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性别平等不仅仅是单纯的妇女的事情及其妇女组织的事情,或某一部分人、某一个具体领域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行动,没有男性的改变和参与,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性别平等问题。在项目实践中如何调动男性参与的积极性、发挥男性的作用,从而推动农村社会性别发展项目的顺利开展,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的实现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女性政治参与是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在社会事务中所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其中政治权利参与是女性参政的最高层面和集中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在政治权利参与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还存在不少影响和制约的现实因素。提升我国女性政治参与度,要进一步提高妇女参政素质;建立健全女干部培养选拔机制;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体系;不断完善监察监督机制;大力发展现代家政服务。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存在一个由传统社会性别角色,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和传统社会性别结构相互建构的隐性社会排斥系统,致使农村妇女遭到不同程度的政治排斥,从而在享受与维护自身权益及政治参与方面出现一定的问题,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和基层民主政治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没有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我国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就难以实现。我国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存在自主性和自觉性不高、选举和竞选参与的比率较低、权力参与的结构不合理、参政质量较差等问题,需要通过加快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促进妇女政治参与的法律政策执行机制、优化妇女政治参与的社会环境、提高农村妇女的政治文化素养等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女性学在中国已经走过近30年的历程,其在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我们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摸索以求解。  相似文献   

6.
以上海市××街道社区矫正对象为例,通过××街道社区矫正对象个案分析,从社区矫正对象所具有的性别特点的事实出发,研究和探讨社区矫正中从女性矫正对象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提出引入社会性别的理论,进行社区矫正.  相似文献   

7.
调查表明,处于发展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青年参与有较大的吸聚效应;与传统的农村地区相比,新型农村社区的青年在人力资源结构、文化素养、生活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而积极的变化;社区青年对新型农村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他们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带来生活的改善和收入的增加等抱有积极的预期;在社区建设参与方面,前期主要集中在宣传发动、房屋承建、民主参政等方面,后期主要集中在文化建设、行业(角色)转型、高效农业等方面;不同的参与渠道、不同的参与体制属性、不同的参与主体来源构成了多样化的青年参与方式.基于上述状况,加大农村青年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参与意识的挖掘与培育,需要在渠道利用、环境创设、人口流动机制、关注合理诉求、加强组织建设并强化组织功能等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8.
照顾责任具有鲜明地性的性别效应,在大部分地区与群体内,女性往往承担更多的照顾责任,即呈现照顾责任女性化的现象。本文以唇腭裂患儿照顾者为例,从照顾责任期待归属的差异、照顾内容的性别差异、照顾压力的性别差异三方面探讨照顾责任的性别效应,并从性别角色理论、关怀伦理理论、依附理论对照顾责任女性化的原因进行理论阐释,进而对照顾责任性别效应展开若干反思,提出合理分配家庭照顾责任、避免女性标签化思想、重视女性照顾工作的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作为欠发达地区代表的三宝村,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村民迫切改变的愿望,通过激发村民智慧,调动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社会管理,推动了三宝村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治理的新路子,实现了落后地区乡村治理的失范与重建.  相似文献   

10.
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参与,有利于改变过去政府唱独角戏的窘境,有利于解决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需矛盾,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成都市正在探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新模式,通过各种方式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途径,力争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共文化的生动局面。  相似文献   

11.
’95世妇会强调了男性参与的重要性,但20年来男性参与在中国仍然做得很不够。男性参与的概念在1994年第一次被正式提出,此后不断受到重视,男性参与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是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力量。中国男性参与的理论与实践刚刚起步,需要加强。推动中国的男性参与,应该加强男性参与的理论研究,落实男性参与的现状与经验研究,并且在法律与公共政策、学校教育、大众传播、社会服务等领域制定和落实推动男性参与的具体策略,这些是弘扬’95世妇会精神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2.
农村籍女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重要群体。通过对高校农村籍女大学生的质性研究发现,农村籍女大学生既有传统的性别角色意识,又有很强的主体性意识,也有着男女平等、实现个体价值的诉求。农村籍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既受到农村文化的熏陶,又受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性别话语和个体成长经历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也对农村籍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家庭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这是农村和谐家庭建设中的瓶颈之一。农村家庭中性别不平等的评价指标包括婚姻非自主性别比率、彩礼过度率、传统观念认同性别比率、离婚率、家庭暴力度、新生儿性别比、夫妻不平等度、自杀性别比率和平均受教育程度性别比率。将以上指标按重要性程度赋权,经过综合加权后,得到的综合分值,即为性别不平等度,它可以反映农村家庭中性别不平等的综合状况。  相似文献   

14.
高校女生节现象是随在校女大学生群体日趋壮大,社会性别教育逐渐由第一课堂发展到第二课堂而出现的产物。女生节活动的开展逐渐改变了校园文化的性别无差异状态,提供给女大学生成长发展更加开阔的舞台,培育了女子社团组织活动的场域空间,也为女性研究和行动组织介入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动因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主客观因素外,还有自身的特殊动因: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水准的相对落后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流动提供了充足的流动资源储备;政策反哺和区域产业转移对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效应的逐步显现,成为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农村流动女性的自身素质、传统观念的影响、城乡差别的存在、社会就业渠道的狭窄等,共同制约、影响着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的流动.其突出问题表现为结构性问题、政策性问题、制度性问题、观念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因此,我们要针对以上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女性解放从对人格平等的憧憬开始向着政治觉醒的方向转化。女国民意识是这一时期女性政治意识觉醒的重要标识和女权运动的主要内容。女性革命先驱们期许革命时尽国民之责任,也期待革命成功后与男子共享国民之权利。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女性心怀憧憬,提出了女子参政的要求,并为此掀起了民初的女子参政运动。但女子参政要求不仅遭到了袁世凯北京临时政府的否决,在以孙中山为首、由革命派控制的南京临时政府也没有获得通过。女子参政运动的失败,体现着鲜明的性别歧视面相,也与女性的弱势与性别认识上的误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在2000~2004年获得中国广告节奖项的中国电视广告片中,男性角色总体体现了独立、主动、权威、控制、担任责任大的性别特征;女性角色总体体现了年轻、性感、被动、自我意识加强但自主性不够等性别特征.广告作品对现实中两性关系的引领和重构的影响力,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相似文献   

18.
黄闯 《工会论坛》2009,15(4):10-11
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劳动者的自由流动,劳动力的流动同样对社会保障的建构造成一定的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流出地农村社区内部各种保障机制功能的弱化,增强了流人地城市社区的社会保障功能,使得流动者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凸显,也同时为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9.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是服务型政府公众本位、民主法治、服务至上等理念的价值彰显。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整体素质不高,获取必要绩效评估信息比较难,参与方式相对粗放,并且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解决这些问题客观要求树立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安排,培养公民参与绩效评估能力,并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