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来有兴趣看看唐朝的历史,尤其是对于唐朝的文化很有兴趣.在唐初的时候,因为士族生活优裕,他们不必要靠自己的辛苦劳动为生,所以有时间把兴趣放在作诗上.且他们用以表现自己是士流的一种手段,也就是作诗.如果不会作诗,当时就不能很好地参与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2.
佚名 《政府法制》2012,(3):38-39
刘春霖是清代最后一名状元,也是我国自唐代开科举仕以来最后一名状元,生于1872年1月,卒于1942年1月,河北省肃宁县北石宝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考取状元。刘春霖考中状元后,官职不高,最后职务是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直隶省自治筹备处处长。1928年,刘春霖离职不再从政,隐居北京。  相似文献   

3.
佚名 《政府法制》2012,(3):24-24
唐朝能称为宰相的官职很多,左右仆射及门下、尚书、中书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由此造成了唐朝的宰相数量总体上要超过其他朝代。譬如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而宰相就任用了二十五位,不过这个数字比起武则天来就是大巫见小巫了。  相似文献   

4.
赵炎 《政府法制》2014,(9):45-45
宋代才子石曼卿(即石延年)很有才情,也为时人推崇。就是运气不太好,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挤上独木桥。到了宋真宗年间,他才被破格录为“三举进士”,也就是曾三次应试而未中的进士,这在宋朝是个特例,主要是为了照顾那些执著于科举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5.
“我是选民选出来的,他们关心的就是我关注的,我要想他们之所需,救他们之所急,解他们之所难,做到选前怎么承诺,选后怎么践行,不能忽悠选民。”这是我初当人大代表时对自己的要求,也正是凭着这一信念和追求,我连续当选了三届县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6.
“治人”杂说邹振基19世纪中叶,英国议员心目中的中国文化,就是小脚、鸦片和科举。这当然属无知和偏见。现在又说,西方的文官制度来自中国的科举,从传教士利玛窦、克鲁兹、德万多萨,到启蒙主义者伏尔泰、孟德斯鸠,到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都称颂介绍过以公开考...  相似文献   

7.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陈省身,国际数学大师,被誉为“微分几何之父”.纤维丛和联络可以作为规范场论的数学基础,而陈省身先生的这些工作比杨振宁等在规范场论方面的工作要早近十年.这就是陈省身和杨振宁“科学会师”的故事.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范曾与陈省身、杨振宁在科学与艺术上交流密切,他们分别作诗讴歌,内容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8.
倪霜峰论     
倪霜峰论陈美林在《儒林外史》中出现了许多秀才形象,他们大都奋发在科举攀登途中,有的得以上进,考取举人、进士,谋得富贵利禄;更多的却是沉沦民间,终老牖下,为升口之计,做选家、当名士,周游四方,依人作客。但秀才倪霜峰却不如此,虽然他也走的是科举之路,但最...  相似文献   

9.
历史博物馆的“清代科举展览”,最好看的展品有三件:一是光绪三十年的大金榜,即皇榜,也是中国最后一届科举发榜;末代功名,见之令人感慨;二是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科乡试首场夹带案犯一览表,其实就是一张“出猫”给人逮住的罪犯名单,看了也很感叹,开始明白夹带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有清科举中,不仅读书士子获得功名要考试,那些主持各省乡试的主考官在任命之前也要考试筛选。清代科举政策规定,各省乡试正副主考官一律由京官担任,被称为“试差”,是个不错的差使,有名有利,很多在京官员都想当,号称“为国抡才”,责任重大,皇帝很重视,为了保证考官的“质量”,进行选拔考试,称“考试试差”,简称“考差”。  相似文献   

11.
袁成本  姜东良 《法人》2008,(10):74-76
即使取款机自身出了毛病,储户一旦“多取”了银行的钱,那是要负刑事责任的,发生在广东的许霆案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而如果银行职员“私自支取”(他们不用“盗取”这样的字眼)储户的仔款,后果会如何呢?山东省临清市农行的回答是:她(他)不用负任何刑事责任,只需被记大过就行了。  相似文献   

12.
抑制豪强和权贵,惩治贪官污吏 唐太宗对于享受特权的阶层有着特别的警惕,他之所以取年号为“贞观”,就是要示天下以公  相似文献   

13.
孙常春 《法制与社会》2010,(13):290-290
本文探索了康德范畴论的起源及其价值的产生依据。首先,作为先验逻辑的第一部分的分析论,其目的必然是要说明有纯粹的验前概念的存在,所以先验分析论的第一个问题自然就是要发现知性的纯粹概念,说明他们是思维的纯粹形式,构成发现范畴的引线。其次,探索康德的范畴论的起源,对于前代哲学的成果去其糟粕,取其精髓.最后,从三个方面讨论范畴价值的来源。  相似文献   

14.
贪官"少语"     
笔者有个嗜好,爱看有关反腐文章.对那些原形毕露、已经落入法网的蛀虫硕鼠们的言论,特有兴趣.这些言论,要么是其同伙揭露的,要么是他们自己面对办案人员交代的,再也不像他们在台上时,大话、空话、套话、永远正确的废话滔滔不绝,而是活灵活现,各有各的个性,让我这个老头子大饱眼福,禁不住为他们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15.
成功人士通常非常执意于自己的决策,不习惯只听命于人.如果你在公司里是一个惟命是从、不吭一声的人,或只是一个“虽不喜欢公司的环境,但又没有勇气辞职自创前途的人,要成为创业者还有一段距离. 自信:成功人士普遍都有很强的自信心,有时有咄咄逼人的感觉. 急迫感:创业家通常很急切地想见到事物的成果,因此会给别人带来许多压力。他们信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不喜欢也不会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琐碎无聊的事情上. 脚踏实地:他们做事实在,不会为了使自己舒服一点而马虎从事. 崇高的理想:为了实现个人理想,他们不会…  相似文献   

16.
党风廉政建设要“一带、二抓”,即领导一要带头,起表率作用,二要抓好家属及领导班子。搞好反腐倡廉,带好干部作风,领导干部自己的精神境界要高一些,做党员和干部的模范。古人把廉分为三等,“有见理明而不妄为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取者”。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当以“上等廉者”的境界要求自己。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之所以廉洁自律,并不仅仅因为崇尚个人的名声、形象和节操,更不是因为背后有群众的眼睛盯着、监督着,而是因为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肩负的重大责任,清醒地认识到除了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7.
程文华 《江淮法治》2009,(19):43-43
契约的本意就是要恪守自己的承诺,履行自己的约定义务,通俗来说就是要讲信用。契约是法治社会中体现公平原则的主要载体,而契约意识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法治社会中信用土壤的主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眭达明 《政府法制》2011,(32):14-15
武则天时期,朝廷有位官员叫张衡,虽是令史(俗称吏员或胥吏)出身,但宫阶已到四品,如果再升一级,就成了了品官员。唐朝的三品是个什么级别呢?如果拿现在的官职来对比,那么四品是司局级或副部级,三品就是正部级了。不仅如此,在唐朝,有些三品官员如能加上“同平章事”头衔,还是实质上的宰相。所以在唐朝的官场上,从四品到三品是个很难爬的坎,就像现在的军官从大校升到少将、地方干部从厅长升到副省长一样,难度非常大。  相似文献   

19.
上梁与下梁     
“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古语,意在比喻上级行为对下级的影响。可如今有的基层领导干部总喜欢以“上梁不正下梁歪”为借口去开脱自己不廉洁的行为,因而肆无忌惮地大搞不正之风:出门,抖阔气、讲排场,即使单位穷得叮当响,也要买部高级小轿车在外面“威风威风”;别人求他办事,不是索贿受贿,就是要吃请……当群众对此意见纷纷,指责他们不廉洁时,他们则振振有词:“我这算什么,人家上级领导还要胜过好多哩。”诚然,有的上级领导在清正廉洁和勤政为民方面给下属带了一个很不好的头。但是,基层干部就能够以此为由而效仿吗?显然是不行…  相似文献   

20.
赵莎莎 《法制与社会》2013,(28):293-294
多年来安乐死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各国学者从经济,法律,医学,伦理等不同的角度对此作出了一定的研究与探讨,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究其根源,在于他们对生命支配限度的不同认识,这些体现在民法上就是,人们是否有权放弃自己的生命,以及能以何种方式放弃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