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康社会的政治生态与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乃康 《理论导刊》2003,(11):26-28
政治文明与社会生态之间系统平衡永远处于变动中,这种变动首先来自于环境系统,环境系统的变化要求政治文明系统做出相应调整,从而实现政治生态的平衡。小康社会政治生态处于更替变动时期,要实现政治生态的系统平衡,一是要构建宪政基础;二是要比较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明与社会生态之间系统平衡永远处于变动中,这种变动首先来自于环境系统,环境系统的变化要求政治文明系统做出相应调整,从而实现政治生态的平衡。小康社会政治生态处于更替变动时期,要实现政治生态的系统平衡,一是要构建宪政基础;二是要比较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求知》2004,(1):41-41,48
政治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有学者指出,意识上的宽容,政治制度上的制衡,以及行为运作上的程序理性或形式理性,共同构成了现代政治文明的合理内容,并有效地形成了应对现代社会既日趋多样化又有机整合的框架,这一框架的具体制度就是民主制度。它使政治生活有了更多的开放性,不仅缩小了特权阶层独霸政治权力的可能性,也制约了政治权力被滥用的可能性。但要使它成为现实的制度,则必须有适当的社会基础,其中  相似文献   

4.
小康社会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个社会是否达到小康 ,是否具有一定的政治文明水平 ,应该有一套相对客观和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在当代中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政治文明建设要求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强社会主义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切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 ,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 ,全面推进执政党建设。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在未来20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实现小康社会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两者在六个方面具有一致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思路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必须全面理解什么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是中国长期以来的社会理想。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考虑,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在于它是一个制度社会,道德预设在于它是一个功利社会。制度社会与功利社会二者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共同统一于小康社会。只有把握制度社会和功利社会,才能很好地理解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7.
王芳 《理论探索》2005,2(2):105-107
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在社会成员心理上的反映 ,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大力加强先进政治文化的建设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 ,我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弘扬先进政治文化 ,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完善政治社会化渠道 ,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先进政治文化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发展政治文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新的视角分析了政治文明所包涵的基本要及其政治文明发展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关系,探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加快发展政治文明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十六大报告关于政治文明的论述精神 ,分析了政治文明的概念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命题的意义 ,揭示了政治文明建没在全面建没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的地位及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互动关系 ,论述了改革政治体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作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指导思想、本质要求、战略目标、具体内容、关键环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6)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规划中发挥着引领作用;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保障这一目标完成的三个重大战略举措。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目标要求、具备的政治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这些现实挑战提出了相应的路径: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政治稳定的变量分析、相对态分析以及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稳定的分析中提出,要保证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树立现代的稳定观.  相似文献   

12.
13.
罗洪伟 《学理论》2011,(3):37-3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适应这一变化,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七大又对此提出了新要求。那么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Johnson  Paul E. 《Public Choice》1996,86(3-4):309-339
This paper examines agent discretion that is a result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Based on several distributions of lawmaking powers, different games are analyzed in which players decide on regulatory policie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agent discretion increases as lawmaking powers are differentiated and assigned to specialized players. Particularly, monopoly initiation power, which allows a player to act as a gatekeeper, has a substantial impact on discretion. Agent discretion will be even larger when these players also have heterogenous preferences. The framework that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permits comparisons across different political systems with regard to agent discretion and legislative control on policymaking.  相似文献   

15.
16.
Edward Pessen 《Society》1989,26(3):10-12
He is author and coauthor of more than 70 books and 150 articles including Riches, Class, and Power Before the Civil War; Three Centuries of Social Mobility in America;and “Social Structure and Politics in American History” in the 1982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相似文献   

17.
政治稳定是社会各项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当代中国的最高利益.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尤其如此.本文以政治稳定的涵义作为思考的起点,剖析中国在社会转型期的政治不稳定因素,并提出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政治稳定视野下的社会各阶层政治参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转型进程的加快,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参与活动呈现扩大的态势,这在客观上对政治稳定构成了一定压力。本文分析了各阶层政治参与的现状与问题,认为必须重视改善政治参与的条件,提高参与的制度化水平,减少体制外的利益表达活动,才能达到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动态统一。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analyzes a Kurd refugee sit-in protest staged in front of the United Nations offices in Tokyo in July–September 2004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litical society and civil society. The refugees' protest is viewed as a moment where the line between citizens and non-citizens is redrawn. Citizens possess an exclusive right to political speech and action. Protests by refugees undoubtedly question citizens' monopoly of this right. By organizing protests, refugees, who do not have citizenship status, raise their voices, make demands, and thus request a right to speech and action. In doing so, they blur the line between citizens and non-citizens. In this process, how do citizens and refugee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By using Partha Chatterjee's concept of political society, I examine the different tactics employed by the refugees, who are part of political society, and the citizens of civil society. The case shows that when different voices meet, the voice of civil society drowns the voice of political society: the refugees' tactics were de-legitimized by the citizens. This interaction suggests that encounters between citizens and refugees are not simply events where the refugees claim a right to speech and action, but that such encounters also involve citizens in effect struggling to secure their monopoly of the same righ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