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民初的留日学生群体,不仅是中国近代社会中的一支新生社会力量,而且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最为活跃的阶层。他们以学习法政、军事以及师范类专业为主,力求从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以实现挽救民族危亡与振兴中华的愿望。其在宣传民主进步思潮、参加资产阶级革命以及促进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推动我国近代化变革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开始了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艰苦探索。经过西方传教士的传播、留学生的引进、维新派思想家的宣扬、清政府官员的主张,法治思想得到广泛响应,汇成晚清的法治思潮。这股法治思潮为法政教育提供了营养的土壤。在获得对法治思想的高度认知之后,维新派思想家、清政府和社会舆论从培养法政人才——建立法治国家——救亡图存这一逻辑出发,推动了法政教育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清朝末年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实行新政成为朝野共识。其中,建立近代警政走在最前列。建立近代警察制度,通晓警政的人才必不可少,这就需要警察教育的辅助。清末警察教育一度大规模展开,在培养警政人才,探讨警察理论,提高民众觉悟方面都有建树,为以后的民国警察教育奠定了基础。受制于落后的制度,保守的文化和混乱的局势,清末警察教育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是随时应变。我国传统的民族教育专指少数民族教育,而新时代少数民族教育将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部分。民族教育应该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民族精神教育。因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成为现代中国民族教育,这是理念的时代超越。  相似文献   

5.
福建学院创始人为刘崇佑先生和林长民先生,系清末民初著名的立宪派政治活动家、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进步人士,刘崇佑先生还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大律师。他们在清末和民国时期积极通过参与立宪、创办学校报刊、创立政治组织等来传播救国、民主思想,参与救国运动,以维护民族独立,挽救民族危亡。他们的救国民主思想和救国行为对清末民初和整个民国时期的中国政治、民主革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和观点。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科学含义,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明确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得重大意义,这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形成了3种不同的文化教育:封建地主阶级的旧文化教育、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教育和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清末民初的辽宁教育也不例外.同样存在着这3种不同的文化教育。而且.还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8.
晋中商人不仅善于经商,纵横商界,逐利四海,执全国金融之牛耳,而且能够顺应时代发展,开拓创新,在清末民初积极投身兴办近代新式教育事业,在废科举、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兴办女学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女子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国以来,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乡村原有文化调节机制在新式教育模式的强力挤压下受到破坏,但新式教育机制并未能成功在乡村落地生根。随着现代化负面效应的不断累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教育文化陷入了危机。  相似文献   

10.
在西部民族地区实施民汉双语教育一直是我国建国以来的重要举措。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国家稳定、民族融合,有利于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提高少数民族个体文化素质,增强少数民族生存技能,促进社会流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缩短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差别,使民族地区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输于汉族地区。但是,要实现其战略意义,应在实施民汉双语教育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国家还要支持培养大批的双语教师和研究编写更多双语教材。  相似文献   

11.
董婧 《青海人大》2010,(4):28-29
民族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有力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依法解决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州人大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教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行了修订,于2010年3月13日经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修订通过,5月27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批准,将于9月1日起施行。这个全省惟一的一件民族教育工作方面的单行条例的修订完善,为进一步推进海南州民族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2.
母语,《辞海》里的解释是:母语,指儿童习得的第一语言,多为本民族或本国语言0。由此可以看出,母语教育是为了儿童更好地学习第一语言。语言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传播,母语则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精髓,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可近年来,我国的母语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将从德国的母语教育课程设置、课本编订、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与我国母语教育进行比较。旨在吸取德国的成功教育经验来指引我国母语教育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教育公平是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突出体现,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促进教育公平特别是扩大对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让教育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上看,我国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育从属于政治,时间从西周到清末;第二个阶段是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时间跨度从清末到现代。结合时代背景,简要分析各个阶段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及其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5.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培养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新形势下,积极创新载体和形式,拓展途径和渠道,增强教育活动的实效,全力以赴地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好、维护好、利用好,使教育基地在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中真正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自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来,缩小东中西部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变成了社会主义本质在教育系统的延伸和体现。在举国上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由于政府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和优惠政策得不到有效贯彻和落实.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本文力图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以及教育公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些能够促进西部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政府责任思考。  相似文献   

17.
汉字及其书写艺术——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汉字的书写教育是传承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书写教育的现状却令人担忧。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分析了书写教育的现状,阐述了汉字书写教育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并从重视书写教育和深化书写教学入手,提出了传承民族文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教育公平是大多数国家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先贤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应是对教育公平思想的最早阐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社会其他方面的公平。发展民族教育,带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工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然而我国的民族教育公平仍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在教育公平理念下加快完善和发展西部地区的民族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9.
<正>教育既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包括教育性、导向性、社会性和知识性在内的综合领域。针对教育的新闻报道是对公众具有知悉意义,涉及教育领域事实的报道。报道的目的包括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帮助受众更好理解教育事业,反映教育中存在问题和困难,推动教育改革政策落地见效等。随着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相对应的教育新闻事业也同步发展,各民族地区教育新闻平台纷纷建立,作为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做好民族地区教育新闻报道意义重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一下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新闻的基本原则和报道特点。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更多地增强世界视野和全球意识,在把握当今世界变化和特点的前提下,认识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加强国家安全观教育和民族文化的教育,树立民族自尊、自强精神,培养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