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多元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多元价值观所形成的社会矛盾如果任其扩大极易诱发价值冲突,甚至会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必须高度重视、科学认识多元价值问题,通过文化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经济建设解决利益冲突问题,在政治建设中注重中产阶层社会作用,从总体上形成一元主导、多元共生的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整合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社会多元化引发的风险正在加剧。如何认识社会多元化的趋势,如何对多元化社会进行治理与整合,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意义重大。从多元化视域理解的和谐社会,是一种在尊重人的利益多样化、尊重人的文化价值观念多样化基础之上,而又能够通过围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达成普遍共识的有机联结起来的有限度分化的整合型社会。对于多元化社会的治理与整合来说,要在党的领导下,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多元的社会利益为联结纽带,以公益与社会协同为目标导向,实现社会的有效互动与整合。  相似文献   

3.
黄鑫 《理论建设》2014,(4):36-38
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形成了利益多元化的格局,涌现出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元化社会思潮有其客观存在的基础、关键土壤、现实支撑和外部条件,说明了其存在的必然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多元化社会思潮主要是从三维向度散发:理论向度、整合向度、价值向度。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对于我们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营造共同价值追求,形成充分尊重各种思潮发展的和谐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表达着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引导着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整合并引导社会主义社会多样化价值取向的主导价值理念、决定着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在我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必须弘扬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当今社会的多元化价值观,使全国各民族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精神纽带、力量源泉和行为指南,是其价值意义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社会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能够指导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和谐、政治和谐、文化和谐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要求正确引领相互激荡的多元化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实现社会整合。要实现社会整合,就要通过正确引领社会思潮实现社会的利益整合、思想整合、价值观整合和道德整合。  相似文献   

7.
黄鑫 《理论研究》2014,(5):72-75
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形成了利益多元化的格局,涌现出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元化社会思潮有其客观存在的重要基础、关键土壤、现实支撑和外部条件,这四个方面具体阐明了其存在的必然性。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多元化社会思潮主要是从三维向度散发:理论向度、整合向度、价值向度。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对于我们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营造共同价值追求,形成充分尊重各种思潮发展的和谐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伟 《求实》2008,(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四个核心为其科学内涵,在整合当前社会多元价值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多元价值虽然具有凸显价值主体的自我认同与理性追求,通过不同价值形式之间的融合完善社会价值结构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无可回避的四个悖论,从而容易导致整个社会价值体系陷入一种混乱、冲突与失衡的状态,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多元价值在当代中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四条途径实现价值整合,由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社会的多元诉求,具有积极化解矛盾的重要功能。"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是当前社会矛盾中一个新的苗头。要化解这种矛盾,消除这个苗头,最重要的是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力和引领力,使民众情绪沿着理性的轨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价值观。利益博弈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视的现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达到价值认同,关键是实现利益认同。一方面,建立利益均衡机制,构建起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利益关系格局;另一方面,用核心价值观调适社会利益关系,奠定实现社会和谐的利益基础。  相似文献   

11.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在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在价值观取向呈现多元化的背景下,概括凝练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教师的价值引领,对于培养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提升学校的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转变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社会充满发展活力的同时也面临价值冲突。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共识体系,就要高度重视和谐文化建设,确立社会主义和谐主导价值;始终坚持和谐文化建设,重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创新社会主义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3.
尹轶 《世纪桥》2009,(15):36-37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先导。我们国家的每一个发展时期都由不同的价值观来整合人们各异的思想文化,从而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民族心态、内在精神,进而取得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胜利。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入手来探讨当代中国价值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解析"和谐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薛安泰 《理论学刊》2005,2(5):70-71
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过程或状态.和谐社会是"将来时"而不是"现在时",是我们党现在要着力构建的在将来才能实现的目标.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的社会,首要的任务是消灭贫困;和谐社会是公平的社会,必须消灭和解决不公平现象;和谐社会是民主的社会,必须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谐社会是法治的社会,必须按法律办事,实行依法治国;和谐社会是德性的社会,必须消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谐社会是生态文明的社会,必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心理经历了分化、整合,从失衡到平衡,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变迁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心理建设应着眼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脚于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最终致力于塑造现代健康人格,实现对社会心理的有效引导、重点调适和根本优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已进入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社会分层多元化、经济利益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在这多元化的社会中,树立共同的价值信仰和道德行为规范,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思想性整合是当前建立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的主心骨,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和规范功能。文章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重要保证、迫切要求等方面来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指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铸就灵魂、突出主题、把握精髓、打牢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长红 《世纪桥》2010,(7):145-14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面对目前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全面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高校校园文化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相似文献   

19.
姚剑文 《学习论坛》2008,24(5):21-24
价值多元化与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是现代社会的一大显著特点.在价值多元化与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场景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既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进行多元价值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更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感召力,吸引一大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奉者和实践者.  相似文献   

20.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机制的功能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特别是思想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现实,使大多数人认同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