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间势力是指在进步势力和反动势力之间具有中间立场的阶级和阶层。由于每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不同,各个阶级和阶层所处的地位不同,中间势力的内涵是在不断变化的。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间势力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乡村的富农和小地主”。进入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民族矛盾上升、地主买办阶级营垒的分化,中间势力的范围扩大了,不仅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即中等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还包括从地主中分裂出来的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开明绅士;倾向于抗日的地方实力派,等等。从阶级属性上看,包括全部民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时期中间势力的认识和政策大体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党派,是指国共两党之外代表中间阶级、中间势力的政党和政治团体,主要是1941年3月组成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三党三派,即中国青年党、中国国家社会党,第三党、中国人民救国会派、中华职业教育社派和乡村建设派。他们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3.
争取中间势力,是国共两党历来重视的问题。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秉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原则,运用一系列灵活的方针、政策以及开展积极地实践活动,最终赢得了中间势力的信赖和支持,从而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中间势力参政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方面。首先,中间势力的民主追求是其参政的内在动因;其次,抗战的爆发是中间势力参政的外在刺激因素;再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受挫是中间势力参政的经济原因。中间势力的参政主要包括国难会议、国防参议会和国民参政会三个阶段,同时它还具有许多重要特点。中间势力参政给我们如下启示,首先民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潮流;其次民主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再次中间势力的优秀品质对当前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抗战胜利之初,中国的政局异常复杂,以国共两党为代表的传统政治力量继续存在并发展,新兴的中间势力迅速崛起,力图在政治上获得一席之地;以美苏为代表的国际政治力量深度干预中国内政,由此形成复杂微妙的"三国五方"政治格局。在"三国五方"政治格局中,有着鲜明的层次:美苏居于主导地位、国民党政府居中、中国共产党居于被支配的底层。而中间势力的一时勃兴,则是这一政治格局的产物。"三国五方"政治格局,是战后中国政局发展变化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将千百万群众吸引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广泛的民主改革,客观上起到了发展进步势力,团结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效果,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当时民主改革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民族复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争取中间势力,是党关于不断发展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要策略,也是南方局的一项中心工作。抗战时期的中间势力是指国共两党之间,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民主党派、地方实力派、开明绅士和社会贤达在内的广大中间阶级、阶层和政治派别的统称。在当时的中国,这股中间势力不容小觑,在  相似文献   

8.
正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始终高举抗日民主两大旗帜,创造性地贯彻中共中央制定的"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策略总方针,十分重视团结和争取地方实力派等中间力量,先后派人同川康、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的地方实力派取得联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对以刘文辉、潘文华、邓锡侯为代表的四川地方实力派的积极有效争取,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抗日民主运动和解放大西南及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至1927年7月27日鲍罗廷启程回莫斯科.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历史时期,不仅是国共两党由合作到分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转变期.也是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各派系及其政治代表的初步定位期。在错综复杂的中苏关系、国共关系、国民党内各派系关系、封建势力与反封建势力及帝国主义势力与反帝国主义势力之间关系漩涡中,汪精卫、蒋介石不断角逐国民党最高领袖地位.双方的政治关系也经历了合作一分离一对立一合流的过程.全面把握其演变进程、客观分析其实质和根源.对不同视角深化民主革命时期的党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在民族危机面前,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与国民党实行了第二次合作,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拯救中华民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党中央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政治口号,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主党派多数在成立时,就制定了自己的政治纲领,没有成文的政治纲领的民主党派,也发表了具有纲领性的宣言。综观它们,其政治主张基本相同,一般反映了中间势力的共同要求。民革、民盟、民建等的纲领比较完备。以民盟的纲领最具有代表性。各民主党派形成时期的时代特点、阶级基础及其主要成员的政治倾向,决定了其政治纲领的基本精神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要求民族独立,反对独裁统治,要求政治民主的。民盟的政治纲领,不仅有对国家前途的政治主张,还有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设想。民主党派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认识  相似文献   

12.
抗战初期,广州沦陷后,韶关成为广东战时省会,是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党的许多重要活动都发生在以韶关为中心的粤北各地。中共广东省委、北江特委及各级党组织遵照中央“要把广东建设成为统一战线模范区”的指示,遵循着“积极发展进步势力,团结争取中间势力,孤立打击顽固势力”的统战工作方针,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证了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和组织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考虑到当时统一战线的复杂情况,毛泽东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又联系社会实际将抗日与民主改革科学结合,迅速壮大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重温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对于我们当前进一步增强对台统一战线的整合功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独”促统,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腾飞不乏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除国共两党之外的中间势力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它是促成和维护国共合作的纽带,是共产党的同盟军,它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考虑到当时统一战线的复杂情况,毛泽东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又联系社会实际将抗日与民主改革科学结合,迅速壮大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重温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对于我们当前进一步增强对台统一战线的整合功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独"促统,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腾飞不乏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日本右翼势力的存在与发展经历了战后初期、从冷战开始至中日复交前、从中日复交至冷战结束前和后冷战时期四个阶段。半个多世纪以来,通过对“台独”分裂势力的支持,日本右翼势力逐步由民间发展为民间与政府遥相呼应,成为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对此,我们要洞悉日本右翼势力膨胀的原因,以制定灵活务实的战略,排除日本右翼势力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干扰,粉碎其阴谋分裂中国的政治图谋。  相似文献   

17.
中间势力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是国共关系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共两党关于中间势力政策的比较,探讨这三种政治势力的相互关系,揭示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一、国共两党对中间党派的政策在1935年华北事变前,国民党对中间党派主要是打击的政策。国民党实行“党外无党,党内无派”,不承认中间党派的独立地位和真实存在,对中间党派的活动进行限制、迫害,要  相似文献   

18.
抗战后期,中共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各民主党派出于争取民主、改良中国政治及政党关系和确立中国在战后国际关系中的有利地位的原因,赞同中共的主张,成为联合政府运动中的中间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共两党起了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简希 《世纪桥》2014,(7):74-75
门阀世族是由东汉豪族地主发展起来,随着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依附关系的发展,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社会地位的不断上升,出现了累世公卿的显赫家族。整个魏晋南北朝都受这种门阀势力的影响,西晋属于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暗弱时期。本文将从内外战争、荫客制度与九品中正制的促进、门阀的庄园经济的发展与玄学思潮兴起四个方面论证西晋太康年间门阀势力兴起之因。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中共的友军工作,是在掌握武装的条件下对国民党军队开展的军事统一战线工作。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共领导的军队面临来自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方夹击,友军工作成为转变战略态势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中共军队在战略防御阶段的英勇斗争和对友军的无私帮助,以及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对战略方针的调整,都为相持阶段开展友军工作提供了条件。依据军事派系和政治态度,中国共产党对友军的军事属性和政治属性进行了划分,并结合军事斗争规律,灵活运用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斗争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取得了显著成效。抗日相持阶段中共军队开展的友军工作既充分发挥了党的统一战线的优势,又在反磨擦斗争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