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项小米 《学习导报》2011,(14):36-37
想来湘江边看看是多年的心愿了。从得知发生在湘江边的那场大战开始,就一直存了这个心愿。不到实地来亲眼看看,只凭想象似乎永远无法还原当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2.
在湘江战役中,广西"新民团"配合桂系军队多次向红军发起攻击,给红军造成了重大损失.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后,民团武装对过江红军的追击和对未过江红军掩护部队的寻歼较为积极,也使红军遭受了较大的人员损失.湘江战役前后民团武装的表现,使中共领导人认识到广西的民情条件不适合建立根据地,从而作出了进军贵州的决策.  相似文献   

3.
《清风》2018,(1)
正株洲市湘江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株洲市湘江集团"或"公司"),是株洲市政府批准组建的国有独资企业。公司定位为现代服务业集成商,以湘江风光带建设为主要载体,以打造现代化大型企业为目标,通过高效资本运作,充分整合株洲城区湘江两岸资源,实施土地一级开发及项目二级开发,高效优质地完成株洲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公益民生工程项目。2017年,株洲市湘江集团全面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建立健全企  相似文献   

4.
湘江战役沉淀着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精神内涵,它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战胜艰难险阻、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奥秘——革命理想高于天。湘江战役之所以那么残酷,牺牲那么惨烈,是由于当时我党"左"倾教条主义者占据了领导地位。我们之所以纪念湘江战役,热情讴歌湘江战役精神,在于广大的红军指战员在形势极其危急的关头,在生死系于一线之际,革命理想高于天,以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敢于胜利的勇气,突破了蒋介石铁壁合围的湘江防线。  相似文献   

5.
长征壮举可歌可泣处甚多,而湘江一役,红军八万锐减为三万余,审之则无不咋舌汗津。湘江仅为蒋第四道封锁线,在粤北的前三道红军缘何能"18天无战事"胜利通过呢?是中共能"坐天下"三大法宝之"统一战线"发挥了极大威力!何长工也因成功地进行"罗塘谈判"而在党史里记  相似文献   

6.
《湘潮》2016,(2)
正湘江默默地流淌,流向远方,岸上的灌木密集葱郁。原本波澜不惊的江流里,几十条小船散乱而随意地停泊着,水田里一些居民漫不经心地耕作……在湘江战役纪念馆的前厅,一幅油画展现了兴安县界首镇1934年前的景象。这里,因80年前发生了一场惨烈战斗而闻名于世。"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1934年,中央红军在这里打响了长征以来的第一大战役——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8.6万人  相似文献   

7.
《湘潮》2015,(5)
<正>乌石峰高,湘江水长。20世纪初,湘江之滨的大山乌石峰下的茅舍中,有一位贫苦农民15岁的儿子,因带领饥民闹粜被人告发,为躲避官府的追捕,不得不逃离家乡。他坐在一条载人又载货的大帆船上,漂流在湘江之中。几年后,为生活所迫,他到长沙靖港参加了湘军,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在湘军对北洋军阀的作战中,他机智勇猛,得到营长、连长的赏  相似文献   

8.
《湘潮》2014,(1):45-46
长沙在湘江上已经修建好几座桥了,我所说的湘江大桥就是今天的橘子洲大桥,因为它是解放后长沙在湘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故取名湘江大桥,后来又陆续修建了新的湘江大桥,就改名为湘江一桥,最后改名为橘子洲大桥。湘江大桥的修建从1971年9月到1972年9月,花了整整一年时间。  相似文献   

9.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是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虽然学界对湘江战役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存在研究范围较小、高质量学术成果不足、研究呈现"趋热性"特征等问题。湘江战役的研究一直存在争议,从研究成果分析,主要集中在起讫时间与兵力折损方面,至今尚无定论。虽然对湘江战役本身的胜败评价不一,但对其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湘江战役的研究,应加快构建湘江战役集群化问题框架、强化海内外学者交流合作、加强战役对比研究、丰富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正2021年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广西桂林全州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向湘江战役红军烈士敬献花篮,考察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困难再大,想想红军长征,想想湘江血战"。  相似文献   

11.
《湘潮》2015,(3)
<正>1961年,63岁的刘少奇在湘江西岸对宁乡县委副书记何长友说:"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吃饭、穿衣和住房问题,不然要我们共产党人干什么?"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在湘江之畔的如此设问,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在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表达。奔腾北去的湘江水,见证了国家主席的动情一问,也见证了一位亲民、爱民、忧民的共产党员的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12.
在1934年11~12月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广西期间,蒋介石组织了包括中央军、湘军与桂军在内的多股兵力参与到对红军的追剿中,企图将红军剿灭于湘江之东。虽然面临着三股力量的围追堵截,红军最终还是突破了蒋介石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红军渡过湘江后,国民党各派势力之间互相攻讦指责对方阻击不力。社会舆论起初将追剿计划失败的责任归结于何键的湘军和蒋介石的中央军,随着红军西进贵州以后,又将责任延伸到桂系。中央红军最终能够通过广西,依靠的是广大红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纠正"左"倾错误路线的努力。所谓桂系"让路"说暴露出了国民党内部各派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从而给英勇作战的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并最终通过广西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正>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流经湖南省八个地级市,其污染问题非常突出,近些年来相继发生了多起污染事件。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湘江流域的治理与保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出台了一系列的治理政策,整体而言治理成效显著,但湘江流域的生态问题仍然十分严峻,治理之路仍然困难重重。一、碎片化:湘江流域治理中地方政府间合作的现实困境为共同应对湘江流域边治理边污染的尴尬,自2008年湖南省政府成立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委  相似文献   

14.
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万里长征,不仅以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而向世界宣告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重要力量,而且培养、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踏着红军的足迹奋勇向前。翻开红军长征史料,会发现有这样一个特点: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常是一边行军一边频繁地开会,在湘江战役之后尤其明显。70年后的今天再去回顾这一系列会议,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发生的一次又一次伟大转折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5.
正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为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中央最高"三人团"决定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怀着沉重和难舍的心情相继开拔,开始了漫漫长征路。为将中央红军"一网打尽",蒋介石调集40万重兵在红军长征路上设了四道封锁线,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阻击,我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给敌人以重创。但由于长征初期"左倾"的错误领导,红军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和代价,血战湘江后,人数由刚出发时的8.6万,锐减  相似文献   

16.
正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桂林是湘江战役所在地,为进一步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本刊2021年"寄情桂林"栏目特开设"红色湘江精神永存"栏目,向广大读者介绍那段发生在桂北大地上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  相似文献   

17.
杨德勇 《党的文献》2016,(3):108-116
《沁园春·长沙》一词以反帝反封建作为创作主题。它的对话对象,就是在"峥嵘岁月"里一起探寻人生和国事的"百侣"们,既有湖南一师的同学们,更有作者1920年秋冬至1921年在长沙建党建团时的革命友好。该词的创作时间应在1926年12月中下旬。其下阕中追忆和描述的具体活动"携来百侣曾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主要发生在1920年的下半年。词中"中流击水"的含义,既包含了1917年前后毛泽东等在湘江游泳、搏击风浪,也包含了1920年秋冬至1921年毛泽东等湘江泛舟、探讨"谁主沉浮"的回忆。《沁园春·长沙》反映了北伐以前以及北伐战争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时代矛盾和历史任务,是毛泽东践行"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初步的经验总结和美学表达,是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救国图强的现实主义担当和浪漫主义情怀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李婷婷 《江淮》2011,(6):18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后,红军在突破敌军第四道封锁线湘江防线时遭到惨痛损失,人员锐减至3万多人。红军广大指战员都在思索:今后的路怎么走,仗怎么打?是向湘西前进,钻进敌人预先布好的罗网,还是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相似文献   

19.
杨建业 《党史文汇》2002,(11):47-47
曾读袁唏先生发表在《随笔》1999年第6期上的一篇文章,题目为《真相》,主要是谈建国初期抗美援朝战争的所谓"真相". 按照袁先生的意思,所谓韩战的"真相",就是美国人本无意于与中国人打仗,而中国人却多少有点"庸人自扰",并在苏联人的怂恿下,卷入了那场残酷无比、得不偿失的战争.袁先生还暗示,毛泽东在那场战争中有些独断,因为是他力排众议,坚持志愿军要开赴朝鲜,去进行那场完全可以避免的作战.袁先生最后说:"美国人认为,朝鲜战争是美国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中国都做对了吗?中国有没有更好的选择?中国人是不是应该对这场过去的战争有新的思考,从经验教训中得出正确的认识,以恰当应对世界未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利后,“左”倾教条主义者畏敌如虎,在仓促率领红军实行战略转移中,消极避战,一味逃跑。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中央红军险遭覆灭,由原来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任全军殿后的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出色地完成了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和主力部队抢渡湘江的任务。但终因敌众我寡,孤军作战,弹尽粮绝,全师大部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