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以“权利”为立足点的关怀和保护是人类特有的道德法则 ,也是实践中制度理性之重要表现。本文通过对于什么是“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权利视角和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理论的基础等三个问题的分析 ,认为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应该通过权利的方式进行保护 ,其基础就是实质平等理论。这种理论昭示着人权范围的扩大及国家义务的扩大 ,从而给予了社会弱势群体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社会契约的“订立”旨在使人类摆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作为国家“存在原理”,社会契约主旨是解决个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权利与义务问题,其终极关怀是人民的福祉——保障安全、自由、财富和尊严等。但这些可欲的价值的实现须符合一种正义的原则和道德要求:平等对待和惠及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社会合作体系中的每一个立约者。平等、互惠构成弱势群体保护的社会契约基础和道德义务,也是社会契约和社会秩序的实现条件。在这一意义上,不保护弱势群体,社会契约目的就不能达到,政府合法性就被质疑。弱势群体保护需要对社会契约进行动态完善——创新保护模式、着力后续调整、突出经济权利、建立诉讼制衡机制、高扬人本立约观。  相似文献   

3.
罪犯弱势群体的观点是社会弱势群体在监狱理论界的反映,本意是为了保障和提升罪犯的权益,但其观点是否科学值得商榷和辨析。应当看到在狱内改造的罪犯群体,虽其法律地位具有“限制性”、社会地位具有“低层性”和权利保护具有“缺省性”,但究其本质特征并不能简单地以“弱势”而概之,弱势也只是罪犯个体在特定情况下的特定表现形式,与社会弱势群体并不具有同日而语的同比性和相对性,其群体不具有整体的弱势性质,因此应予以慎用。对罪犯弱势群体的辨析,旨在有助于“澄清”对罪犯群体的模糊认识,防止认识上的歧义和误解。  相似文献   

4.
所谓“保护弱势群体”,即对处于困境中的人给予特别的法律救济,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如果法律不对其予以(相对于强势群体)更多的关注,则不足以保护其利益,导致其在法律面前之事实上的不平等。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将成为司法领域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5.
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最近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保护弱势群体利益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更有人冠之以“新名词”称谓。新名词当然谈不上,但出现在改革中期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却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务实态度和人道主义关怀;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后发国家综合考虑发展问题、努力实行持续性发展的优势和必要性。在宪法确立依法治国方针的背景下,政府决定实行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立即产生了  相似文献   

6.
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哲学论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余少祥 《法学评论》2006,24(6):10-18
所谓弱势群体,是指特定人们,由于经济、社会、政治地位等原因,其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存质量低于所在社会一般民众,或在社会政治权利上受到不公平对待,孤立无助,难以依靠自身和家庭力量维持基本生存,维护基本权利,容易受到伤害的社会成员的集合。社会弱势群体自古就有,关心和扶持弱势群体,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其中还包含有更多的道义和法律因素。对弱势群体保护,是人本主义和人道法则的基本诉求,也是法治国家应有之义,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权状况的重要指标,同时,对弱势群体保护还体现了社会正义、公平、平等等法哲学上之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提出我党要提高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并把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保护作为构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指出:“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原造成的贫富悬殊而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逐渐成为我国社稳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的阴影。特别是进入21世以来,弱势群体问题更加突出。弱势群体最易成为社会的不定因素,如果不加以及时解决或者处理不当,就会使社会矛激化,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加强对弱势群体的…  相似文献   

8.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在当前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最令人瞩目。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社会不公平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尤其是弱势群体〔1〕的大量存在表明我国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日趋严重,〔2〕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妨碍社会公平实现的重大障碍。毫无疑问,弱势群体的保护状况,是公平正义实现程度的晴雨表。因此,探讨当代中国的弱势群体保护问题,尤其是法律保护理念与机制…  相似文献   

9.
浅析我国刑法中的连带之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带之罪,可以说是我国刑法领域的空白点。我国的刑事立法及司法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技术上都对此讳莫如深。连带之罪往往与“株连”,“连坐”等恐怖之词联系在一起。本文从理论上对我国现行刑法进行分析,揭示连带之罪之存在现实及其对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宋保振 《法学》2024,(1):20-34
如何有效保障“数字弱势群体”权益,是落实数字人权并达致数字正义的重要步骤。当下“数字弱势群体”权益法律保障并未从公民基本权利出发来选择妥适路径,这成为制约权益保障实效的“元问题”。须由社会权保障“数字弱势群体”权益的理据有三:社会权对弱者的救济、社会权的数字化拓展以及“数字弱势群体”权益与社会权的契合。在具体操作中,一方面,依照社会权的任务为权益保障设置阶段目标,既维持数字化生活的“最低水准”,实现数字红利分配正义,以及从个体救助转向普惠福利;另一方面,发挥社会权的功能以为权益保障提供路径指引,既在防御权、客观价值秩序和受益权指引下,构造国家的尊重、保护和给付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