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深嵌于国家建设、国家治理及国家发展的整体过程中,是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工程。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全面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内在逻辑,深刻总结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基本经验,有助于促进各民族深化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近代以来追求民族独立的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动力。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伟大梦想的时代价值,探索提升国家认同、开展经济互助、促进文化融合的培育路径,有助于凝聚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信来源于对自身文化历史的认同,民族共同体认同来源于对同宗文化的认可和遵循。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建立文化自信才能够在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形成更为广泛的认同,而只有形成共同体认同才能够在文化体系建设中更为自信。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积极作用和贡献毋容置疑,但在实践操作层面还需进一步寻找可行路径,江西省也在努力探索通过文化建设事业来推进本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方法,以期为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伟大事业提供"江西智慧"。  相似文献   

4.
民族团结进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双向互促共进的内在逻辑。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沃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广西孕育了具有岭南西部特色的历史文化,如“大一统”的国家认同文化、“开放包容”的民族交融文化、“互通有无”的经济交流文化和“多元共生”的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构成了涵养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基因。广西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过程中,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线,充分挖掘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文化,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厚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基础,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不断迈向新台阶。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对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逻辑的框架进行梳理和阐释,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过程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经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更好地协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相似文献   

6.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前提在于文化的认同。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遵循;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好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血脉;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增强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共有、共赏、共享、共传。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重大原创性论断,阐释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成为“铸牢”的首要问题。从时间维度的历史演进来考察黑龙江流域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疆域的开拓和共同历史的书写,从民族特征维度的文化流变现象来考察中俄边境地区民族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从地理空间维度来考察当下铸牢边境地区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巩固国防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可以发现这三个维度客观呈现了中俄边境地区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进程中的作用和贡献。  相似文献   

9.
推进宗教中国化要以促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五个认同"为目标,发挥宗教积极作用,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智慧和力量。中国宗教文化所具备的优良传统,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宗教对话交往有利于消解民族冲突;推进宗教中国化有利于防止境外宗教渗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侵蚀。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认同的重建,意味着文化共同体对世界和自我的重新定义,意味着文化共同体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中华民族的现代复兴,包含着时代认同和民族认同两个性质不同的认同重建。对民族精神的肯定,必然要求从文化的民族性方面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予以总体肯定。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但有鲜明的时代性,也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民族性。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长期扎根,就必须妥善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并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型,即由一种革命理论转向一种建设理论。在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就是要在人类普遍利益的指导下更好地实现民族和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1.
中国道路是以和平与发展为基础并具有世界向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寻求民族崛起与国家独立探索过多种道路,中国道路是历经历史检验与实践印证之后被科学选择的适合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不仅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深远,更兼具重大的世界意义。把握世界视野下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深刻认识中国道路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取得了国家形式的政治共同体,承载着民族复兴的重任。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是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学理支撑,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石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主义是建立在民族情感上的思想观念,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本民族的热爱和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追求与理想。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是以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与忠诚为基础,围绕实现中国现代化而展开的思想情结与政治思潮。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呈现出积极健康的主流,但也滋生了消极片面的非主流和日益极端的反主流。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折射出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革故鼎新的发展逻辑、文化认同的功能逻辑、海纳百川的共生逻辑、美美与共的政治逻辑。当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发展面临着价值多元与意识形态斗争加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待完善、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发展不匹配、国际舆论格局仍是西强我弱的多重现实困境。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本、以中华文化为根,做好“两个结合”;注重文化“道”与“术”,强健人民精神世界;概括提炼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四重逻辑关系,即同源的理论逻辑关系,二者的生成与发展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大影响;互融的历史逻辑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相互融合发展的过程;共进的实践逻辑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进程中共同推进、共同发展;协同的现实逻辑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方面分析民主党派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逻辑依据;阐述民主党派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目标体现在通过维护共同核心、助力共同繁荣、遵循共同价值、担负共同责任,铸牢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提出民主党派可以围绕履行基本职能、创新社会服务方式、加强自身建设,不断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形、有感、有效。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坐标,显现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的时空背景中。全球化的统一性中有中国特殊的价值取向,现代化的普遍性中有中国独特的经验。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构建有着自身的逻辑与规律。任何政治共同体都有一定的心理边界和地理边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围包括大陆和港澳台。当代中国社会饱含传统文化的基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变革也同样根植于文化变迁之中,且有其内在的演进规律。厘清"中国特色"历史逻辑的深刻内涵与丰富外延,有利于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理论问题,也有利于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历程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兼顾统一性和多样性,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既有凝聚力、又具包容性的超大现代国族。面对不同历史阶段和目标任务,中国共产党因时制宜地采取不同方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表现为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整体解放,对内寻求各民族的平等联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建设任务是实现民族平等。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社会结构加速变迁,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合力和张力呈现出平行发展的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大为拓展了中华民族的理论内涵和建设逻辑。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开拓国家、民族、国民、国际关系四个维度。由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新的历史形态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世界民族理论中,汤姆·奈恩、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等英国新左派学者认为,民族是被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体的历史情势“发明”出来的,情势不同,“发明”的机制也有所不同。这一民族观念是西方的,也是世界的。以此视角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提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得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伟大历史成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提出并能够超越传统苏联民族理论的世界历史根基;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当代建构是全体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解决现代化产生的不平衡发展问题,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经济基础;高度重视共同体成员身份认同,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当前阶段的重中之重工作;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系统性的伟大国家工程。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昭彰着中华民族的整体共存性和核心凝聚力,是凝聚中华民族思想共识、积聚国家核心力量的思维根基与价值基础。面对新时代发展语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国内外现实困境及发展要求,通过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族文化交融交流等路径,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底、政治基础与文化依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