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1949年,中国人民推翻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那时起,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理所当然地就应属于新中国、但是由于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蒋介石集团窃踞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达22年之久。 从1949年11月始,苏联等国即在联大宣布,不承认蒋介石代表团的合法性,建议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出席联合国大会。此后每年联大期间,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并驱蒋的提案,均为大会所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2.
1949年5月27日,我军解放上海.国民党气数已尽,来不及歌唱“后庭花”,如此多娇的江山便在手中丧失,蒋介石逃到了台湾.美国政府发表了白皮书,即《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它是向美国人民交待:美国花了很多气力、钱财,以调停中国的内战,支持南京的国民党政权,导致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是蒋介石政权太腐败,并非美国的过失.意在昭示世人,美国已尽了盟国的责任.白皮书公开宣布中止美蒋条约,不再援助蒋介石,采取袖手旁观政策.  相似文献   

3.
抗战胜利后,冯玉祥因不满内战独裁政策,遭到蒋介石的忌恨和排斥,被迫赴美“考察水利”。在美期间,冯玉祥高举和平民主的旗帜,坚决反对美国援助蒋介石打内战的错误对华政策,并在政治上与蒋介石彻底决裂,从而展现了他一生最光辉的一页。然而,  相似文献   

4.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以“防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朝鲜南北发生战争的消息,对于已被杜鲁门冷落的蒋介石来说,无疑是一个意外的“喜讯”。蒋介石还三次向美国提出派遣3.3万精锐国民党军队参加赴朝鲜半岛参战的建议。但是令蒋介石沮丧的是,美国政府并未接受蒋介石的建议。蒋介石缘何三次提出出兵赴朝参战,而美国政府又缘何拒绝了蒋介石的这一建议?这其中隐藏着什么历史玄机呢?朝鲜半岛燃起战火,蒋介石喜出望外1950年6月25日的清晨,蒋介石和往常一样,洗漱后开始吃早饭。此时,蒋…  相似文献   

5.
季米特洛夫曾任共产国际总书记并直接负责处理中国事务,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制定关系密切。中共对蒋方针在统战政策制定过程中有三次重要转变:从最初的"反蒋抗日"转到"逼蒋抗日",西安事变之初又短暂转向"除蒋抗日",继而再转为"联蒋抗日"。季米特洛夫在其中发挥过重要影响。中共一方面积极参考了季米特洛夫的指导意见,另一方面自身也大有创见。他在指导中共统战方面存在一定的左右偏向问题,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依照形势调整自己的政策,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最后转变为"联将抗日"。正是在这一政策转变的形势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1937年6月,周恩来到庐山同蒋介石多次会谈。7月,周恩来等又与蒋介石等在庐山举行会谈。最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于9月22日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对  相似文献   

7.
谷雨 《广东党史》2007,(6):18-22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的调停下,蒋介石基本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停止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方针。于是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南京。表面看,张学良从接替他父亲张作霖的帅印以来,从"拥蒋易帜"到"逼蒋抗日"到"送蒋回京",处处都体现了其对蒋的"赤诚之心"。尽管在"逼蒋抗日"中的那份"赤诚之心"蒋难以接受,但以事件本身来看,张学良还是要拥蒋成为领导全国军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真正"领袖"的,但实际上,张学良对"领袖"的"非  相似文献   

8.
《红岩春秋》2016,(4):59
正1929年初冬,蒋百里的学生唐生智起兵讨伐蒋介石,蒋百里为唐生智"出谋划策",并于同年12月5日通电全国,力劝蒋介石"下野",接着出兵直指南京。次年3月,蒋百里被捕,押解至南京,关押在三元巷军法处的看守所待审。徐志摩闻知蒋百里被捕后,寝食难安。徐志摩为什么和蒋百里的关系如此密切呢?原来,徐志摩和蒋百里不但同为浙江海宁人,而且徐志摩是蒋百里的姑丈的  相似文献   

9.
《探索》2015,(3)
重庆谈判并不局限于国共双方,而是具有宽广的历史背景,尤其带有明显的美国因素。1944年8月美国政府派遣赫尔利前往中国调解国共关系,协调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的关系。这一时期,横跨二战后期和中国抗战胜利初期,赫尔利比较忠实地履行了其作为美国政府代表的职责。在二战后期同盟国联合作战并着手战后安排的背景下,赫尔利对国共两党劝和、促谈,合力打击日本,试图在中国建立西方式的"联合政府",从而提升了中国在二战中的影响。这也与中国共产党的"七大路线"吻合,对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抗战已经胜利,构架中国战后政治秩序的过程中,赫尔利仍然为了美国的利益,在保持国民党统治的前提下,推动国共两党和平谈判,最终达成协议。这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向"和平、民主、团结"的方向发展。本文以《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FRUS)为基础,努力补充史料,完善并还原这段历史,探讨在二战胜利前美国政府对中国事务特别是国共关系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自恃拥有强大的军事、经济力量和美国政府的帮助,破坏停战协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在解放区积极组织自卫反击,以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军事进攻,另一方面在国民党统治区,通过党的地下组织,发动各界群众深入开展爱国民主运动,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和美国的军事援华、助长内战政策,逐步形成了反对美蒋斗争的第二条战线。在第二条战线中,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则无疑是主力军。就上海而言,它是旧中国的工业中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是中国工人运动的主要堡垒之一,在中国…  相似文献   

11.
樊树林 《党史纵横》2014,(10):61-61
正人称"和平将军"的张治中,作为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自1924年追随蒋介石,逐步成为蒋介石的心腹重臣。特别是他担任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一处)多年,一直尽心尽力为蒋介石排忧解难,不辞辛苦,还往往换不来蒋的好脸色。因此,当时国民党政界不少人嘲笑他为蒋的"灶下婢"。而张治中的儿子张一纯在对父亲的回忆中曾讲到:"在蒋的面前肯说话和敢说话的人很少,而在军人当中,张治中算是最肯也是最敢说话的一个了。"也就是说,张治中并不是对蒋毫无原则地唯命是从,可谓"婢"而不"卑"。  相似文献   

12.
<正>美蒋密谋袭占东山新中国成立后,被逐出大陆的蒋介石集团始终不甘心失败,日夜做着"反攻复国"的迷梦。1953年初的一天,蒋介石的办公桌上摆上了一份来自国民党金门防卫司令部的密电,内称:准备用一个加强师进攻平潭岛,并以此为桥头堡,展开对大陆的反攻。密电还说,美国"西方公司"热切希望实施此次反攻计划,许诺事成之后,给金门驻军一笔丰厚的报酬。这份密电是金门防卫司令官胡琏发出的。胡琏曾任国民党王牌  相似文献   

13.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在军事战略上,蒋介石积极备战,若战争不可避免,可以在战略上不致失利;在政略上,蒋却希望卢沟桥事变为"局部冲突",可以"和平解决",且企图通过展示自己的抗战决心,提醒和震慑日本,达到免战、不战而维持现状的目的。对于蒋介石究竟是战是和,日本、华北当局和社会舆论有着不同的认知与理解,这对华北抗战及整个抗日战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帕特里克·杰伊·赫尔利(Patirick Jay Hurley,1883-1963)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人,律师出身,共和党人,曾任陆军部长,驻新西兰公使。1944年9月,他以美国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来中国,后又任驻华大使。他在执行美国对华政策的过程中,出尔反尔,轻诺寡信,以至发展到和蒋介石一唱一和,公开地扶蒋反共,担当起卑劣的双簧角色。如同毛泽东所深刻批评的那样,赫尔利已使美国政府"陷在中国反动  相似文献   

15.
正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是中共领袖人物中与蒋介石打交道最多的人,并因此为人们所熟知。除多次与蒋介石见面外,周恩来与蒋介石的书信往来也颇为频繁。从1936年9月至1941年1月,为建立合作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曾八次致信蒋介石。笔者通过阅读有关这八封信以及蒋介石以不同方式回复的史料,深感这是周恩来运用书信方式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劝蒋""逼蒋"团结抗日的"笔战",从中也能感受到蒋介石被劝被逼而"应战"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1924年蒋介石离职黄埔军校,是蒋介石一生中数次运用的“以退为进”策略中的一次成功范例.蒋介石从黄埔军校的离职举动,包含多方面原因,既有对黄埔军校校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有对军校筹办之初各种困难采取消极回避态度,还有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表示不满和个人政治野心没有得到满足的因素.无论何种缘由,蒋的这次离职之后的复职,无疑成为他谋求更多更大政治权力的重要转折点.其后,蒋介石利用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一职,积累了雄厚的政治、军事实力以及众多的人脉资源,为其步入更高的政治舞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1883-1946),美国佛罗里达州人.1904年毕业于美国西点陆军军官学校.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年任美国驻中国天津部队参谋长、司令官,旋任美国驻华大使馆陆军武官参赞.1941年任美国第三军团司令.1942年任中印缅战区美军中将司令兼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时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蒋介石明与共产党合作抗日,实则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史迪威将军因与蒋介石政见不一,发生矛盾,于1944年被美国政府调回.后任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  相似文献   

18.
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共"政策,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亲临西安坐镇,督促东北军和西北军将领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红军。然而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早已对蒋介石的"剿共"政策十分不满,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曾数次到蒋介石的住处苦口劝谏,希望蒋介石能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是二人的建议不但没有得到  相似文献   

19.
1945年12月,采取"援蒋内战"政策的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在华无法遂其所愿,狼狈下台返美。当时中国是美对外战略的重点,是遏制苏联扩张的平衡力量,所以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刚卸任的美国陆军参长、五星上将马歇尔为总统特使赴华调处国共争端。1946年7月14日,醉心内战的蒋介石为避开马歇尔无休止的"调解"会晤,偕同宋美龄以避暑为名,离开南京登抵庐山安营扎寨。 马歇尔的调解自然离不开蒋介石,因为蒋独裁一切,国民党一切都由他一人说了算。因此,为了调处使命,马歇尔不得不头顶烈日,艰难地穿梭于南京和庐山之间。 1946年7月中旬,中国…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与蒋介石生前都反对"台独",主张祖国统一.但是,他们对于祖国统一的认识有根本区别.毛泽东主张中国统一于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蒋介石则主张用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换言之,就是统一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毛泽东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认为美国的干涉是产生"台独"的根本原因,蒋介石则依靠美国"反攻大陆"、守台湾.尽管如此,由于他们在反对"台独"问题上有共同性,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反对"台独"的问题上,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