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杜雁  周莉 《海内与海外》2004,(4):42-44,46
在海南兴隆华侨农场,从不少归侨和侨眷口中,多次听到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萧国良先生,他是马来西亚归侨,也是兴隆华侨农场初期的创建骨干;在他回国前,参加当地革命组织,投身抗日斗争,忍饥挨饿在森林里打游击;他坐过两次监狱,两次被马来西亚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出境。更感人的是,他的妻子李安娣女士支持他四处奔波,几十年如一日……在抗日烽火中接受洗礼1934年春天,21岁的萧国良和18岁的李安娣结成秦晋之好,李安娣成了萧国良生死不渝的爱人,成了支持他从事革命工作的忠诚伴侣。1937年2月,24岁的萧国良如愿加入了当地革命组织。7月7日,震…  相似文献   

2.
一直都想见到汪国新、郑桂兰夫妇,因为已经久仰其名,终于在一次有关人文精神座谈会上,见到了他们,男的高大俊朗,女的高挑清秀,真的是他们啊,还有雄姿英发的儿子汪汀,在伦敦大学已经读完了工商管理硕士,正预备读博。这次是回来度假。  相似文献   

3.
赵浩生,美籍华人,著名社会活动家、专栏作家、联合国注册记者,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中国武汉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暨南人学名誉教授。 赵先生于1920年出生于河南息县,9岁离家到开封读书。1938年,胸怀报国之志的赵浩生初中刚毕业即回到息县任教,担任抗敌训练班教师,  相似文献   

4.
胡思蒙女士在柏林洪堡大学执教中文30多年,可谓“桃李满天下”,1996年她退休后仍忙于工作。她的丈夫蒂特尔·贾思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数十年如一日从事语言研究,成就卓著。我们在柏林开始做外事工作起就认识他们一家,至今已有30多年,但真正成为知交则是最近五、六年的事。同他们交往,使我们从他们看来似乎平凡的生活中看到了许多不平凡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不知道曹燕灵是谁?——你在丹麦真是白呆了!”这是丹麦华侨华人中真实流传着的一句话。 “曹燕灵这个人很厉害,她可是第一个当选欧洲华侨华人联合会筹委会主席的女性。”认识曹燕灵的侨界朋友这样评价她。  相似文献   

6.
7.
去年夏日,我有幸随上海市侨联考察团来到加拿大渥太华的一家中国饭店,一位老人找到我们,她一脸笑容,一一介绍了在座的我驻加大使馆参赞、新华社渥太华分社首席记者和夫人、年轻的女作家等。她的和蔼可亲、勃勃活力,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今年一月,她回到阔别多年的上海,还是一脸灿烂,她说,郭沫若一句东湖石壁上的题词,叫做“不为湖小,天在其中”,意为只要心有灵犀,何为湖小湖大?这其实印证了她的人生:只要活得有意义,何谓年龄大小。去年中国淮河水灾的信息传到加拿大,8月23日,在悬挂着“情系中华、赈济水灾”大幅标语的渥太华唐人街,还是这位…  相似文献   

8.
"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贝尔1976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继杨振宁博士和李政道博士之后,第三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时任美  相似文献   

9.
王学信 《海内与海外》2007,(11):1-1,4-9
半个世纪前,1957年12月10日,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有两位年轻的中国人第一次站到了诺贝尔奖领奖台上,他们就是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和杨振宁博士。当时,杨振宁35岁,而李政道年仅31岁,他和杨振宁  相似文献   

10.
如今,在美国、在中国内地、在台港澳地区、在东南亚,以及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无疑,她都是最具知名度的美籍华裔人士之一。她,就是独具魅力的靳羽西——童花头、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