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统战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性文化,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理想信念的塑造与培育,统战工作的拓展与创新,社会力量的汇聚与整合。同时,从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完善统战文化理论体系;统筹社会特色资源,构建和谐的统战文化环境;发挥新兴媒体平台优势,创新统战文化的宣传模式等层面探讨统战文化价值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兴媒体在统一战线领域的广泛应用,高校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窗口,其统战工作方式、手段也必须紧跟社会步伐,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借助新兴媒体,开创高校统战工作的新局面。当前高校统战工作存在着新媒体在统战工作中的应用不尽人意、统战干部和民主党派负责人对新媒体实际操作存在顾虑、现有工作条件不能满足利用新兴媒体开展统战工作的需求等问题。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开展形式多样的在线统战工作;利用实名制净化网络信息,消解高校统战负能量;加大对新媒体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一支理论、技术双优的统战工作队伍。  相似文献   

3.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交互发展,为新时期的统战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高校统战工作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相互整合,不断提高统战信息传递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统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是现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灵活性、互动性、广空间、高覆盖等优势特点,已成为国有企业宣传党和国家统战方针政策、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载体.这对于普及统战知识、增强互动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凝聚统战干部和统战成员心智、促进社会化“大统战”格局的形成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充分运用网络平台 创新高校统战工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数字化校园”建设为高校统战部门开展“网上统战”提供了可能。高校统战部门要加快统战工作现代化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广泛宣传党的统战工作,为统战成员开辟建言献策的渠道,引导和促进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工作与信息网络相结合,加强、改进、创新高校统战工作.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时期统一战线的表述、构成、工作对象和范围发生的深刻变化,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给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高校统战工作必须树立新的统战观念,不断提高高校统战工作者的素养,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符合统战工作要求的统一战线新兴媒体平台,实现统战工作与新兴媒体平台的有机结合,建立完善新的工作机制,使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更好地向深度、广度发展。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管理,积极探索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统战工作,运用网络更新统战的理念,契合统战的要求,拓展统战的渠道,提供崭新的平台,突破统战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难题,为信息化背景下的统战工作探索更广阔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协调和处理好新时期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团结智慧、凝聚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创造性地开展统战工作。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台湾学生已经成为海外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群体。高校统战部门应积极拓展工作领域与思维,不断凝聚新力量,充分发挥高校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的优势,依托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新载体,创新统战方法,开辟新的统战思路,增强台湾学生统战工作的活力,从而促进统战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
统战工作宣传网络体系建设研究是以当前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大统战事件为背景,旨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战工作的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为指导,科学研判当前经济新常态、政治新生态,通过对统战宣传工作现状及困境的分析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在构建统战工作宣传网络体系上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对策,以期加大统战工作宣传力度,推动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创新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高校统战工作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新时期,通过提升统战工作者媒介素养、打造高校统战新媒体互动平台以及优化统战网络环境,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推动高校统战工作创新。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代表人士影响和推动了互联网空间的发展,其变化是反映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指针。民族地区新媒体代表人士统战工作面临行业发展的滞后性、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全球化进程中的流动性、统战对象的异质性与变动性、统战工作方式的单一性与时代性等内外交织的现实挑战。新时代做好民族地区新媒体代表人士统战工作,需要从网络统战平台建设、统战文化空间扩展、价值和责任共同体构建等方面支持和优化新媒体行业的发展,促进新媒体代表人士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联系密切,从历史进程中看,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多党合作与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是我党的一贯主张。当前;统一战线代表广泛的组织优势、联系沟通的协商优势、各显其能的智力优势、常态完善的制度优势极大地推动了协商民主的开展。拓展统战工作格局、加强统战工作领导、健全统战工作机制、注重互联网统战建设、提升统战主体的协商民主素质是今后充分发挥统战作用,进一步推动协商民主发展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3.
当今,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推进融媒体建设,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吸纳统战成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对象,最大限度的拓宽统战工作的覆盖面,成为新媒体时代创新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课题。这要求统战工作者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增强新形势下做好统战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工作路径,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多元交互功能,提升自身统战工作能力,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与统战工作的深度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统战工作具有政治性、开放性、交互性、迅捷性、综合性等特征。推动网络统战工作,是推进价值统战、凝聚统一战线凝聚力的需要;是适应社会变革、推进统战工作现代化的需要;是提升履职能力、提升统战人士积极性的需要。"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统战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有:思想认识转变滞后、统战对象思想复杂化、相关理论支撑薄弱、平台建设存在不足、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当前的主要创新对策有:一是创新认识,培育网络统战理念;二是以点带面,团结新媒体代表人士;三是深化理论,提供有力理论支撑;四是打造平台,塑造统战主流阵地;五是统筹管理,完善协调监管机制;六是汇聚英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5.
高校统战工作是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统战工作对高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高校统战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可以借助网络载体创新高校统战工作模式,针对具体对象夯实高校统战工作内容,加大宣传力度提升高校统战工作影响力。同时,高校统战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建立健全高校统战工作机制,提升高校统战工作者素质,加强高校统战工作网络阵地建设。  相似文献   

16.
高校统战工作是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高校统战工作呈现出如借助网络载体创新工作方式、针对特色成员夯实工作内容、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工作影响力等新特点。要推进新形势下的高校统战工作,应针对高校统战工作存在机制不健全、部分工作者素质不高、信息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建立健全高校统战工作机制、提升高校统战工作者素质、加强高校统战工作网络阵地建设。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发展成为国家意志,高校统战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同时也面临工作理念、能力水平和平台建设等挑战。在此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应该创新实现路径:一是加大"互联网+"宣传,深度解读"互联网+";二是构建"大统战"格局,彰显统战网站特色;三是善于利用新媒体,打造互动新平台;四是重视技术革新,提高媒介素养;五是改革统战管理机制,优化平台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8.
文化统战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周镇宏常委今年初全省统战部长会议上提出关于“以改革探索精神推进统战工作创新发展”的要求,我院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积极开展文化统战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引导统一战线成员树立文化统战的战略观念,通过构筑三大平台,积极开展文化统战工作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发展成为国家意志,高校统战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同时也面临工作理念、能力水平和平台建设新挑战。在此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应该创新实现路径:一是加大"互联网+"宣传,深度解读"互联网+";二是构建"大统战"格局,彰显统战网站特色;三是善于利用新媒体,打造互动新平台;四是重视技术革新,提高媒介素养;五是改革统战管理机制,优化平台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在民族地区的统战工作主要围绕民族统战而展开,这是巩固民族地区政权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客观需要。习仲勋主政西北局期间,贯彻《共同纲领》,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培养民族干部,为地方发展选拔人才;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着力改善民生;提出"联合封建反封建"的策略;实行"慎重稳进"的方针;坚持"两个不能改变"的原则;善于总结经验,适时调整政策,积累了宝贵的民族统战工作经验,丰富了党的民族政策实践与统战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