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峥嵘 《世纪风采》2012,(10):20-23
李四光,中国著名地质学家,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香炉湾,蒙古族。少年时代在家乡求学,1902年冬赴武昌读书;1904年赴日本学习,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了武昌起义;1913年,李四光又赴英国留学,1919年回国;任过北京地质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副会长,湖北临时参议会副议长。  相似文献   

2.
1在长江三峡建坝拦水发电的最初构想人为孙中山先生。1918年,孙中山继续撰述《建国方略》时,其在"实业计划"一章中具体阐明要引进外资和西方生产设备与技术,开发长江三峡的水利资源。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提出在三峡建闸抬高水头,以改善川江航道和发展水力发电的主张。为此,孙中山还亲笔绘制了七幅治江规划图。2其后不久.早年在日本加人孙中山组注的中国同自会,后留学英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带领学生到三住考察,并于1924年写出著名论文帐江峡东地质及缺乏历史),注定了三峡地区地质论述的合础。这一年8月.孙中山先生在广以国立高等师…  相似文献   

3.
陈群 《党的文献》2020,(6):102-108
李四光是在近代中国历史演变时势中产生的卓越科学家。他早年留学日本期间,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加入同盟会,探索救国之路。辛亥革命后,他秉承发展实业、建设新湖北的目标,曾担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当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建设新湖北的梦想破灭,李四光于1913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系统地学习地质学。1918年以题为《中国之地质》的毕业论文,被该校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1921年,应国内培养地质人员的需要,李四光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他一生中在地质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如古生物?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在这期间开始的。他撰写的第一部科学专著《中国北部之?科》,被母校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从1928年起,他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长达20多个春秋,为我国地质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8年4月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8月出席在伦敦举行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会议。翌年9月,李四光被列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名单。在新中国主要领导人的关怀下,他冲破国民党企图阻挠的阴谋,于1950年5月到达北京,随后主持全国地质工作,开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4.
你也许不知道,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是由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谱写的,它的名字叫《行路难》。这首《行路难》,充分展示了这位杰出科学家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及其严谨、谦逊、在科学道路上艰辛探索孜孜以求的人格风范! 李四光,湖北黄冈人,1889年生,从小热爱劳动、勤奋好学,15岁就东渡日本学习造船,16岁在日本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是年龄最小的创始会员,小小年纪就以振兴国家为已任。不久,他回国参加推翻腐败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不久,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李四光一气之下,又远渡重洋去英国学习,继续寻找科学救国的出路,他深知国家要富强必须有充足的矿产资源,因此选学地质,从此献身地质科学。 为掌握更多的知识,除日语、英语外,他还学会了德文、法文。学习之余,他十分爱好音乐,拉  相似文献   

5.
(武汉大学。李四光像。闻一多像) 与东湖宾馆隔湖相望,是美丽的武汉大学校园。 这座已有110年历史的高等学府,原址并不在这里。 1928年,后来成为新中国地质部长的李四光受命担任 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委员会委员长,选定东湖南 岸的罗家山作为新校址。后来,担任文学院院长的著 名诗人闻一多又将"罗家山"改为"珞珈山"。于是,东 湖之滨就有了这座中国乃至世界最美丽的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6.
“祖国需要你们”1949年4月初,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捷克首都布拉格出席世界维护和平大会,临行前,根据周恩来的指示,郭沫若给远在英国的李四光带了一封信,邀请他早日回国。  相似文献   

7.
人物     
《军队党的生活》2010,(6):62-62
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李四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14岁那年他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  相似文献   

8.
在记者面前的李文昌很平凡,人到中年,中等身材,随意穿一件乳色夹克,一脸的宁静。可就是这个走在人群中谁也不会注意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却捧回了两个重重的奖杯:一个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个是中国地质学界的最高奖——李四光科学奖。  相似文献   

9.
赵赓 《党史文汇》2010,(11):4-9
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创立了地质力学,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曾先后担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的一生,正如周恩来所评价的:“李四光同志是一面旗帜……在科研工作中做出了卓越成就,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和李四光是40年代在重庆相识的,他们曾两次会面。周恩来向李四光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使李四光在黑暗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并对周恩来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李四光是个寡言的人,不善于溢美,但却极口称赞周恩来。他说:“我从周恩来先生身上产生一个最大的感觉: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  相似文献   

11.
李四光警句     
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如果他抱定了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为人类幸福前途服务的崇高目的,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攻破自然秘密,发现新世界,创造新东西,去开辟人类浩荡无际、光明灿烂的前景,那么他的生活就会是多么幸福、愉快、生动活泼!真正讲学的精神,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为真理奋斗。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生于1889年,湖北黄冈人1904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辛亥革低1913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和地质,1918年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192O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授。1930年任…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19,(8)
<正>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冲破台湾当局的重重阻挠,在国外辗转数月安全回到祖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李四光长期掩藏在心中的一个愿望。他曾对夫人许淑彬说:"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但很长时间以来,他自认为条件不够,没有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后来,他经过认真考虑,于1957年正式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1月,李四光因患病到杭州疗养。3月的一天,周总理特意来看望他。周总理关切地询问了他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并详细问及他对于加入共产党的想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英国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讲学。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坐而论道”不以为然.一再强调知识分子应有的实践精神。罗素赞成的实践方式是:每天前进一寸,不躁不馁。他说,中国需要有“一打好人”,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4.
王竹泉是我国研究煤炭地质的先驱者、著名的地质学家,他从事地质研究六十年,为我国煤炭的勘探和开采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从事地质研究、讲学和担任专业技术领导职务的同时,发表了近60万字的论文及著作,为我国地质学界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5.
张建伟、邓琮琮合著的《中国院士》(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中国院士制的沿革史,一部中国院士的奋斗史,一部中国科学的成就史。翻开书页,迎面而来的是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地质之光”李四光、“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第一辆国产小汽车的主要设计者孟少农、大庆油田的催生者黄汲清、三峡工程的开路功臣潘家铮……他们以智慧之光串起了历史的昨天和今天,又使明天开始向人类展露出迷人的曙光。  相似文献   

16.
正1949年9月27日,中国科学院成立。同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郭沫若为第一任中科院院长,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桢为副院长。1950年12月,增补吴有训为副院长。这4位副院长在旧中国都是国民党中央研究院的院士。1958年3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李四光、竺可桢、陶孟和、吴有训《科学院四位副院长向党表决心》的联名公开信。信中写道: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大会的隆重举行,不由令人想起新中国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李四光的祖上是蒙古人,祖父库里迁居到湖北黄  相似文献   

18.
李四光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的一生不仅以显赫的科学成就著称于国际学术界,而且走过了一条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坚持奋斗的道路,由一个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个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李四光于1889年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少年时代,正是帝国主义列强不断侵略、欺侮中国的时代,人民受难,祖国受辱,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创痛,激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15岁时,李四光以优异的成绩被派赴日本官费留学,不久,加入了中国同盟会,献身于推翻清王朝的民主革…  相似文献   

19.
1861年,宜昌,一艘悬挂着英国国旗的轮船穿越西陵峡的浩浩江面,过巫山、闯夔门,沿长江溯流而上。这仅仅是英国人在长江上游地区的一次尝试,或者说是一次冒险。但距此15年后的1876年9月13日,根据英国胁迫清政府订立的所谓《中英烟台条约》,英国获得在重庆驻派领事的权利。曾经“据夔门以拒天下”的四川,从此不再有与世隔绝的宁静了。为使英国商船在川江上自由航行,1885年英方正式向清政府递交宜昌至重庆之间开航营运的照会,并于两年后在重庆成立了“川江轮船公司”。英国人的这一做法,顿时打破了中国老百姓历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法…  相似文献   

20.
老舍是一位蜚声文坛的现代小说家和戏剧家.他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在北京的中小学任教;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1930年回国,先后任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教授;抗战时期,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抗战胜利后,又到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