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兵团是增进新疆民族团结的中流砥柱,而民族政治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民族发展水平的一种标志,更是巩固和发展新疆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制度保障。在56年发展历程中,兵团在促进新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兵团民族事务机构的设立、民族宗教政策的执行、兵地团结融合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又被称为"佛教之路"。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包括汉传和藏传两个语系,传入的途经、与本地文化的交融,诚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丝绸之路上的佛教传播历史折射出文化交流、经济发展,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是宗教中国化的生动体现。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背景下,增进各国在宗教、文化、学术领域的对话交流,促进公益慈善事业的跨国联合行动,建立海外道场和文化传播中心等方式,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人员往来,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让"一带一路"成为一条充满文化活力与和谐精神的人类文明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3.
科学处理兵团与地方关系是新时期新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事关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兵团与地方关系的核心是兵团法律地位界定,而依托法治实现兵团与地方关系的和谐,既是依法治国在新疆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的"依法治疆"的题中之意。因此,正确处理兵团与地方关系要在法治视野下实现:明晰兵团组织法律资格、积极发挥区域行政协议、司法调节的积极作用,其中在"建城戍边"战略中推进"师市合一"是当下解决兵团法律主体资格的最优途径。依托法治科学处理兵团与地方关系,促进兵地共融,形成发展合力以确保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4.
兵团职工是屯垦戍边的直接载体。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国家确立"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目标后,兵团肩负的屯垦戍边使命也应该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培育顺应时代要求的"新三型"人才不仅是兵团自身发展的现实亟需,更是事关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长远大计。具体来说,兵团应以知识型、科技型、军事型的"新三型"职工作为人才发展策略,这对于兵团更好地发挥"三大作用",努力发展成为国家西北的经济富庶区,优秀人力资源和现代文明的聚集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发挥好兵团调节社会结构、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协调、优化人口资源等特殊作用,使兵团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做为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身上肩负了稳定、开发、建设新疆的重任。兵团的发展繁荣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促进各民族团结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直接关乎于新疆社会稳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社会调研深入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对促进新疆建设兵团经济改革发展,发挥"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的先进作用具有较强的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担负维稳戍边的使命,其组建及发展体现了党中央治国安邦的战略布局和强化国家边疆治理的重要方略。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兵团提出了围绕"三大功能"、发挥"四大作用",加快改革步伐、壮大综合实力的要求。其要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特征的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新时期兵团的改革和发展工作当中。十九大以来,为推动兵团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使兵团的维稳戍边实力再上新台阶,从而为新时代兵团更好地发挥维稳戍边的特殊作用打牢坚实的物质基础,兵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释放兵团的特殊优势和发展活力,其具体做法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兵团、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改善民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千年沉淀,"地"文化同样畅然不滞。"地"的翻译也受到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从词组、诗歌、习语三个方面可见一斑。因此,翻译应该本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才能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之间"地"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通过回顾两岸教育文化交流的形式和现状 ,分析开展桂台交流的新生长点。说明发挥高校在促进桂台文教交流中的龙头作用的重要性。阐明不失时机地加强两岸文教交流 ,是新时期做好对台工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日益密切的今天,异化翻译的使命更显卓著,担当文化交融的“大使”,扮演重要角色。不同国家民族有着各自的独特文化,正因为文化差异才使得翻译成为必然,而文化交流又须借助翻译来完成。吐故纳新是每一个伟大民族生生不息繁衍下去的根由。所以,异化翻译就是文化的借鉴与学习,就意味着不同文化的交融,传达着异域文化的特色和风采,同时丰富本民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对“文化戍边”论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戍边"论是针对兵团屯垦戍边事业面临历史性挑战和危机而提出的一种理论.其目的在于弘扬兵团文化,解决兵团在新形势下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更好地发挥兵团文化在维护边疆稳定、发展新疆及兵团经济的作用.但"文化戍边"论能否根本有效地解决目前兵团事业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1.
论征募儿童兵作为战争罪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征募儿童兵行为对卷入到武装冲突中的儿童危害性极其严重,国际法已经确立明确规范禁止这类行为。但对于儿童兵国际法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主要困难在于对于儿童兵年龄的上限有颇多争论。先前的国际人道法和人权法条约禁止征募儿童兵行为,但对征募者是否承担个人刑事责任持模棱两可的态度。最近以来国际法的发展,特别是塞拉利昂特别法庭的审判实践和《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的生效实现了对征募儿童兵者定罪量刑的目标。但是,不论是塞拉利昂法庭的审判,还是《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第八条的适用,都面临着一系列法律问题,这些法律问题是对现行国际法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2.
两岸关系的复杂化以及港独势力的抬头,对两岸三地青年文化交流及其青年关系建构提出了全新挑战。新时期浙江与港澳台青年文化交流要坚决守住政治底线,建立"分层化、多样化、精细化"交流模式,构建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泛’交流"架构,打造核心文化内涵体系,建立"文化价值利益"共同体。通过青年文化交流构建新型青年关系,成为维护海峡两岸稳定与发展,实现两岸三地共同繁荣的成长性力量。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交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代跨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 ,也正是文化趋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文化全球化”是在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转型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语境下文化交流发展的新趋势 ,是跨文化交流的当代表征。在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发展的同时 ,文化渗透作为后冷战时期的一种新动向 ,也显现在文化全球化之中。后殖民主义则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此进行着冷静的反省。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访欧期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演讲,向欧洲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的外交理念、发展前景,并倡导通过文化交流互鉴,让西方更好地观察中国、研究中国、认识中国,从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树立中国文化强国形象。他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古至今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频繁展开,互相学习、互相融合、互相创新。“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中欧两大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将促进各国文化传入中国,也将促进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使各国人民能够更好地领略人类文明的丰富多彩,对推动人类文明繁荣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福建省就处于对台文化交流的前沿,而体育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成为对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帆船项目是沿海省区的特色体育项目,随着近年来海峡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两岸"大三通"的顺利实施,关注海峡两岸帆船赛事的交流不仅对内地帆船项目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两岸文化情感的交流也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首都的北京,其对外文化交流状况对全国发挥着榜样示范作用。当前北京市在对外文化展出、文化汇演、文化贸易、青年交流等方面继续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着文化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文化创新能力较差、文化交流主体多元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为此,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升级对外文化产业链,借助现代传媒技术、立体化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深入挖掘北京文化的现代价值、打造出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融合各界力量、多元化北京对外文化交流主体是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北京对外文化交流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先秦兵学蕴涵丰富的人道观念和人道规则。它植根于“仁为兵本”,引申为“兵依仁用”,并把“仁为兵本,兵依仁用”作为战争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先秦兵学的人道观念与人道规则与现代国际人道法,在限制武力使用、减轻战争灾难这一方面,是相通或者相同的;但先秦兵学的人道观念和人道规则,是战争艺术的内在要求,而国际人道法则是对战争的外在限制,在这一方面,两者又不一样。故此,西方的大军事学家,少有对战争中人道要求的正面论述,甚至直截了当地将其斥之为“伪善”;而中国大军事家的作战指导思想往往与国际人道法的要求暗合。“仁为兵本,兵依仁用”,既是先秦中国兵学的精华,也贯穿并主导着先秦以后中国兵学的发展。它作为中国军队之魂,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缅甸山水相连、人文相亲,两国人民在漫长的文化交流过程中缔结了“瑞苗胞波”的友好情谊。中国和缅甸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这为促进两国建交后的友好合作交流奠定了扎实基础。现阶段,中国和缅甸文化交流呈现出多元立体的格局,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进一步推进中缅文化交流发展,需要从中缅战略层面助推、建立健全文化交流平台机制以及促进民心相通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9.
中日韩有着相似的历史文化传统,三个国家的文化经贸交流十分密切。2013年,中国泉州市与韩国光州、日本横滨共同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这为三个城市间的文化经贸交流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2014年,三地又坚持统筹谋划与务实合作,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同时借力"文都"效应促进中日韩经贸合作升温。但同时,诸如民间文化交流不够深入、文化贸易发展不够平衡、文化产业互植程度较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差距较大等不利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地文化经贸交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三地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交流合作机制、创新交流合作平台;加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文都"与"海丝"的互促互进,从而开创泉州对外文化经贸交流合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发展的原因造成的民族文化发展滞后和衰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的发展需要人的传承,同时也需要制度的保障,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交流和交融的过程中需要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