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陈锋 《同舟共进》2010,(6):37-37
朱永嘉又活跃了,又开言了,而且还写了不少文章见诸媒体。提起朱永嘉,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人恐怕不知此公为何人,但是从“文革”浩劫中走过来的人却对他知之甚详。当年,此人可是“四人帮”把持的上海滩上一个呼风唤雨、炙手可热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底线与高调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由朱基总理出面答问。   丹麦记者问道:“您希望中国人民在您离任之后记住您的到底是哪个方面 ?”   朱基答道:“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之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慷慨一点,说朱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   朱基说的,似乎可以看作社会主义中国的党政领导干部一条自我要求的底线。   他不唱高调,不夸说自己一定要在广大人民心目中树立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道地的“老三篇”化身的形象。   …  相似文献   

3.
1998年夏天,河北电视台《大众话题》栏目要做一期有关高考的节目,省社科联学会处的领导举荐我做嘉宾,电视台导演找我谈了谈,说不错。那次共有4位嘉宾,分别代表解放前、“文革”前、“文革”后和近两年的考生。我谈“文革”后恢复高考的情况,因系“三亲”,加上准备比较充分,这段历史讲述得还算精彩,现场效果和播出影响都挺好。电视台方面很满意,我也挺得意——藐予小子,还有这等本事!自此至今,我便成了省台和市台的常客,在《大众话题》、《真语人生》、《都市关注》、《教育时空》、《佳片赏析》、《反腐警示》、《旅游真好》、《女子世界》…  相似文献   

4.
《党史博览》2012年第1期刊登了一篇文章——《刘少奇“文革”中两次公开“答辩”》,该文有不少史实不准确或不对。该文作者窦应泰先生写了十几部传记作品和小说,还有许多文章,是一位多产作家;他送我好几本书,  相似文献   

5.
在时下众多学者、专家们都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比着出成果、发论文、做课题的大气候下,提倡“从容治学”,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我以为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及时的。  相似文献   

6.
难以聚焦的疑惑王小东《中国青年研究》的编辑们把我列为“学者”嘱我写个“心态录”。我的“心态”一直“聚不了焦”,拖到了约定的最后一天。所谓“学者”总该是给别人解疑释意的人。我也曾好为人师过,但年龄长了几岁,反而是满心疑惑了,对这个世界越来越搞不懂了,故此便提不起笔。好在“学者”二字,当今已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尊称了,我这才敢愧领了这两个字,却象个小孩子似的向别人摆出种种可笑的疑惑,求个解答。我手头是几本书:《王朔谐趣小说选》、《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和《废都》。人常说,一个时代最流行的文艺作品便是这个时代公众心态的最好的反映。这几部书发行量都在数10万册以上,不知是不是时代心态的反映?就算不是全部,至少反映点吧!王朔小说的全部主旨在于“解消价值”──一位文艺评论家对我如是说。在他的作品中,不论是党支部书记、劳动模范、解放军战士(一位水兵牺牲了,为抢包子吃撞死的)之类的“旧英雄”,还是“青年导师”、作家、琼瑶三毛、“文化精英”(鼓吹“全盘西化”、到处请人在人权请愿书上签字的“颓废的诗人兼手淫犯”)之类的“新英雄”,到了王朔那里全都被“解消”,一文不值了--这倒也“公平”。干脆,就连“重估一切阶值”都毫无价值,什么全都是  相似文献   

7.
《前进》1996,(9)
钱学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的工作钱学森在《科技日报》7月14日上撰文,就自己在“文革”中的切深体会认识到,从事知识体系的研究不懂社会科学不行,不懂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行。他说,我过去忙于工作,没有时间深思,倒是“文革”给了我很大促...  相似文献   

8.
感受"另类"     
当我们把城市中的一切都变成游戏的时候,突然发现“另类”可爱。“新生代”们先创造了“另类”,再创造了“时尚”,循环往复,其乐无穷。当一个物件的分类不好归位时,人们常常叫它“另类”。的确,音乐评论人实在无法将臧天朔的《老玉米》归入哪一类?通俗,民谣,还是ROCK?那些崇尚伟哥的男人们扯着嗓子在歌厅里一路狂吼:“要有一副好身体,就请你吃老玉米……”似乎唱出了阳刚。“新生代”们先创造了“另类”,再创造了“时尚”,循环往复,其乐无穷。“另类”前卫,而“时尚”大众。“另类”并非时尚,但可以变为时尚。面对传媒一…  相似文献   

9.
解析“新人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昌逵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青少年研究室资深研究员)在看到上期的《我看“新人类”》一文后给本刊来电说:我对贵刊文章《我看“新人类”》有一些看法: 《我看“新人类”》一文中说“新人类”所处的文化氛围是独特的,认为“新人类”某种程度上是在精神上没有父亲的一代,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文化大革命”中几乎被摧毁殆尽,一切旧的东西都被打破了。与历史割裂也许使这代人无所顾忌和偏执地面对一切,因为他们没有传统,他们一无所有,因而他们绝对自由。 一切旧的传统真的被打破了吗?如果真是那样,中国不就进入现代化了吗…  相似文献   

10.
我发现闽东柘荣人民对"柘荣"的"柘"字推崇备至,已经升华到了一种"文化自觉"的高度了:开个酒家,美其名日"柘一家";整点臭豆腐坊,也称之为"柘一味";出一款新茶,赶快注册"柘一红”。似乎以“柘”字做文章,人能成、事能发、商标能驰名似的。但是,“柘”字毕竟不通俗,红遍中国的“反串”歌王李玉刚在北京献演时,就自作主张将“潭柘寺”唱成“潭拓寺”(做乡是北京》),全场歌迷依然报以热烈的掌声。后来,还是一位在首都师范大学就读的柘荣人在网上登高一呼,很严肃地指出了问题所在,歌迷们才不依不饶,发出了一片嘘声。  相似文献   

11.
汪大昭 《文明大观》2001,(11):70-70
十年了,从《文明建设》到《文明大观》,它始终是一本令我十分关注的杂志,不仅乐意做它的忠实读者,也遵编辑部之嘱,时常为“动感世界”等栏目撰文,尤其是写一些有关足球方面的文章。其实,我心中有数,足球在现代竞技项目中,似乎离“文明”二字相去甚远,很多人混淆了粗犷与野蛮,形成足球属于野蛮运动的偏见。不但踢球的人被视为野蛮,连看足球的人都相对野蛮。  相似文献   

12.
张业赏 《春秋》2010,(3):26-29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是“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与《海瑞罢官》同样历史背景下产生,具有同样主题和作用的山东的《孙安动本》在“文革”中遭受了与《海瑞罢官》几乎相同的命运。《孙安动本》起初是柳子戏.后来拍成电影.在“文革”之前曾长期在国内演出和放映,影响极大。《孙安动本》与《海瑞罢官》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也是歌颂“清官”戏.并与现实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谓山东版《海瑞罢官》。  相似文献   

13.
暗访     
《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快两个月了,网络上充斥着歌舞升平的各种报道,对于“苏丹红”、“三聚氰胺”、“夏枯草”这些昔日的网络红词,人们似乎已不再津津乐道。如水的日子里,一切风平浪静。  相似文献   

14.
台湾著名小说家朱西宁先生是去年3月22日去世的,至今一年多了。 朱西宁去世这一噩耗我最早是从去年台北出版的《联合文学》5月号上得知的。先看目录,张大春“特稿”《从讲古、聊天到祈祷》的副标题赫然是“追思朱西宁先  相似文献   

15.
《我的故事》一书是于光远对自己人生的总结。内容包括三部分:“我所接触过的人们”;“我眼中的‘文革‘”;“关于我的故事”。本文摘自“我所接触过的人们”。  相似文献   

16.
阎长贵 《同舟共进》2011,(11):39-43
田家英是“文革”还未全面开始时自杀的高级干部,他在1966年5月4日至26日标志“文革”全面发动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通过第一个“文革”纲领性文献《五一六通知》的会议)还未结束时就自杀了(23日)。众所周知,田家英当时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主任。  相似文献   

17.
参加《中国妇运》创刊50周年座谈会,心情十分激动,感受颇深。第一个感受,《中国妇运》50岁生日本身已是令人激动,看到这么多为妇女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老大姐,更令我心中顿生一股使命感,前辈交给我们的接力棒,我们一定要接好。 第二个感受,就是50岁的《中国妇运》是这样成熟和充满魅力。我看用粗针大麻线、花布衣衫、时髦服装来形容《中国妇运》不同时期的面貌,再恰当不过了。这其中浓缩了前辈们50年的汗水,我觉得这个“姐姐”(我们《中国妇女》报只有16岁)真是了不起。 第三个感受,就是孔子讲的“五十而知天命”。所谓天命,是…  相似文献   

18.
《民主与科学》2003年第四期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与“现在时”》的文章 ,作者是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文元。文章的主题似乎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反科学。不能不引起我的关注。一、文中说到 :“科学像洪水猛兽 ,冲刷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与价值观。如今科学主义已经泛滥成灾 ,似乎科学可以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 ,可以让人拥有想拥有的一切。”“洪水猛兽”一直都是人们用来形容邪恶力量或灾害的贬义词 ,作者用这样的字眼来形容科学 ,这是所有尊崇科学的人所不能接受的。同时 ,还要请王先生证明“如今科学主义已经泛滥成灾”这一结论。这里 ,首要的问…  相似文献   

19.
范潭 《北京观察》2000,(10):42-43
今年《北京观察》第三期刊发的《从另一个视角看“文革”结果》(以下简称《结果》)一文,颇有新意,这个新意集中起来就是论述“文革”有积极影响。“文革”,通常人们说是空前浩劫,从结束到今天,已经是24年前的往事,我是经历过这场史无前例的内乱的,回忆往事,仍然不寒而栗。我读毕这篇颇有深度的文章后,感到很不是滋味。不得不再次仔细翻看了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部分。决议中说: “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相似文献   

20.
匪气与豪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匪气与豪气胡守钧粗扩是一种美,所以《红高梁》等影片的上映,很是打动了芸芸众生的心,获得一片喝彩声。“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的歌声,高亢入云,风靡大街小巷,至今仍不时飘入耳中。然而粗犷气中似乎亦含有不同的成分。被评论家们誉为粗矿美之典型的“我爷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