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家支是一种父系氏族组织,保留着许多古代父系氏族制度的特征,被称为活的社会"化石",在凉山奴隶制度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政权职能的作用.本文对凉山彝族的家支制度的产生、特点、蜕变、外部职能、内部职能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家支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指出家支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论凉山彝族“家支”制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桃 《人民论坛》2013,(2):194-195
"家支"制度是凉山彝族传统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当下彝族基层社区的运作机制。"家支"制度存活于彝族社会,主要依托于社会义务与权力,以习惯法为准则,以习俗文化为心理依托,以社会道德和信仰强化家支制度在彝区的作用,通过"家支"谱系、"尔普"组织和"家支"教育等形式来表现。  相似文献   

3.
赵声馗 《前沿》2009,(12):106-110
家支是凉山彝族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一种典型的血缘维系的自主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具有凉山彝族特色的社会组织与管理经验。从以多元主体为核心的当代治理变革背景来看,家支治理经验对凉山彝族乡村治理具有历史合理性与民族认同性的价值,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弊端。借鉴社会科学中一个崭新的理论一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角来分析家支的治理经验,可以为建构凉山彝族乡村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作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凉山是我国彝族的最大一个聚居区,自古有彝族先民居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凉山彝族与祖国内地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了血肉不可分割的历史关系。研究这种关系,不仅有助于彝族社会历史和西南地方史的研究,而且对于加强我们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铜鼓,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语称“吉普古则”。古语里面有即汉译“打铜鼓,响四方。”所以凉山彝族对于铜鼓是不陌生的,在历史上曾与铜鼓有过关系。现就笔者工作中调查收集的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舞蹈是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表演艺术形式,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的反映,也是人民群众劳动生产、社会生活、思想信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的表现,是民族精神风貌和思想气质的凝聚。 凉山彝族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孕育了他的舞蹈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它与彝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然而传统的彝族民俗,则是彝族民间舞蹈和广大彝族人民紧密联系的纽带。彝族民间舞蹈与民俗的相互依附、彼此依赖的关系,使彝族民间舞蹈具有典型的彝民族个性和鲜明的彝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7.
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渗透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不同形式的反映。彝族谱牒家支,便是彝族民间文化的一个侧音,它犹如一块小小的明镜,折射出彝族这一古老民族古今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8.
川、滇交界的大小凉山地区,是迄今彝族人民主要聚居之地。境内群峰耸峙,山势峻峭,河流纵横,峡谷深遽,自然条件十分复杂。彝族人民生息、繁衍于此,已有悠久的历史,世世代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集体的智慧,向大自然进行着艰苦的斗争。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 ,居住着10多万彝族 ,通称“嫩苏濮” ,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禄劝彝族在南诏国时期被称为“罗婺”部族。史书上记载的“婺”字 ,有两方面的渊源 :1 “婺”来源于彝族支系“罗武” ,“武”音谐为“婺”。2 “婺”字来源于江西的“婺水” ,现在云南境内的很多彝族都说 :他们的祖先是江西籍贯的人 ,是否与此有关很难确定。禄劝彝族有“纳苏、诺苏、嫩苏、白彝、红彝、干彝”等多种自称。但“嫩”代表所有的彝族 ,是彝族的统称 ,也是彝族的尊称。禄劝的彝族多支系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为实现共同的心理认同 ,…  相似文献   

10.
從四川省省會成都乘火車南行三百多公里,就到達羣山環抱的西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凉山這塊山地,總面積爲六萬平方公里,是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化。在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中,民族工艺以其绚丽多姿而独具光华。传统的民间工艺品都保留着本民族鲜明的文化特色,体现了各民族的艺术智慧。 漆器,是彝族的传统用品和工艺品,其中以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保留最完整。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尚处于奴隶制阶段,生产力十分落后,但漆器工艺却有较高的造诣,并独具特  相似文献   

12.
解放前,在奴隶社会制度下,四川凉山彝族人口发展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的多生多死的特点,人口长时期增长缓慢。现存凉山地区的人口数字,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西汉末年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越嶲郡,户六万一千二百八,口四十万八千四百五,县十五。”《续汉书郡国志》载,“越嶲郡,武帝置,十四城,户十三万一百二十,口六十二万三千四百一十八。”据劳干《两汉郡国面积之估计及口数增减之推测》一文的考证,越嶲郡每县平均四○八○户,二七二二七人。劳干估计越嶲郡面积一○八七四七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三点八人。以此估计,在西汉时期,凉山地区设置有二县,合计有八千一百余户,五万四千余人。东汉时期,越嶲郡人口比西汉时大为增加,凉山境内近九万人。在晋朝,据《晋书·地理志》载,越嶲郡统五县,户五万三千四百。而在凉山只设有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凉山彝族奴隶社会里的家庭问题,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家庭结构又特别引人注目。现阶段,凉山彝族的家庭是从奴隶制家庭演变来的,它仍保留着某些奴隶制的特征。鉴往而知来,只有研究奴隶制的家庭形态,科学认识家庭演变规律,才能明暸社会主义时期凉山彝族家庭建设的方向。本文所谈的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的类型和组织规模。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彝族地区的家支聚会不仅频繁,而且规模大,家支聚众打砸抢案件呈上升趋势,影响了彝区的社会稳定;民间纠纷一律由民间调解员按传统习惯法进行调解,习惯法的使用频率高,因而其消极作用也更加明显。文章对因家支、习惯法引起的彝区社会治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5.
凉山彝族在民主改革前,仍保留着较完整的奴隶制,注重血缘、等级、身价、聘金以及繁缛婚仪等一整套婚姻家庭制度和习俗,作为传统文化中的落后部分,至今仍残留在人们的心理结构中,与现实生活发生着尖锐矛盾,对新型婚姻家庭的建立,对民族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滞后作用。因此,在吸收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凉山彝族整体文化素质,进行观念更新,变革思维方式,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道德规范的婚姻家庭原则,制定贯彻《婚姻法》的变通条例,是一项关系到彝族人民繁荣昌盛,文明进步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一现有资料表明,清初以来,凉山彝族的商品交换以鸦片种植为转折,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系指整个的清代;第二阶段则从清末始至1950年10月凉山全境解放止。在鸦片种植前的整个的清代,由于生产水平的低下和数千年以来的自然经济的束缚,凉山彝区的商品交换一直处在一种封闭保守的缓慢发展之中。其主要特点为: 1.可用于交换的剩余产品不多,并基本局限在以有换无。  相似文献   

17.
18.
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部份。怎样较快地发展民族经济的问题,已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本文从川滇凉山彝族的消费观念和彝区经济发展关系这一角度,探讨加速川滇凉山彝区的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9.
华贵的漆器与古朴的披毡可谓凉山彝族同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物,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元素和悠久制作工艺也使它们成为彝族生活中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器物,古朴与华贵的默契,成就了一种独特的工艺。  相似文献   

20.
四川凉山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当地人民生活朴实简单,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婚姻习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受外来文化冲击,彝族本土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困扰。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对彝族婚俗变迁的实情进行对比梳理分析,可为保护彝族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