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重舍,能有效构建国家安全环境,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重视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和民族和谐的角度实现民族认同,要把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是民族与国家共建和谐的根本目的,也是国家与民族获得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民族团结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生命线。在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中,贯穿国家认同教育,从强化共同历史记忆、培育道德价值观、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家主权教育四个维度出发,帮助全国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是实现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新疆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进行认知、接纳、传播和创新的过程,通过文化认同构建起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心理、精神信仰和价值归宿。中华文化认同是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念、精神信仰、历史记忆进行认知、接纳、传播和创新的过程。当前,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整体现状不容乐观,给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隐患。我们应当重视新疆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存在的困境,并探索可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来说,跨界民族既是潜在的的解构性力量,也是现实的整合性力量。跨界民族的特殊性导致了跨界民族认同意识的特殊性,加强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建构对于维护边疆安全与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试论民族文化认同的"软实力"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则平 《思想战线》2008,34(3):87-91
"文化软实力"这一新名词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引起人们特别关注.正确认识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特殊功能,积极实施民族文化认同战略,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统战资讯     
采取切实措施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近年来,受三股势力影响,个别地方出现了民族认同强而国家认同弱的不正常倾向。针对三股势力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卑劣行径,必须采取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关键符号中有许多民族团结的思想与元素,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有效推进。以道真县为例,通过对相关政府部门、基层负责人及一般民众进行深度访谈,对县民族博物馆、民族广场、竹王祠、中国傩城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对道真县民族文化关键符号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白族的民族认同中,滇西北的"勒墨"支系部分群众表现出"我非白族"的认同观,而大理的部分白族则表现出了"汉族祖源"的认同观.两地白族的认同观虽然有异,但主要都是为了积极争取进入国家主流政治体制,或者是能够获得国家权利的关照,从而争取政治生存空间,或者争取应有的政治权利.从民族认同的普遍意义来看,两地白族的认同前提、认同构建方式、场景性等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点.20世纪初,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使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开始将西方语境中的民族国家话语纳入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得中国传统的民族认同符号开始由"天下共同体"转向"国家共同体".围绕着如何构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辛亥革命爆发前出现了"排满"和"合满"为认同符号的两种不同的民族国家建构主张,并引发了改良派和革命派激烈的论战,最终导致民族国家认同危机产生并不断加剧.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建构理论上完成了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再到中华民族国家的嬗变.以中华民族为建构民族国家新的认同符号,标志着民族国家认同在近代中国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0.
国家认同教育在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及民族团结等方面意义重大,是当今世界主权国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一项重要职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了保持国家民族特性,应对日益严重的"西化"危机,新加坡政府在中学道德教育科目"儒家伦理"课程中融入国家认同教育,在增强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儒家伦理"课程中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