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对社会主义“空想论”的三次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多年来,党对社会主义“空想论”的观点曾经有过三次明确的批判,这就是建国前后对农业社会主义的批判,“大跃进”时期对人民公社问题上超阶段“空想论”的批判以及十三大以来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上“空想论’的批判。三次批判,留给人们多方面的思索,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反对平均主义等,都是我们应汲取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向德平 《探索》2002,23(1):17-20
邓小平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改革动力论”,形成了社会发展的系统动力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员》1980年第2和第3期连续发表了由我牵头撰写的《红黑要分明,是非要澄清》——批驳诬陷刘少奇同志的所谓“三党”、“六论”的9篇文章。同时,黑龙江《党的生活》、吉林《支部生活》、天津《支部生活》也都全文作了发表。其中,《执政党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对批判“生产党”的批判)一文,《解放军报》作了转载;《个人服从组织是党员必须遵守的原则》(对批判  相似文献   

4.
目前,关于生产力要素的研究无论是“两要素论”、“三要素论”还是“多要素论”或“系统要素论”,都还只是停留在对构成生产力的投入要素的研究上,没有看到劳动产品也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  相似文献   

5.
对于胡绳的观点,沙健孙在1998年12月长沙理论研讨会上就简要地不指名地给予了批驳(见《毛泽东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68—77页)。接着,沙健孙在《中流》杂志1999年第4期和第12期又先后发表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全局性问题——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和《马克思主义,还是庸俗生产力论?——评胡绳教授对毛主席的批判》两篇文章。沙健孙反驳胡绳的论点主要有:第一、胡绳的观点不符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和邓小平观点《历史决议》把新中国成立后的头7年称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在河北省领导干部警示教育会议上,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对“好人主义、以不得罪人为最佳取向”的官场庸俗作风作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他说:“庸俗作风是通向腐败的引桥。腐败现象的发生,往往是从行为的庸俗化开始的。腐败分子是党的肌体上的毒瘤,毒瘤可  相似文献   

7.
晓庄 《党史文苑》2004,(9):32-33
批判所谓“黑六论”1968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转载《红旗》杂志第四期社论《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此文在一年多来开展群众性的所谓“革命大批判”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批判“黑六论”。文章认为,中国赫鲁晓夫推行所谓“六论”,即“阶级斗争熄灭论”、“驯服工具论”、“群众落后论”、“入党做官论”、“党内和平论”、“公私溶化论”(即“吃小亏占大便宜”),就是用修正主义去腐蚀工人群众,腐蚀党。文章认为,六论的中心是“阶级斗争熄灭论”和“驯服工具论”,前者否定无产阶级专政,“妄想扼杀党的无产阶级革命性,使无产阶级革命党…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五评白皮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深刻批判了“对华友谊论”“否定革命论”“西方催化论”和“极权政府论”等美化美国侵华历史、歪曲中国历史、诋毁中国共产党的错误言论。在批判中,毛泽东坚持以唯物史观批驳唯心史观,坚持以集体主义批驳个人主义,坚持思想批判与中心工作相结合,使当时的中国人民认清了美国侵略中国的历史,从而更加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革命事业发展。他的批判原则、方法等,对当前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毛德儒 《学习论坛》2010,26(1):60-63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划时代理解,具有恒久价值。但由于核心概念上的界定不清,使得这个理论的传统阐释在实践中面临着解释困境。可以从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历史探寻出发,通过考察生产力的具体内容,区分“物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得出一种物质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三足鼎立”动力模式,修正传统阐释之不足,并解决它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是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并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科学概括,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断从一个新的角度,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社会主义本质与其特征、特色之间的不同,以及传统社会主义生产力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论之间的差异,作出了明确的区分和界定,体现了其创造性和科学性。 一、在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定中,体现了创造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应当尊重胡绳教授的原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马列主义基础部的副教授,1999年下半年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当访问学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图书馆里看到了沙健孙教授在《中流》1999年第12期上发表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庸俗生产力论?——评胡绳教授对毛主席的批判》一文(以下简称《沙文》)。我被醒目的标题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完这篇长文,心里沉甸甸的。随后,我又认真地读了胡绳教授的两篇文章,一篇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前瞻——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刊于《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6期,以下简称《胡文》…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辩证法中“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三定律构成唯物辩证法的内核,但其不可避免的也具有唯心主义、泛神学论等局限性。马克思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利用费尔巴哈唯物论做批判的桥梁,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批判和超越,建立起了新的唯物辩证法哲学。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与当代》2002,(10):25-25
“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经济的、技术的概念。它表明的是生产力这种物质力量本身(包括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的发展水平,回答什么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即生产力的先进性;“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一个阶级的、政治的概念,它表明的是对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对生产力的发展所必然引起的社会经济后果的观点和立场。实质上是一个用怎样的世界观、历史观来看待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批判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批判的前奏。马克思是通过市民社会批判,引出“现代社会”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概念,揭示出资产阶级社会的内部矛盾,从而拨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迷雾,科学论述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论“科教兴国”战略与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杨海征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和创新精神,它将成为我们今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一...  相似文献   

16.
前线文摘     
《前线》2005,(5)
理论新见如何正确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为本”的关系?一直以来,理论界学术界有着极为不同的认识。《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发表刘奔研究员的文章,对此作出深度解读。刘奔:正确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为本”的关系正确理解和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和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关键是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概念。流行的观念中,仅仅从物的角度和量的方面去理解生产力。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也是作这种狭隘的理解。这种理解就像军事上的唯武器论一样,只看到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儒家人性论实现由汉唐到宋明的形态转化中,佛性论的影响起了重大作用。“佛性”一词,在印度佛教中,原为表达世界本体属性的范畴,佛教传入中国后,渐渐进入心性论视域,但与儒家人性论终有重大差异,所以两家常相辩难,《华严原人论》即是佛性论批判儒家人性论的典型论著。《华严原人论》诘难儒家以元气解释人生在世的具体形式,以天命为人生在世的究极原因,提出众生“身本”为“一真灵性”。儒学精英们出入佛老,终于学会了其本体论思维方式,将其关注的伦常预设在“一真灵性”之中,使其变为“天命之性”,从而变佛教的诘责为儒学的批判,成为宋明理学兴起的转关旋纽。  相似文献   

18.
丁节 《世纪桥》2012,(7):34-35
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概念的重新拷问,经过了同以往理论的一系列反思、争论而最终实现,这其中施蒂纳的作用影响甚大。虽说,施蒂纳一直是马克思着重批判的对象,但是这种批判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反思。施蒂纳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最终确立所起的启示作用不容忽视。本文着眼于“现实的人”的概念,通过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确立过程的分析探讨。揭示出施蒂纳对马克思不可磨灭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如何对庸俗说“不”,我多次听到入党积极分子谈论这个话题。谈论者中有初进职场的大学毕业生,有工作了十余年的公务员,有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也有中小学教师。他们因为有较高层次的追求,便对环绕于身边的庸俗之事看不入目;他们想大声对庸俗说“不”,又怕遭到误解。他们为此烦脑甚至苦闷。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与当代》2008,(3):53-53
李德顺在2月18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有人认为,邓小平的“猫论”(“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是实用主义,其实未必。我是搞哲学的,我发现“猫论”是个哲学上的价值论问题。“猫论”实际上讲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手段为目的服务,目的决定手段;当然这里还有个优化手段的问题。“猫论”的原则是注重实效,是求真务实的态度,跟实用主义没有必然联系。我们要给“务实”与“实用主义”划清界限,就要明白:“实用主义”的错误不在于务实.而在于用价值问题遮盖、否定了真理问题。这里正确与错误的界限,可以用比喻来说:实用主义的“有用就是真理”一“有奶便是娘”;而与之不同的“求真务实”态度应该是:“有奶可以吃,娘还是娘”。就是说,实事求是的态度懂得把握里面的分寸,将价值与真理两个概念区别开来:只要是有助于发展我们生产力的,就可以大胆地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