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学界对“宪政是什么”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诠释,至今众说纷纭。但如果采用基本要素结构分析法,宪政的基本内涵要素主要应当有法治、民主和自由(人权)。在价值层面上,三者分属两个档次:民主和法治是宪政的手段,具有工具性价值;自由(人权)是宪政的目的,具有实质性价值。其中,法治与宪政的亲缘度比之民主与宪政要密切得多,前者“亲密无间”,须臾不可分离;后者既相互契合,又存在一定张力。假如把宪政比喻为一个生命体,那么,自由人权是其灵魂,民主和法治是其左右两腿。正如多数人的右腿承重力稍大于左腿一样,对于宪政来说法治的重要性也略胜民主一筹。  相似文献   

2.
“中国问题”政治上表现为中国政治的现代性转型,中国政治的现代性转型主要表现为宪政建构。然而,中国的宪政建构却一波三折,其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宪政体制建构缺乏国家观念世俗化和个人主义这样两个关键性逻辑条件,中国传统的“天下国家”观念和轻视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观念并没有得到现代性的克服。中国政治的宪政建构不仅依赖于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法治秩序上的制度性要素,还依赖于宪政文化建设。形成一种既体现普世价值又切合中国语境的中国宪政文化是中国宪政建构的关键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新宪政论》的启发下,文章主要围绕着为什么要发展新宪政论,什么是新宪政论,以及新宪政论与中国政治科学的关系展开论述。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关于当代政治科学的危机的概述;从原则上说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科学;“新宪政论”的基本价值预设;“新宪政论”初步探索的理论来源;“新宪政论”对于发展中国未来的政治科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们在谈到中世纪时往往称其为“黑暗的中世纪”,这实际上低估了中世纪这段历史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比如在中世纪政治思想中就蕴涵着深厚的宪政传统。中世纪宪政传统主要体现在王权既要受到源自神圣权力的制约,又要受到源自世俗权力的限制。中世纪宪政观的主要缺陷在于除非人们诉诸暴力手段,否则并不能对权力进行有效的规约。中世纪宪政观要向现代宪政观进行转型,既要强调建立一个“有限政府”,又要强调建立一个“有效政府”。  相似文献   

5.
宪政民主虽然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但作为人类社会政治的文明成果,经过人类在20世纪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政治的普遍现象。近代中国被强力纳入世界体系之后,“宪政民主”就循着“西体中用”的思路成为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武器,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潮流和政治文化。由“用”而“体”,蕴含着由封建王朝体制到社会主义的人民宪政民主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一历史巨变中,中国宪政民主政治发展的不成熟性和独创性相互交织。本文将近代中国宪政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概括为八个阶段,分析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而阐述中国宪政民主政治发展逻辑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宪政权力源自“人民”,“人民”观决定着宪政的航向。中国究政史上“臣民”观向“人民”观的转变标示出中国宪政的发展历程。清末立宪固守专制的“臣民”观,宪政改革失败。中国资产阶级宪政时期确立了资产阶级“人民”观,推动了社会发展,但“人民”仍不自由平等。中国无产阶级践行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人民”观,依靠“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进行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最广大“人民”实现了自由平等。社会主义宪政时期,无产阶级“人民”观发展为阶层“人民”观,“人民”成为公平正义的载体。最广大“人民”是社会主义宪政的目的,“人民”观的创新对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我们树立宪政思维,学会运用宪政思维执政。宪政思维是契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本质与要求的思维。运用宪政思维执政,有利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警政为新政之基”,警政为宪政的运行提供保障的同时,也反映出宪政的真实水平。警政建设自身不具有随意的自主性,在宪政的进程中警察制度的每一项设计都是围绕着宪政的核心价值展开。宪政发展为警政发展提出要求。警政在宪政的框架内进行着本土化校正。  相似文献   

9.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宪政之路。首先,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和“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政原则.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宪政发展奠定了基石;其次,“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进一步扫除了思想障碍,实质上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发展之路;再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推动了中国共产党走向现代化、宪政化。  相似文献   

10.
政治体制与国民品格具有互动性,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宪政体制下的国民品格是“公民”品格,它在宪政体制的建设中形成,并对宪政目标宗旨的实现起着促进作用。宪政体制建设是中国政治和法律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宪政体制建设离不开公民品格的培育,而这种培育应该而且必须通过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广泛参与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对《东越列传》的文本细读与英文翻译的过程中,出现的“姓驺氏”之误、“是上云”之句读、“废为君长”之理解、“後数世”之深意、连用四个“今”之文法及相关英译问题提出一得之见,并认为严谨的英文翻译将有助于《史记》本身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世界近代史上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重述法"进行专题研究,对"重述法"进行了解读,对其与"贝尔-兰卡斯特制"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从总体上对其进行了评析,最后论述了其对今天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育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从文义而言,《物权法》第37条规定的“损害赔偿’’与《侵权责任法》规定的“损害赔偿”之间可有“竞合”与非“竞合”两种关系。其实应为后者。主要理由是:(1)“最高人民法院物权法研究小组”明确承认这一立场,“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法室”似乎也坚持这一立场;(2)《物权法》的立法资料基本表明《物权法》第37条规定的“损害赔偿”属侵权责任;(3)德国、台湾地区民法典均规定,“损害赔偿”请求权不为物权请求权而为“侵权行为”所包括;(4)与“竞合关系”相比,非“竞舍关系”,会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4.
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是解决贵州发展过“慢”这一主要矛盾的最佳途径。为加快推动贵州农业现代化,文章提出了“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刑法第四百三十八条第二款同样是特殊法条,将该款规定中的"处罚"解释为"定罪处罚"不具有正当性,军人盗窃、抢夺部队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应认定为盗窃、抢夺武器装备罪。出于罪刑相适应的考虑,对上述行为量刑时应适用刑法第一百二十七条第二款的法定刑。从立法论角度来看,刑法第四百三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存在缺陷。对此,可经由补正解释的路径来纠正这一错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古代“礼法”的含义和继承“礼法”传统的现代价值两个方面进行了粗浅的论证。对于我们今天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有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民法上,“法律行为”向为建立法律关系之基础,亦为民法体系中之重要核心。中国大陆民法总则编建议稿有关“法律行为”之规定,亦为民法核心之一,且其规范之条文,系重要民法立法。而“法律行为”可谓已成为任何一种民法之基础。法律行为之存在,在某些情状下仍有可能衍生“无效”之问题。在我国台湾地区,法律行为之无效,系指按照法律之一定条件,对于已成立之法律行为进行评价后,所得之否定性结论。然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一百一十三条与现行制度,例如不当得利、物上请求权或第二百四十七条之给付不能、第九百七十九条之1订婚赠与物之返还等,规范上明显冲突。该民法第113条为大陆民法所无,故有就海峡两岸相关概念加以比较之必要。  相似文献   

18.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及社会转型进程中产生的、迫切需要关注的特殊社会问题.对于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而言,当下较多的是“物质关怀”“社会关怀”和“一时关怀”,但他们更需要“精神关怀”“父母关怀”和“长远关怀”.文章通过调研浙江省建德市的下涯镇、航头镇留守儿童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提供了法律支撑。但对于何谓"社会公共利益",以及该如何界定"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立法和司法解释并无相关规定。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20.
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执行机制的立法缺位及《刑事诉讼规则》的效力低阶性,致使司法实务中缺失对"另案处理"的有效监督,文章对"另案处理"监督机制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指出应构建长效跟踪机制,延伸法律监督触角,强化"另案处理"的办理及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