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1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歌选用了著名歌曲《十送红军》。在每集的片尾,我们看到屏幕上映入眼帘的词作者是张士燮,曲作者是朱正本。许多人一定以为是中央电视台弄错了,因为《十送红军》这首大家熟悉的旋律.40年来一直是作为土生土长的纯粹的江西民歌被大家熟知的,今天怎么又出现了词作者和曲作者呢?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解放军空军文工团演唱的《十送红军》歌谣享誉全国,成为至今广为流传的红色经典之一.其实,这首歌谣来自陕南歌谣《十送》.《十送》曾在川陕根据地广为流传.而陕南歌谣《十送》的发表,则来自红军战士、苏维埃干部、川陕根据地群众的共同回忆,来自几位文学艺术爱好者的共同搜集整理.2019年6月16日,笔者参与中央电...  相似文献   

3.
十送红军     
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号,树树梧桐叶落完。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三送红军到拿山,山上包谷金灿灿,包谷种子红军种,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扳。紧紧拉着红军手,红军啊,撒下的种子红了天。五送红军过了坡,鸿雁阵阵空中过,鸿雁能够捎书信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初,根据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演唱革命历史歌曲的指示,空政文工团决定创作大型歌舞《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派出歌舞团团长汪洋,词作家张士燮,作曲家朱正本、姚学诚、陈杰,编舞李跃先等,到江西采风,搜集战争年代的革命歌曲,为歌舞创作做准备。  相似文献   

5.
张小芳 《党史文苑》2013,(12):44-47
2001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长征》的主题歌选用了著名歌曲《十送红军》。在每集的片尾,我们看到屏幕上映人眼帘的词作者是张士燮,曲作者是朱正本。许多人一定以为是中央电视台弄错了,因为《十送红军》这首大家熟悉的旋律,40年来一直是作为土生土长的纯粹的江西民歌被大家传唱的,现在怎么又有了词作者和曲作者呢?  相似文献   

6.
7.
《十送红军》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但是自其创作问世后的整整40年里,人们一直误认为这是一首纯粹的民歌。对于如今已83岁高龄的曲作者朱正本来说,正是因为这样一个颇有些传奇意味的误会,才使得他的艺术人生格外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8.
正《十送红军》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凭借着优美流畅的旋律、情真意切的歌词,几十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现在,我们听到的《十送红军》,是经过专业音乐工作者朱正本等搜集整理而后加工编创的作品。《十送红军》保留了原赣南民歌《采茶调·长歌》的素材,同时也有艺术上的加工与升华,因此,《十送红军》是仿照江西赣南民歌而创作的。200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长篇电视连续剧《长征》,其片尾曲即是由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十送红  相似文献   

9.
人有情,草木知情。草木知情,反映了人之情。人们通过草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歌谣《红军草》和《红军菜》。 1935年初夏,红军长征经过云南武定、禄劝地区,受到了当地彝族人民的热情欢迎。红军走后,彝族人民怀着赞美、思念红军的深情,唱出了《红军草》的动人歌谣:  相似文献   

10.
《十送红军》:一首革命历史的颂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锦涛  周喜珍 《湘潮》2010,(9):40-43
<正>~~  相似文献   

11.
60年代的初期,当时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有幸跟随福建省群众艺术馆民间音乐采风组到一些地方去采集民间音乐。记得当时来三明的人有:省群众艺术馆的刘春曙,省歌舞团的洪永宏,龙岩山歌剧团的庄荣沛等等。我第一次接触到如此浩淼似海、异常丰富多彩,而又深不可测的中华艺术瑰宝——民歌,也是第一次接触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苏区所流传下来的大量民歌,我们称之为"红色歌谣"。  相似文献   

12.
13.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我是听着这首歌长大的。父亲徐兴华是当年从皖西六安走出来的红二十五军老战士,曾经在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于1961年和1982年先后两次负责“红二十五军战史编辑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父亲留下的多篇记录红军  相似文献   

14.
徐海平 《党史纵览》2006,(10):16-20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 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 …… 我是听着这首歌长大的.父亲徐兴华是当年从皖西六安走出来的红二十五军老战士,曾经在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于1961年和1982年先后两次负责"红二十五军战史编辑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父亲留下的多篇记录红军战斗故事的文章和多首曾经伴随他闯过枪林弹雨、度过峥嵘岁月的红军歌谣,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5.
李巧宁 《党史文苑》2007,(3):9-10,15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这与其高效的底层动员密不可分.为了增强底层民众对红军的认同与支持,红军在宣传上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凸显贫富差距,强化广大底层民众对现实的不满;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穷人只有跟着红军闹革命才是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6.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这与其高效的底层动员密不可分。为了增强底层民众对红军的认同与支持,红军在宣传上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凸显贫富差距,强化广大底层民众对现实的不满;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穷人只有跟着红军闹革命才是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7.
安徽六安籍红二十五军老战士徐兴华,曾经担任宣传员、文书等工作,并参加了长征.解放后,在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他在1961年和1982年先后两次参加了北京"红二十五军战史编辑委员会"的工作.他从红军时期开始亲笔记录下来和创作的多首红军歌谣,可以把我们带回到7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中.作为他的女儿,我把其中的十几首加以整理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黎余 《红岩春秋》2014,(10):11-16
正土地革命时期,三大主力红军在实施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先后进入重庆境内,所到之处唤起民众,开展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进行土地革命,燃起了熊熊的革命烈火。红军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在老区群众中广为颂扬和传播,也留下了大量的红军歌谣。这些歌谣,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发自肺腑,震撼人心,既充分讴歌了红军的丰功伟绩,又深  相似文献   

19.
长汀县又名汀州,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所在地,是红军长征主要出发地之一.  相似文献   

20.
穷人有了苏维埃 重庆市酉阳县南腰界地处川黔两省结合部山区.在旧社会,这里90%以上的土地,被人口不到10%的少数地主豪绅霸占着,广大穷苦农民只能靠租种地主的土地过活.南腰界地区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一年做到头,不见米一盅;财主官府逼,难度春和冬;卖儿又卖女,落得一场空;逃荒啃树皮,死在路当中.”这就是旧社会南腰界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