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康 《党的文献》2012,(4):50-57
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由于此次访问对中苏两党两国都关系重大,双方对此高度重视。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给联共(布)中央斯大林的报告》是此次访问的纲领性文献。该报告充分而详尽地介绍了中共采取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与政权性质,阐述了中共对中苏两党关系、新中国的外交取向、中苏两国关系等方面的主张和实际做法,同时也回应了斯大林及联共(布)中央在这些重大问题上的关切,努力消除斯大林的某些疑虑,为此次秘密访问奠定了良好基础,对争取苏联对新中国外交及国内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和援助,巩固新中国政权,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抗战时期,日本的扩张和侵略威胁到中苏两国的安全,中苏在对日立场上有诸多共同利益。两国由长期的疏远开始走向合作。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此后,中苏相互支援和配合。由于军用物资和人员的输送需要一条重要的国际交通线,促使中苏双方开辟了西北国际战略通道。抗战期间,中苏西北战略通道是苏联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大动  相似文献   

3.
1949年12月,毛泽东出访苏联,参加庆祝斯大林70寿辰的活动·访苏期间,毛泽东那斯大林实现了两位巨人的握手,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把中苏两国的友谊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于帝国主义企图侵略、染指新中国的野心起到了巨大的威慑作用。《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历史性会晤》向您展示两位伟人在外交场合的博大胸怀和远见卓识,披露了一些国际关系方面的鲜为人知的情节。  相似文献   

4.
1958--1959年,中苏之间出现了一系列磨擦与冲突:从众所周知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事件,到炮轰金门、中印边境冲突、苏联片面中止《国防新技术协定》,再到两国领导人在北京发生激烈争吵、赫鲁晓夫气急败坏地把毛泽东形容成“好斗的公鸡”……山雨欲来风满楼,两党关系已经走到了破裂的边缘。  相似文献   

5.
德国经济学家约希姆·毕绍夫论中国改革德国左派知识分子,经济学家约希姆·毕绍夫认为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采取宏观调控的改革政策,是可行和有前途的。他在1993年发表了《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中国是苏联道路的替代方式吗?》一书,根据他所认为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两党关系恶化。1968年起,中苏边境紧张气氛增加,冲突规模明显增大。“文革”爆发后,台湾当局认为是反攻大陆的“天赐良机”。但是美国对此避而不谈,还有意冷落台湾当局。台湾当局企图寻求新的盟友,苏联也希望借台湾来牵制大陆。在这种背景下,台湾与苏联开始了秘密接触。投石问路1968年10月11日,在东京的一个俱乐部里,名叫维克托·路易斯的英国《伦敦晚报》记者,见到了台湾驻日本“大使馆”新闻参赞卢为,要求访问台湾。但是路易斯持的是苏联护照,卢为鉴于其身份敏感,不敢做主,报告了台湾“驻日大使”陈之迈。陈之迈指示卢…  相似文献   

7.
译者按:本文选译自原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贾丕才(1921~1995)撰写的回忆录(在不同的平行线上──一个外交官的札记)(莫斯科1996年版)。1969年9月,贾丕才曾随同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到北京机场参加同周恩来的会晤,并对会晤内容作了记录。本文是书中的一节,原标题为《柯西金与周恩来:在机场上的会谈)。文中记述了这次晤的全过程,披露了柯周会谈的主要内容,对于我什1研究这个时期的中苏关系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应当指出的是,作者披露的会谈内容是有学择的,有明显的倾向性。作者提出的一些看法也多为主观臆测,并不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成为继斯大林之后苏联党和国家的新一代领导人,在他的领导下,中苏两国关系经历了一段非常曲折的过程.1954年10月,赫鲁晓夫亲自率领苏联最高领导集体访华并兑现此前承诺,表示出对中国的重视和礼遇;然而1959年以后,苏联不仅单反方面撕毁中苏多项协议,撤走在华援建专家,甚至两国不断加强边境军备,以致发生珍宝岛流血冲突事件,中苏同盟由亲密无问的"兄弟"转至关系破裂也不过十载.  相似文献   

9.
“王平”是《伦敦晚报》记者维克托·路易斯的化名。所谓“王平档案”,也就是曾任台湾“新闻局”局长的魏景蒙关于和“王平”接触及密谈的日记。1995年,“王平档案”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就是这篇日记,揭开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与苏联秘密会谈的内幕。投石问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中苏两党关系恶化。从1968年起,中苏边境紧张气氛增加,冲突规模明显增大。“文革”爆发后,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反攻大陆的“天赐良机”。但是,美国对此避而不谈,还有意冷落台湾当局。台湾当局企图寻求新的盟友,苏联也希望借台湾来牵制大陆。在这种背景下…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成为继斯大林之后苏联党和国家的新一代领导人,在他的领导下,中苏两国关系经历了一段非常曲折的过程。1954年10月,赫鲁晓夫亲自率领苏联最高领导集体访华并兑现此前承诺,表示出对中国的重视和礼遇;然而1959年以后,苏联不仅单反方面撕毁中苏多项协议,撤走在华援建专家,甚至两国不断加强边境军备,以致发生珍宝岛流血冲突事件,中苏同盟由亲密无间的兄弟转至关系破裂也不过十载。  相似文献   

11.
文献档案20世纪50年代中国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技术合作、贸易往来的一组文献(91·4)关于“六五方案”的一组文献(92·4)“六五方案”的出台、实施与调整王秀华(92·38)关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基层的一组文献(93·4)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寇灾损失的一组文献(95·4)朱德在苏共二十大上的讲话(96·4)有关中共八大的一组文献(97·4)关于修改和补充苏联在技术上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改建工业企业和其他项目的中苏协定的议定书(98·4)关于中苏贸易往来的一组文献(1950-1957)(100·4)回忆录忆新中国第三次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和宝钢建设陈锦华(91…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对利用外资的设想宋斌文利用外资来发展国内经济,毛泽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曾明确提出过。1944年8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军观察组成员约翰·谢伟思(美国驻华外交官)进行了长达8小时的正式交谈。这是毛泽东一生中与美国官员进行的一次最长时间开诚布公...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康·伊·科瓦利50年代初曾任苏联外贸部副部长,负责对外经济联系。其后任苏联对外经委主任。他参加了中苏关于苏联援助中国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会谈,本文是他的回忆录,发表在《远东问题》1989年第3期上。原题为《1953年斯大林与周恩来的莫斯科会谈,1954年赫鲁晓夫与毛泽东的北京会谈》,全文约2万字。本刊作了部分删节并改换了题目。  相似文献   

14.
许倪 《世纪风采》2008,(2):17-19
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中苏先后在珍宝岛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是中苏两国矛盾长期摩擦的结果。由于中方预先有准备,苏方损失不小,被毁坦克、装甲车达17辆。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公布的数字,苏军死58人,伤94人。显然,苏方“吃了亏”。  相似文献   

15.
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中苏先后在珍宝岛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是中苏两国矛盾长期摩擦的结果。由于中方预先有准备,苏方损失不小,被毁坦克、装甲车达17辆。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公布的数字,苏军死58人、伤94人。显然,苏方“吃了亏”。  相似文献   

16.
中苏分裂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和苏联作为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曾一度是亲密的盟友,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是两国结盟的标志。在50年代的较长时间里,两国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密月”期。1953年斯大林逝世,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致使两国间裂痕扩大,...  相似文献   

17.
1958年,是中苏友好关系受到重挫之年。因为苏联海军远洋潜艇需要岸基"长波电台"来进行通讯指挥,赫鲁晓夫向中方提出,中苏两国在中国的南海岸合作建设"长波电台",由两国共同管理和使用,遭到毛泽东的严词拒绝。恰在这时,中国海军提出由苏联帮助中国建造远洋潜艇,苏  相似文献   

18.
1949年12月毛泽东出访苏联,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访问,非同寻常。目的主要有三:一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签订新约,用法律形式把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固定下来;二是寻求苏联援助,以便尽快恢复和发展中国的国民经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和周恩来先后赴莫斯科,与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进行了长达两三个月的协商、谈判,终于签订了替代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新的条约和协定,从而将中国与苏联的战略同盟关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无疑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重大的外交活动。然而,迄今为止,中国尚未公布有关这次外交谈判的档案文献。只是到80年代后期,才开始有一些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的电报、信函,以及当事人的回忆录公布于世,使我们得以对这次中苏谈判的过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我们仍然无法依据现有的文献和材料,…  相似文献   

20.
1958年炮击金门前中国方面是否曾与苏联协商或通知即将采取的行动,是一个在历史上颇有争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到对当时中苏同盟关系状况的判断,以及对后来中苏分裂原因的探寻,需要做出准确的回答。作者利用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及当事人回忆录对此进行了详细考证,并得出结论:中国方面在炮击金门前的确没有与苏联进行协商,也没有向苏联通报这个意图。然而,毛泽东却有意给外界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中国采取的这个军事行动是中苏协商的结果。毛泽东在赫鲁晓夫秘密访华后不久便下令炮击金门,使美国认为中共对金门的军事行动很可能是中苏共同采取的一致行动。这正是毛泽东坚持赫鲁晓夫必须公开回国并发表会谈公报所期待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