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农民群体里出现的物质需求快速发展与文化需求滞后的不同步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对理念的理解和认识的偏差,不同步地发展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对于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来说,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不可分割的需求整体,必须同步发展才能培养健全的人和健康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
贵州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它是为了满足人的特殊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需要而被人们创造和享用的。人们在各自的居住地,都已创造和享用自己社区文化,这种社区文化已基木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的基本需求。然而,随着生活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一种新颖而奇异的文化(在居住地所不能得到的文化),以满足他们的新奇感,满足他们对新的物质和精神的文化需求,这就需要到外地旅游、观光、享用。生活越富裕,人们就越要去旅游。社会越发展,旅游业也就越发达。日本60年代初,旅游业刚起步,出国旅游者约仅10万人,1969年出国旅游就有70万,以后越来越多。美国未来学家甘哈曼在《第四次浪潮》中说:  相似文献   

3.
《前进》2018,(12)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这其中"新的文化使命"究竟是什么?毫无疑问,它应该就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这样一个时代,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为之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跟上时代步伐把握人民需求"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物质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正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如何才能生活得更好?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当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将继续追寻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其中就包括了对文化的需求。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内涵及外延极其丰富。但就人所生活的城市空间这一维度而言,文化真实存在于城市生活和建设之中,依托各不相同的城  相似文献   

5.
文化生产力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生产力既具有一般生产力的共性特征:客观物质性、主体人本性、社会制约性、历史过程性、价值性、创新性、开放性,同时文化生产力又具有自身特有的个性特征:意识形态性、民族性、产品效益的双重性、产品内容的非物质性、产品评价标准的多元性、产品价值的永久性。从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两者的辩证关系看,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强调满足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需求,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强调满足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需求,两者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文化还是文明,都不是指具体事物,而是指人类创造这些具体事物的总体成就和不同的样态。所谓文明,就是人类发展进化的程度,是人类借助知识、科学等手段改造世界,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历史标高。比如,农业文明较之游牧文明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而工业文明较之农业文明又前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7.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是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重要理论内涵之一,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这就为改变以往比较侧重于社会发展而较为忽视个人发展的片面性提供了依据,指明了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正确方向。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里与社会物质文化发展相对应的人…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并且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态势,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这一需求,着力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文化发展差距,补齐发展短板,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提升服务供给水平,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从事文化创作等权利,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连晓鸣 《今日浙江》2008,(12):15-16
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是富裕起来的浙江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浙江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物质等方面坚实的基础。浙江人民历来在精神文化方面有较高的追求。改革开放30年,我省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社会对精神文化需求,也明显提高。据省统计局的资料表明,进入新世纪,浙江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人类学的诞生是与对物质文化的研究密切相关的。早期人类学对物质文化的研究深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物质文化被看做是衡量某一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伦敦大学学院的人类学系和剑桥大学的考古学系逐渐成为英国物质文化研究的两个中心,共同促成了英国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的物质文化转向。物质文化研究把物质性看做是文化的一个整体维度,强调人与物质之间的辩证关系:人创造和使用物质,物质也造就了人。在现代消费社会,大众消费成为英国物质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并特别关注物质的消费过程和场所。人们在参与物质消费的过程中,思考他们的社会存在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提高人的精神需求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精神需求是人的需求的基本方面,是人所特有的。精神需求的形成是由于主体的主观心态与环境的不平衡,为了维持和恢复平衡的主观心态而产生的一种动态依赖关系和渴求状态。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要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无疑是发展物质财富的机制,这一机制首先强化的是人的物质需求,而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发展只是它的“副产品”。但不能由此断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然使道德滑坡,人的精神需求相对于物质需求而言逐渐萎缩。我们认为,从发展的长远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政协天地》2014,(Z1):41-42
年来,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转换,文化需求旺盛并向高品质、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更加广阔空间。文化体近  相似文献   

13.
郑功成 《思想工作》2005,(9):i0021-i0024
只要不是对中国有偏见的人.都会承认中国近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它彻底地化解了计划经济时代城乡居民物质文化需求增长与供应极度短缺的矛盾,也基本上解决了先进生产关系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它不仅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促使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步人了富裕阶层的行列。因此,对中国近二十多年的发展给予任何赞誉都不为过。  相似文献   

14.
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进步是不争的事实,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正一步步走进寻常百姓家。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狭隘、功利、铜臭等观念也在逐步深入人的肌肤,腐蚀人的灵魂。在纯洁  相似文献   

15.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同时,文化产业被视为当今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之一,文化产业兴起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大众对精神文明生活的需求,这种需求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而随之增加.因此,积极发展辽宁文化产业是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6.
作为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生活形态的文化,当然会有地域乃至中外之别。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文化各不相同的原因,其实在形而下的物质层面。不同的生活环境、生存条件,使此地和彼地的人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生活形态、形成不同的生活理念,这分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相似文献   

17.
《政协天地》2014,(2):41-42
年来,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转换,文化需求旺盛并向高品质、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更加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8.
陈莉 《人大论坛》2009,(7):20-21
【理论研讨】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政体,其不仅适合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的根本国情,适合于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适合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及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是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改革开放40年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还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提出了更多需求。人民的需要,已经从物质  相似文献   

20.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应有之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在个人精神生活富足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体现在与物质生活富裕共同推进,体现在有效满足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需求,体现在全面提升国家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体现在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精神生活等方面,并呈现出无形性、全面性、动态性、差异性、阶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