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开国中将廖汉生(1911.11-2006.10),湖南桑植长瑞乡人,是抱着"拿起刀枪跟贺龙"的思想参加革命的,在贺龙的言传身教下,他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人民军队一代名将。1952年8月,在青海军区政委任上的廖汉生出任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同年10月,他当选为西北军区党委第五书记;11  相似文献   

2.
《湘潮》2017,(3)
<正>贺龙和廖汉生都是湖南省桑植县人,二人在革命斗争中走到一起,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贺龙的培养下,廖汉生从一个土家族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共和国的将军。而廖汉生则始终敬重贺龙,直到晚年仍然怀念贺龙。廖汉生第一次见贺龙时不知道眼前的人是贺龙贺龙的老家在桑植县的洪家关,廖汉生的老家在桑植县的长瑞乡。洪家关离长瑞乡不远。从长瑞乡到桑植县城,要路过洪家关。  相似文献   

3.
正开国中将廖汉生,曾任北京、南京、沈阳3个大军区的政治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他先后有两任妻子,而这两任妻子都有不寻常的背景。第一任妻子叫肖艮艮,是贺龙二姐的女儿,所以廖汉生是贺龙的外甥女婿;第二任妻子叫白林,是杨尚昆的亲妹妹,所以廖汉生又是杨尚昆的妹夫。廖汉生两段不同凡响的婚姻背后,又蕴藏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呢?本文为您一一揭秘。  相似文献   

4.
每一个辉煌的人生旅程都有过最初的起点。每一个功勋卓著的将军都有过士兵的经历。每当廖汉生将军回到他出生和参加革命的地方,他总要久久伫立在贺龙元帅的故居前,充满深情地感叹:“贺龙元帅是我的同乡和长辈,是我的革命引路人和入党介绍人。我从小在贺龙元帅的关怀、照顾下成长起来,在他的影响、带领下参加革命,在他的培养、教导下从一个游击队员成为红军的师政治委员。总之,没有贺龙就没有我廖汉生!”少年心中的偶像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发之际,廖汉生出生在湖南省桑植县一个土家族农民家庭。他的家与名震湘西的“活龙”─—贺龙…  相似文献   

5.
正开国中将廖汉生1911年11月14日出生于湖南桑植的一个农民家庭。在贺龙的带领下,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我军一代名将。红军岁月里,担任过红六师政委;抗日战场上,担任过代旅长、军分区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担任过军政治委员;建国之后,廖汉生又担任过三个大军区的政治委员。父子两代人与贺龙的情缘廖汉生在回忆录中谈及与贺龙关系时说:"我跟贺龙的关系更长,更深。我跟贺龙是家乡人;我父亲就跟着贺龙,死在贺龙军中;我的  相似文献   

6.
廖汉生     
廖汉生李迎选廖汉生,土家族,1911年11月出生在湖南桑植县大山中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父亲廖兰湘具有革命思想,与林伯渠共过事,后返乡创办小学,致力新学。廖汉生6岁时人私塾念书。廖汉生与贺龙两家相距只有6公里。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影响了他一家两代人的生...  相似文献   

7.
1996年初夏时节,冀中平原成排的白杨、无垠的麦浪、湛蓝的天、欢笑的脸,迎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汉生同志。 1938年12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贯彻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命令贺龙师长、关向应政委率一二 0师主力挺进冀中。12月22日,廖汉生、黄新廷率一二0师七一六团随主力部队从山西岚县  相似文献   

8.
廖汉生入党     
李迎选 《湘潮》2011,(11):17-20
第一次听到"共产党"的名称,在他懵懵懂懂的印象中只是几个参与打架的学生 1911年11月14日,廖汉生出生在湖南省桑植县桥自弯乡一个普通农家。因为正值辛亥革命爆发之际,父亲按照当时流行的口号"推翻满清政府,恢复汉室天下"给他取名"汉生"。廖汉生10岁那年,父亲病逝于贺龙军中,但给他留下一段"姻缘"——由贺龙提亲,与贺龙姐姐贺戊姐的女儿定了娃娃亲。  相似文献   

9.
余音 《党史文苑》2012,(17):39-42
1946年7月21日,关向应在延安病逝。噩耗传来,身在前线的贺龙放声大哭,并在《晋绥日报》上发表《哭向应》,表达了哀悼之情。在追悼会上,中共中央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关向应革命的一生,毛泽东题词:"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中共中央在讣告中称其为"中国共产党最好的领导者之一"。贺龙,人称"贺胡子",为人坦诚,性格刚烈,爱憎分明,脾气有些大。能够与"贺胡子"处得来、处得好的人不一般,不是神人,也是能人。关向应生前是大连乃至东北籍中最高级别的中共干部,历任共青团中央书记、红二方面军政委、八路军第一二○师政委,在中共六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六届二中全会增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六届三中全会补  相似文献   

10.
正"1934年夏,贺龙、关向应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进入黔东,建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同年10月,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抵达木黄镇,与红三军(会师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胜利会师。两军领导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在红三军军部——木黄镇水府宫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两军团统一行动。"  相似文献   

11.
梅克保 《湘潮》2011,(12):12-13
廖汉生是湖南人民的优秀儿子。1911年11月14日,他出生于桑植县长瑞乡一个土家族农民家庭。他家与贺龙家仅有一山之隔,敢为穷苦人打天下的贺龙,很早就成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他的父亲廖茂才是湘西才子,思想倾向革命,后来加入贺龙部队。  相似文献   

12.
正在全国多座烈士陵园中,朱德、贺龙两位老帅,情有独钟的还是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县(现郾城区)烈士陵园。郾城革命老区地处中州腹地,在大革命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有许多烈士安葬于此,其中就包括贺龙元帅的知已和战友,洪湖革命根据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宋盘铭烈士。贺龙元帅任红三军军长时,因关向应同志住院,宋盘铭代理红二军政委为中国革命立下赫赫战功,与贺龙元帅交往很深。1953年,贺龙元帅曾给宋盘铭的父亲宋同甫写亲笔信,称赞宋盘铭是"人民功臣"。郾城烈士陵园初建时期,烈士宋盘铭之父宋同甫,肩负郾城县50多万人民的重托,千里迢迢赴京,求见贺龙元帅。当他双手展示出当年贺龙元帅写给他的  相似文献   

13.
李树泉 《党建》2021,(3):67-68
"半生共险阻艰难,回首江南,湘鄂川黔留战迹;毕世为人民服务,伤心华北,燕秦齐晋哭行躯."这是贺龙等人撰写的挽联,他们所悼念的革命者便是关向应. 关向应,1902年出生于辽宁省金县(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1922年,他进入大连泰东日报社工作,在共产党员李震瀛、陈为人的影响下,开始接受马列主义的熏陶.  相似文献   

14.
7月21日,正值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人民军队卓越的领导人关向应同志逝世48周年之际,大连市委、市政府在关向应的家乡大连市金州区向应广场隆重举行关向应塑像揭幕仪式。国家副主席王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原中纪委书记郭述申,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揭幕仪式。参加揭幕仪式的还有中顾委委员杨秀山、黄新廷、宋黎,国家民委副主任卓加,辽宁省省长李长春,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石宝源以及大连市委书记毕锡桢、市民魏富海等领导同志和关向应的生前战友、部  相似文献   

15.
开国中将廖汉生,湖南桑植入,是抱着“拿起刀枪跟贺龙”的思想参加革命的.在贺龙麾下,他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人民军队的一代名将.红军岁月里,他担任过师政治委员;抗日战场上,他担任过军分区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他担任过军政治委员;开国将军中,他担任过三个大军区的政治委员;主持办军校,曾是两所著名军事院校的主官.  相似文献   

16.
1984年11月24日至12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同志视察了湘西的大庸、桑植、永顺、花垣、吉首等县、市。廖汉生同志是桑植县人,早年曾战斗在湘鄂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视察中,廖副委员长参观了贺龙同志故居和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武装斗争历史展览。  相似文献   

17.
1934年10月27日下午,二、六军团会师庆祝大会在四川南要界召开.军号声中,两军领导人一起登台就坐.任弼时首先宣读了党中央发来的贺电,宣布红三军正式恢复红二军团番号,由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统一指挥两个军团.接下来,王震、肖克、关向应分别讲话,一致强调要加强团结,并肩战斗.贺龙总指挥向六军团战友表示热烈欢迎,并谦虚地  相似文献   

18.
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撤离湘鄂边少数民族地区之后,昼夜兼程,马不停蹄,挥师向大西南挺进。不数月,已抵川黔边境。 1934年5月8日,红三军攻占川黔边境之彭水县城,歼敌一个营。尔后,部队在彭水稍事休整,又继续向西南进军。 西征途中,贺龙和关向应骑在战马上,并辔徐行。贺龙远眺连绵的群山,感慨万端,心潮起伏。他想到在湘鄂川黔边区这块红色的土地上长达八年之久的艰苦征战,也想起了许许多多出生入死为革命洒尽最后一滴血的战友。这腥风血雨、战火硝烟何日才能结束?他希望黔东地区能成为八年烽火里程的最后一站。  相似文献   

19.
贺龙与关向应,两个老搭档,在革命队伍中并肩战斗,友谊至为深厚。  相似文献   

20.
正1933年7月24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宣恩烧巴岩召开会议后,夏曦率湘鄂西中央分局机关和红7师留守鹤峰苏区,贺龙和关向应则率领军部和红9师到鄂川边一带开辟新苏区。但是,夏曦却未贯彻烧巴岩会议有关"巩固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精神,在敌军逼近鹤峰时仓促撤退,丢失了根据地,致使红三军再度失去依托,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得知消息后,贺龙即提出"红三军挺进渝东南,在酉、秀、黔、彭地区创建新根据地"的建议,得到关向应的支持。随后,贺龙相继派出几批侦察人员,分道潜入该地区,侦察地形,绘制地图,探听敌情,并开展对国民党25军第5师师长杨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