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史天地》2007,(8):31-32
林彪怀疑“红旗打多久” 毛泽东指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 红四军“九大”结束后的第三天,就是1930年元旦,全军高高兴兴过新年。一纵司令员林彪提笔给毛泽东和陈毅写信,信的内容除向他们俩人祝贺新年外,还建议新前委召开一个扩大会。前委的同志各自多作自我批评,也希望大家对他多批评、帮助,使他有较快进步,信是由通讯员送前委机关的。陈毅收信后,很快给林彪复信,予以鼓励,同时对缺点、错误提出了中肯批评。毛泽东不在机关,信经过前委秘书冯文彬转交。冯文彬又将信交警卫员陈昌奉,由陈昌奉转交毛泽东。  相似文献   

2.
《当代贵州》2011,(34):57-57
新闻背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在出席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座谈会时说,根据地军民怀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  相似文献   

3.
<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于1930年1月5日写给林彪的回信。此文以党内通信的形式印发给部队干部,对广大指战员进行形势与任务的教育,后被收入《毛泽东选集》。在这篇经典著作中,毛泽东在进一步总结井冈山红色区域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思想,揭示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4.
王树人 《党史纵横》2009,(10):40-42
人民出版社于1952年7月1日出版发行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载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在此文页一正文的下面,印有编辑者的这样一句简单的注释:“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篇通信,是为批判当时党内的一种悲观思想而写的。”谁都知道,写信应该是写收信入的称呼的,但这封信却没有,正文中也没有提及收信人的姓名。那么,毛泽东这封信是写给谁的呢?“批判党内的一种悲观思想”为何要给一个人写信呢?编辑者又因何不把收信人的姓名告诉读者、而把一封信以一篇文章的形式发表呢?  相似文献   

5.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1月5日的一篇文章中引用的一句成语。这个成语故事源于《书盘庚》。3000多年前的商朝,国都原来在古黄河下游的北岸,常常遭受水灾。帝位传到商汤的第九代孙盘庚的时候,他决心把国都迁到黄河以南的殷地去。可是,迁都的意见遭到了奴隶主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杰出代表、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遵循一生的座右铭,却一直铭记我心:“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相似文献   

7.
九生 《世纪风采》2008,(11):37-39
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版曾收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该文下面的注释写道:“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1948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  相似文献   

8.
徐世强 《党史文苑》2014,(12):46-48
翻阅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下面的注释是这样写的:“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1948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  相似文献   

9.
徐莹  葛宁 《学习月刊》2020,(10):20-24
<正>九十年前,毛泽东为批评红军党内出现的悲观失望、消极懈怠的思想情绪,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成就了中国革命历史、毛泽东思想发展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上一篇重要的经典文献。今天我们换个视角,从毛泽东写作该文的目的、行文方式和主要内容来看,该文无疑也是一篇成功的、不可多得的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文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0.
正1930年1月5日,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以《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为题目的7000多字的长信。毛泽东在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揭示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鉴于这封信的内容十分重要,1948年1月,林彪  相似文献   

11.
正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点燃了华夏儿女的心。《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除了彰显出包括史实、人物生动呈现在内的高度艺术鉴赏水准,  相似文献   

12.
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篇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光辉著作,标志着其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确立和形成。因重大历史意义,这篇文章被收入《毛泽东选集》(1952年版)第一卷。篇首下有这样一段注释:"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篇通信,是为批判当时党内的一种悲观思想而写的。"注释简略笼统,引发了不少人的猜测。随着时间的推移,隐藏在其背后的历史往事逐渐清晰。  相似文献   

13.
高婷  吴才兴 《党史纵横》2011,(3):26-27,32
在《毛泽东选集》(1952年版)第一卷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下有这样一段注释:"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篇通信,是为批判当时党内的一种悲观思想而写的。"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版也收入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但该文下面的注释和1952年版中的注释稍显不同:“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  相似文献   

14.
正翻阅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下面的注释是这样写的:"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1948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  相似文献   

15.
正翻阅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下面的注释是这样写的":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1948年林彪向中  相似文献   

16.
信念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是加强党内团结,集中力量的重要法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为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著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体现和贯穿着特色鲜明的信念教育方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首先呈现了这一方法以坚持“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的革命路线为前提,以强调“决不可只看他的现象,要看他的实质”为方法论原则,以激发“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信念转变成实际行动为旨归的逻辑,进而反映了践行这一方法的彻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辩证性原则及积极性原则。最后在“破”和“立”的统一中展现了批判和揭露、分析、聚焦、激励等信念教育实践过程。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启示。  相似文献   

17.
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贵州的传播,以及红军在贵州革命活动的巨大影响,贵州一批要求进步的青年日益觉醒,人民在反封建、反军阀统治中阶级觉悟不断提高.中共赤水兵工厂支部、中共黔桂边委、中共蛮瓦支部、中共毕节支部等党的组织相继建立,使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省的活动有了很大的发展.从1930年起,中国工农红军第七、第八军进入黔南、黔西南;红三军进入黔东;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进入贵州.经过贵州许多城乡,一路上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发动群众抗日救亡.中共毕节支部从毕节转移到安顺、贵阳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先后建立了中共各种外围组织,与组织失去联系的中共党员纷纷团结到毕节支部的周围.  相似文献   

18.
东城区委开展的星级创建活动,有效改变了以往社区党建工作缺乏有效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的状况,通过发挥社区党建工作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充分调动了社区党组织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评选出的五星级、四星级社区党组织。如同熠熠生辉的“星星”,必将带动全区社区党建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9.
怀着对地震灾区群众的牵挂,记者义一次踏上了江油市这片曾经遭受过重创的土地,在大康镇星火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里所发生的变化。一走进星火村,记者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宽阔的田野上,地膜覆盖的土豆发出点点新芽;新修的水泥公路旁,漂亮的村民文化中心、休闲健身广场即将竣工,大片的农民新居拔地而起……如今,灾后重建的“星星之火”.正以燎原之势展现着江油灾区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20.
《世纪桥》2015,(9)
"红红的太阳东升,草原上吹着春风,拖拉机在来回奔腾,男女庄员,一齐劳动,一齐歌唱,各显其能,……"。这是1952年6月24日《松江日报》在《星火——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这一报道中的开篇语,描绘出一幅欢快、热烈的劳动场景。文中提到的星火集体农庄,于1951年2月19日诞生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桦川县。作为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它的建立在我省乃至全国农业合作化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和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