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有特定意指的,"送来"不等于"传来","送来"指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真正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真谛和在中国的实践价值,从而自觉地选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中国变革发展的思想武器。苏俄在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方面,有一个逐步重视、不断推进的过程,发挥了积极而为的作用。中国不是被动地承领"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受体,而是历经千辛万苦"寻找"并"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体。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积极成效是昭明彰著的,对之曲解和否定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周方银 《当代世界》2015,(10):20-21
<正>新中国成立66年来,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也越来越密切地交织在了一起。回顾过往六十多年历史,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逐步经历了从"有限"到"全面"、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作为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的一个重要层面,中国对全球治理进程的参与也  相似文献   

3.
关于"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北京共识"是在"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的国际理论氛围中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所作的评价中较为公正和客观的系统理论."北京共识"的提出,反映了中国软实力的提高.我们主张用"中国模式"而非"北京共识"来概括中国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教训."中国模式"尽管存在诸多隐忧,但将得到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樊超 《国际政治研究》2013,(1):121-134,1
"一条线"战略的缺陷是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原因。此战略的实施揭示出苏联的战略困境,增强了中国应对苏联战略压力的信心,使中国具备了战略调整的前提。"联美反苏"的构想给美国造成了中国有求于人的印象,导致里根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倒退。为打破"一条线"战略束缚对美政策的局面,中国在"八一七公报"谈判中结束了"一条线"战略,从而牵动了外交战略的调整。这次调整的结果是改变了中国对美、对苏和对第三世界的政策:与美国战略合作的地位相对降低,开启了中苏关系缓和的进程,重新重视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思想在内涵和时空坐标体系上是按"三分法"架构的,在实现路径上也表现为"三分法",生动体现了"三分法"哲学思维。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现实途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中国梦又为中国道路铸魂,为中国精神凝心,为中国力量聚力。中国梦理想信念与中国梦实现路径同生共长。  相似文献   

6.
邢少文 《南风窗》2012,(1):76-78
黄怒波投资冰岛事件,其身后,既有着"中国威胁论"的误读,也有着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和对中国企业官商关系认知的模糊,这给民企的海外投资带来了困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资本自由与经济民族主义间的矛盾和冲突注定相伴随。在对外开放30余年之后,当中国企业更加积极地投资海外时。同样遇到了国外资本"冲击"中国时所带有的情绪排斥和玻璃门。不但中国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致力于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国不仅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而且在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是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请进来"到"走出去"、从"跟跑"到"并跑"的历史性转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了大国担当,实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和共享发展,在不断深化的对外交往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兼济天下的伟大胸襟。在40年对外开放过程中,中国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的实践创新,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禾刀 《南风窗》2013,(21):96-96
在中国以及"中国学"盛行之地,"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这一名字远较他的英文名字更具知名度。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费正清的"中国学"影响非凡,费正清与中国人交往极深。蒋介石为什么会丢掉中国大陆?毛泽东有着什么样的缺憾?为什么"延安访问团"没能扭转美国对中共的政策?中国人口将来是否倍增?邓小平领导的中国变革将会走向何方?中国将如何走向公民社会……在《费正清中国回忆录》中,费正清记录了他  相似文献   

10.
洪明 《法制博览》2015,(6):19-21
从经济法视角看"法治中国"的价值目标,就是要看"法治中国"的实施能给中国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及如何让中国经济更加健全的发展,包含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各项具体价值要求。文章探究了法治中国释义,分析了"法治中国"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意义,并进一步从分析当前困境的角度提出了经济法视角下的"法治中国"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