨在文化成为产业的大众传媒时代,湖湘文化包括文学流派的传统内涵如何呈现新的社会意义。我们应当借助现代传播的新手段和新方法,赋予既有文化品牌以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正确认知传统品牌传播价值的前提下,引入议程设置理论和集称文化概念,从操作层面分析其可行性,避免出现庸俗化变异和变味。  相似文献   

6.
王桂娜  张丽萍 《前沿》2013,(7):189-191
民族文化的传播是尊重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读图"时代,将民族文化转变成特定的符号语言进行视觉传播是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开辟出来的一条创新道路。视觉传播也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如何更好地进行视觉传播,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鄂尔多斯婚礼"个案,重在分析内蒙古民族文化的视觉传播策略,力图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7.
2010年3月5日《解放日报》刊登尹欣的采访——对话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记者:文化是多样的,而文明则似乎有着相对统一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以昆明高校247名来自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他们对云南的印象、对云南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等情况,以解读云南在桥头堡建设中面向东南亚国家的民族文化传播效果。当前云南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东南亚留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的了解仍有待深入,同时他们了解途径相对单一。因此,从"加大信息资源建设,构建多语种的外宣网络平台;依托留学生课堂教学,设置云南本土文化系列课程;打造云南民族文化品牌,扩大云南民俗体验途径"等方面提出增强云南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10.
郭志东 《今日海南》2009,(11):47-47
旅游是人到他乡的出行和游览,这样的迁徙过程实际就是人与他人跨文化交往的过程。因为任何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产物,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文化身份。在旅游过程中,以一定的文化身份到他乡或与也具有一定文化身份的旅游中介(包括旅行社、导游以及旅游有关的服务人员)、当地居民以及其他外来旅游者之间进行人际交往,或体验目的地的文化,都是一种旅游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夏绍先 《思想战线》2001,27(3):94-96
唐宋中央王朝和南诏、大理国统治者,出于自身的统治需要,都积极主张输出和吸收中原文化,为中原文化在南诏、大理国社会的传播大开方便之门.中原文化之所以得以在南诏、大理国社会广泛传播,主要是南诏、大理国社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中原文化来适应社会的变动,以协调自身社会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杨道云 《求索》2012,(7):211-212,234
笔者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和跨文化传播学理论,提出了多模态跨文化传播模式理念,并尝试运用这一理念,以河南开封《大宋·东京梦华》大型水上实景演播为例,就如何运用多模态跨文化传播模式提升演播效果,实现宋代繁荣的社会历史文化样态措施及效果进行分析,并总结出该模式在再现与传承弘扬宋代繁荣社会历史文化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日报》在对外传播中塑造了较为全面、丰富的中国农民工形象,尤其采取特定的叙事策略着重突出其"幸福"形象,以积极回应国际舆论、服务对外宣传目的。本质上《中国日报》的农民工报道是对国内不同属性媒体报道的贯通与综合,农民工仍然是沉默的被代言群体、并作为新闻背景存在。后续传播中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以切实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外语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章以广西相关职业院校为研究对象,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外语+文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和问题。研究发现,广西相关职业院校在外语教育中注重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但在文化和技能方面存在不足。为此,文章提出了以文化和技能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旨在提高职业院校外语人才培养质量,为职业教育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覃媛元 《当代广西》2014,(18):53-54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美丽中国"之后,便引发了旅游业的大讨论,认为这四个字非常适合代表中国旅游的国际形象。国家旅游局更是在2013年2月将"美丽中国之旅"正式确定为中国旅游整体形象,积极向全球推广,吸引外国游客前来感知中国的经济建设之美、政治建设之美、文化建设之美、社会建设之美、生态文明建设之美。这无疑是推进桂林国际旅游发展的一个新契机。如果说北京向世界传递的是  相似文献   

16.
由于电视传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经过电视长期的"培养",电视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板底彝人的环境认知,这些认知又进一步决定了板底彝人的行为。通过对电视传播提供的象征示范行为的学习和模仿,板底彝人在日复一日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习得了新的行为,由于这些新的行为不再具有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板底彝族文化因此发生了快速变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引人注目的传统文化言说现象为研究对象,以现代传播学的视野,来观照其中所蕴含的多重意义,特别对国家认同建构的需要做了重点分析。由此,也对媒介的传播伦理责任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中西方跨文化译介传播中一直是以西方文化为强势主体。西方中心主义不仅是西方译介传播主体一直持有的意识、理念和理论自觉,而且在中国对外译介传播主体一方,也自觉不自觉地深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赛珍珠是第一位翻译全本《水浒传》的西方译者,她长期在中国生活,对中国文化怀有深厚的情感,在英译《水浒传》时以反西方精神帝国主义为宗旨。但即使如此,她也在不自觉中以美国东方主义的潜在意识,在其译本中嵌入西方中心主义的内涵元素。新时代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亟须在中国文化外译传播中增强去西方中心主义的主体自觉。这其中,不仅要“去”西方中心主义直接、显在的呈现与影响,而且要“去”其间接、潜在的呈现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赵宇 《前沿》2013,(12):46-47
党报因为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执政党的地位决定了她的重要地位.由于其在国家中的重要性,党报曾一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主流报纸的地位.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2005年,包括党报在内的众多报纸均遭受到了大“寒流”.本文将以《人民日报》作为切入点,研究其在“寒流”中的成功战略转型,并对其以后可能出现的缺点做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20.
外宣翻译的目的和跨文化传播特征决定了民族地区的外宣翻译一定程度上也是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路径。要达成文化传播目的,民族文化的外宣翻译需要综合应用受众策略、选择策略、淡化策略等多种策略,结合侗族文化对相关策略进行了详细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