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红四方面军是我军三大主力之一,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七日创立于黄安七里坪,先后开辟和发展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川陕革命根据地.一九三五年三月撤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了艰苦曲折的长征,和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一起,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为了全面地研究长征,继承和发扬我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本文试图以长征的历史过程为线索,通过几个主要环节,对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的历史功绩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2.
西北红军在长征胜利中的历史地位李彬姚文琦马玉卿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从长江流域向西北的战略大转移。时间为1934年7月至1936年10月,共两年零3个月。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到陕北吴旗,在此之前有红七军团、红六军...  相似文献   

3.
陈鲁民 《民主》2008,(1):46-46
早年读过一篇曹靖华的散文《三五年是多久》,说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离开江西瑞金时,老百姓依依不舍,一位老大娘拉着红军战士的手,问何时能够回还?红军战士说:三五年就回来了。盼啊盼,血里火里。大家互相激励,坚持一下。红军三年就回来了。可是,红军三年没有回来。大家猜测说。那就是五年吧。又是盼啊盼。火里血里,红军五年头上还没有回来。  相似文献   

4.
华欣 《瞭望》1996,(45)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中央电视台在9月和10月分别播出了八集电视连续剧《遵义会议》和六集电视连续剧《大渡桥横铁索寒》。有关专家认为,这两部电视剧蕴含深刻,风格凝重,气势恢宏,是近年来反映红军长征生活的力作。  相似文献   

5.
落脚陕北的战略决策,是开拓革命新局面的前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途中,由于敌情严重、多变,红军战略转移的落脚点曾经多次变更,致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国抗日救国的战略任务无法落实.一九三五年九月下旬在榜罗镇召开的  相似文献   

6.
6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和长征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贡献给全人类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已经多层次多角度地研究了长征和长征的胜利。但为什么这支队伍能够在数倍于己的敌人围追堵截之中,在人迹罕至的严酷自然环境里,打不烂,拖不垮,还有其特殊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形式,这就是:民主集中制。 一、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是红军被迫长征和长征初期受挫的重要原因 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和红军在长征初期受到严重挫折,一般地归咎于王明“倾”冒险主义的危害。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为什么能够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达4年之久?这显然有组织上制度上的原因。 尽管我们党一开始就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建,但如何结合我们党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民主集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4,(26)
1931年至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北上、红军第六军团西征、中央红军长征,先后途经桂北灌阳。在途经灌阳的这十七天时间里,红军的足迹遍及灌阳县北的四个乡镇、十多个村庄,他们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出现了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场面。  相似文献   

8.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进驻陕北,1936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刘志丹等将领决定组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渡河东征,刘志丹被任命为红军东征北路军总指挥兼二十八军军长,率四县集中起来的千人规模的二十八军东征。临行前,刘志丹给夫人同桂荣写信道: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在1935年8月底走出草地后,改称“北上先遣支队”,后又改称“陕甘支队”。11初,同陕北红军会合后,再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虽短短两个月,却三易其名。由于这段时间,党内斗争尖锐化,环境又非常恶劣,其史事没有留下较详细的文字资料。因而,在现在一些论著、回忆录以及教科书中,对这一时期红军使用的番号记述较为混乱。仅“陕甘支队”组编地点,就有巴西、俄界、哈达铺三种说法,等等。 如陆定一、贾拓夫同志在1935年10月于吴起镇编写的《长征歌》唱道:“九月出发潘州城(紧邻巴西——引者),陕甘支队东北行”。(转引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19页)即说“陕甘支队”在巴西时就已组编。又由于两个“支队”改编时间相隔很近,有些回忆录和论著都统而概之说“陕甘支队即北上先遣支队”。蒋耀德同志在《长征中的红色干部团》文中说:在巴西“临时组织北上先  相似文献   

10.
正一、伟大信仰,迸发磅礴力量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信仰,伟大的信仰迸发磅礴的力量。红军长征时期,军级干部平均年龄大约为二十八九岁,师团干部平均为25岁,与国民党中央军中普遍受过正规西式军事教育的军官队伍不同,红军将领中,除了刘伯承、林彪、左权等少数一批人拥有正规军事教育的背景外,多数红军指挥员包括毛泽东本人,几乎都是从战争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中央红军在长征出发时,有超过一半的红军士兵  相似文献   

11.
力平 《瞭望》1986,(38)
美国著名作家、前《纽约时报》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经过两年的准备,两次来华访问了许多参加过长征的老一代革命家和专家学者,搜集了中国和其他国家出版的有关长征的大量书刊,并且用两个半月的时间沿着当年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走了一趟,作了调查,从而写出《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作者把长征称为“人类伟大史诗”。他说:“这是一次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12)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共同构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红军长征具体地呈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红军长征是教条主义错误的试金石和初步确立实事求是思想的试验场;红军长征充分实践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红军长征开始独立自主地纠正"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相似文献   

13.
《侨园》2016,(Z2)
正1934年秋,由于中国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形势已经变得十分严峻。就在蒋介石决定最后剿灭红军的危急时刻,一份神秘而十万火急的绝密情报送到了江西瑞金,促使党的临时中央迅速做出了战略大转移的决策,使中央红军及时摆脱险境,走上了举世闻名我的长征之路。这份关乎大局的绝密情报究竟写了什么,又是谁在在急时刻将情报送到苏区,挽救了红军?  相似文献   

14.
长征在邓小平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是一段极其重要的、不同寻常的经历。这段经历对邓小平的一生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研究邓小平与长征的关系,对于研究邓小平的生平事业和思想是不可缺少的。笔者拟对这个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长征是邓小平一生中的重要转折 邓小平于1920年参加留法勤工俭学开始投身中国革命,到1992年春南巡讲话为止,已度整整72年的峥嵘岁月。在72年的奋斗中,经历过许多坎坷,有过“三落三起”。其“一落一起”便发生在长征前后。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邓小  相似文献   

15.
正信念与希望:国际知名人士的赞叹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打动并吸引了国际友好人士。尽管他们职业各异、身份不同,有的是传教士、有的是记者、有的是将军,但他们对于长征的看法却比较一致,赞叹和震惊是其总的基调。作为红军长征的见证者,瑞士传教士薄复礼为红军的壮举所折服。回国后,他用三个月的时间,把他与红六军团560天的经历写成书―《抑制的手》。当红二、红六军团尚在长征途中时,薄复礼的《抑制的手》已在英国伦  相似文献   

16.
中国记者范长江1935年沿长征路线实地跟踪采访红军,在<大公报>上首次公开报道尚在进行中的红军长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及陕北根据地情况,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位外国记者.美国记者海伦·斯诺1937年的廷安之行,得以系统采访红军长征当事人,详细报道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十二月,党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把陕北地区的红军组成中国人民的抗日先锋队,东渡黄河,打通北上抗日的道路。现根据一些老同志的回忆材料,将沿黄河水手工人在红军东征中的作用作一简要介绍。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初,陕北省总工会筹委会在瓦窑堡召开第二次各县工会工作联席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早已家喻户晓,是毛泽东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诗词之一。几十年来,《清平乐·六盘山》一直为人们所传颂,并把这首词作为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特别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指挥红军翻越六盘山时写的。其实,《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的最初形式,并不是现在人们诵读的样式,而是以自由体歌谣——《长征谣》的形式出现的。  相似文献   

19.
长征到底有多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政论坛》2005,(9):24-25
从2002年10月16日至2003年11月3日,两个英国年轻人李爱德和马普安用了364天重走了长征路。并且出了一本书——《两个人的长征》。他们有一个观点引起了争论:他们说长征没有过去说的25000里那么长。他们走的时候用CPS做了精确测量,他们认为红军长征走了不到6000公里。——这个最新“发现”一经报  相似文献   

20.
李喆 《党政论坛》2011,(18):54-54
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早已家喻户晓,是毛泽东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诗词之一。几十年来,《清平乐·六盘山》一直为人们所传颂,并把这首词作为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特别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指挥红军翻越六盘山时写的。其实,《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的最初形式,并不是现在人们诵读的样式,而是以自由体歌谣一一《长征谣》的形式出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