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立即拉开帷幕。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当时既是苏联国家利益的代表,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领导人,他怀着复杂的心态,以及从自身的利益关系考虑,采取种种做法,力图影响这场关系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当这场大决战尘埃落定时,斯大林尽管有所保留,还是较为诚恳地对他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做了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2.
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重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良早 《理论学刊》2007,9(4):16-20
斯大林在正确地认识中国革命特点的同时,反对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左”倾思想,即反对关于中国革命发展速度上的“左”倾思想,反对关于中国建立苏维埃问题上的“左”倾思想,反对关于否定共产党员参加国民党必要性的“左”倾思想。他还就中国社会的改造、进步与发展提出了一些重要认识,如认为中国未来的政权是工农民主专政,建立这个政权有利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等等。  相似文献   

3.
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对-中国革命的理论指导上。基本理论指导上的正确和错误都是关系全局的。  相似文献   

4.
刘建萍 《党史纵横》2003,(12):17-19
毛泽东与斯大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两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历史伟人。他们不仅深刻地改变了各自国家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斯大林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统帅,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毛泽东以他不屈不挠的个性和杰出的革命品质以及创造性的理论思维,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最后也得到了斯大林的重视。毛泽东与斯大林交往几十年中曾有过种种矛盾、误会、斗争,但最后走到了一起,这是建立在共同的革命利益之基础上。当然,毛泽东最终得到斯大林的平等相待、尊重和支持,是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前夜和新中国建立的初期实现的。他们的友谊不仅促进了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进步,在  相似文献   

5.
1949年1月6日至17日,在中苏关系史上颇具历史意义.在这期间,毛泽东和斯大林就如何结束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的统治,频繁交换函电,商谈对策.这些电报,探讨了如何应对国民党提出的所谓和平谈判问题、如何回答国民政府邀请英美法苏四国政府居间调停国共停战议和的问题、建立联合政府的过程中如何对待民主人士的问题以及苏联援助问题等等.1月14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与国民党谈判的八项条件,基本上反映了毛泽东与斯大林往来函电的内容.这些函电,对当时中国政治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乃至新中国的内政外交,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杰诚 《世纪桥》2001,(4):25-27
延安是革命圣地,是抗日胜利的红都,也是新中国的摇篮和苗圃。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同志在陕北  相似文献   

7.
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与斯大林关系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克敏 《党史纵览》2002,(10):24-27
毛泽东和斯大林是20世纪世界的两位历史巨人,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尤其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伟大导师。毛泽东和斯大林在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上有共识,也有分歧;有深厚的友谊,亲密的合作,主动的配合,也有矛盾和斗争。期大林及其领导的苏联,对中国革命作过重大的贡献,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有过宝贵的支持和援助,也有过错误的干扰。但总体而言,两人之间的关系,友谊、合作、配合是主流。尤其是解放战争进入到关键时刻,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关系也达到了历史上最为亲密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苏联共产党是给予很大帮助的。但由于中共领导的工农红军长期生活、战斗在农村,斯大林认为中共不一定能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很有可能养成农民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和民族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9.
建国后中国选择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是中国国内外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苏联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苏联对中国的示范作用、支持和帮助、在外交上的压力,是中国选择斯大林模式重要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0.
奎松 《党史纵横》2001,(8):17-20
如果说民族问题是利害之争,那么,革命问题则是义理之辩.义既然高于利,那么,在毛泽东与苏联党的争论当中,关于革命理念的争论究竟占有多重的地位,应该不难了解.  相似文献   

11.
1945年至1946年,是中国共产党战后革命战略形成的关键年代。在苏联对华政策摇摆不定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对于苏联对华政策的变动,做出了灵活及时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充分利用了苏联与美蒋之间的矛盾,及时夺取了军事上有利的战略地位置,而且顺应和把握了国际和国内局势的走向,在政治上逐渐取得了主动权。在与国民党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中,高举起了革命战争的大旗,并最终把中国革命全面推向胜利。  相似文献   

12.
深入研究毛泽东对实践标准的贡献与中国革命胜利的内在逻辑关联性,对于科学地把握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规律和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实践标准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散木 《党史博览》2013,(9):12-16
周恩来率团出席葬礼1953年3月5日晚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突患脑溢血,在莫斯科郊外昆采沃的别墅中去世,享年74岁。斯大林去世六个小时之后,苏联的广播电台和主要报纸《真理报》公布了该消息。此后,苏联方面宣布全国默哀八天,停止工作,并定于3月9日安葬斯大林。斯大林的遗体先是被安放在克里姆林宫,然后停灵于工会  相似文献   

14.
朝鲜战争爆发前毛泽东和斯大林对朝鲜局势的看法一致1945年8月,在对日本侵略军进行最后打击时,苏联军队全歼在北朝鲜的日军,解放了北朝鲜。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军队歼灭了南朝鲜的日军,占领了朝鲜南部。苏、美军队基本上是以三八线为界,分别占领朝鲜北方和南方。  相似文献   

15.
1949年底毛泽东访苏时,曾向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表达了自己的委屈。这种委屈和不满,并非来自20世纪30年代以王明为代表的、具有留学苏联背景的"左"倾教条主义中央的排挤和打击,而是对抗战结束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不满。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苏联出于其国家利益的考虑,对中共态度冷漠。在1948年国共两党决战进入关键阶段之时,毛泽东多次提出访问苏联以就中国革命若干重大问题与苏联商讨,均被其婉拒。1949年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时,苏联仍然出于国家利益考虑,力促国共和谈。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毛泽东对苏联的不满,也为日后中苏关系破裂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6.
说起斯特朗这个名字,或许现在大多数中国人已经不是很熟悉了。但一说起“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大家都知道这是毛泽东的著名论断。其实,这句话就是毛泽东当年对斯特朗说的。  相似文献   

17.
战后初期苏联对华政策源于战前美苏英三国召开的雅尔塔会议。这一政策从内容上看 ,对中共是不利的。但是 ,由于战后美苏冷战对抗的逐步加剧 ,苏蒋之间矛盾的加深 ,苏联不断调整对华政策尤其是在东北的政策并对中共在东北的军事行动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援助 ,为中共夺取东北战略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中共审时度势 ,利用美苏蒋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制定了夺取东北、创建东北根据地的战略和策略方针 ,并迅速展开 ,建立了稳固的东北根据地。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的人民群众观主要包括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等方面。斯大林依靠人民群众把苏联建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领导苏联人民打败了德国法西斯,维护和实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斯大林的人民群众观与实践有某些脱节,在他领导下发生的肃反、清洗损害了某些群众的利益,出现的特权和官僚主义等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我们既要反对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又要从斯大林的人民群众观及其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越芬  许丹丹 《世纪桥》2009,(7):29-29,55
本文从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得出了“要始终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首位、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探索、反复探索的过程,从不成熟到成熟,成熟了又不成熟,继续探索的过程,尤其在它的初期,其道路更是艰难,因为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