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传统德育进行分析与反思 ,充分了解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 ,加强两个主体的互动 ,尤其是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促进德育整体优化 ,有利于更好地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最终实现中国德育现代化、现代德育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监狱领域中存在行刑主体与客体、改造主体与客体等基本范畴。监狱行刑主体是监狱及其民警,行刑客体是罪犯;改造主体是罪犯,改造客体是罪犯的犯罪思想和犯罪恶习。在行刑主客体与改造主客体这两对基本范畴之间,行刑主体与改造主体处于上、下两个不同层次,且行刑客体与改造主体是同一体,因此形成"二层次主客体联结论"。  相似文献   

3.
领导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社会实践活动,领导活动的主客体都是特定的人.领导活动的效果与领导活动主客体及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若干心理规律、心理效应等密切相关.科学实施领导活动,决定了领导要正确认识、掌握并灵活运用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4.
网络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德育的信息量、扩大德育的时空范围、增加德育的生动性和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另一方面而也导致了部分青少年出现道德认知的迷失、削弱了青少年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人格的分裂。当前 ,青少年德育存在的问题是德育队伍建设存在不足、网站建设严重滞后、家庭成员网络知识匮乏、网络信息发布者和经营者有不法行为以及政府立法和监管存在不足。为此 ,必须要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网络在青少年德育中的重要地位 ;利用网络手段 ,改革“两课”教育的方法 ;净化网络环境 ,为青少午营造良好的网络成长氛围和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从价值论看武德的基本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德是军事实践中特殊的道德现象.从价值论角度来看,武德反映的是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正是这种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武德基本功能与道德一般功能的相同和不同.武德除了具备一般道德的教育、认知和调节这三大功能外,还具有明显的规范、激励、教化、传承、美育、净化等军事实践功能,武德的价值实现就是这几种基本功能的发挥过程,它们的凝聚合成了军人和军队的武德力量.  相似文献   

6.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主客体关系构建、方式方法的创新、链节扩充及其与心理咨询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运用心理咨询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意和把握好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 ,首次提请大会审议的新中国首部民法草案提出了“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这是我国法律首次对此予以明确 ,体现了我国法律对公民人格权的尊重和关怀。然而 ,学理界对隐私权的性质及其主客体的界定却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其与相邻民事权利的关系也纠缠不清、界限模糊。为此 ,本文从基本法学原理出发 ,分析了隐私权的主客体、性质及其与相邻民事权利的关系 ,以期对我国隐私权的保护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学校德育工作一定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二是德育的主渠道与其它渠道的关系;三是正确把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探索新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9.
论杜夫海纳美学中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夫海纳美学思想反映了他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一种“准主体”,强调审美主客体之间是二元合流的姻亲关系,从而消解二元对立,使主客体关系走向和谐;借助意向性思维,杜夫海纳将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统一起来,并指出审美主客体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从而进一步明晰了人们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他还把知觉与想象视为使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得以贯通与融合的重要途径。这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实现了美学理论建构从认识论向存在论的转向,并给美学研究以方法论上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多元概念,它涉及到许多学术领域的重大关系性问题。西方价值论与幸福观念内在统一的观念渊源流长,直到马克思主义产生,关于幸福与价值的关系才得到比较全面而科学的阐释。价值观在马克思科学幸福观结构中和幸福哲学的体系建构中不可或缺。科学的哲学幸福观的理论前提是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实践观。主要是围绕着幸福与实践关系阐释有关幸福的实质及幸福实现的社会规律等等问题。在唯物史观视阈下,社会实践中的主客体间价值关系同样存在于一般意义上的幸福实现过程中。马克思把异化劳动和幸福异化联系起来,从异化劳动的主客体价值关系层面,把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认定为资本主义剥夺工人阶级的幸福的根本社会原因。任何一种哲学幸福观都是归属于某一种幸福哲学,作为哲学观的幸福范畴和作为伦理学的范畴既有重要区别又有一定联系。幸福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的学科基础,哲学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幸福哲学的体现或基本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马戈利斯1的"坚实的相对主义"立场是反思当代相对主义的成果之一。他声称要承担起第二序列合法化质询的责任,在坚决反对不变性的同时,也肯定了某种"假定"基础的可能。马戈利斯将该基础假定为一种"主客体共生关系"立场及其文化实体论。但恰似其他当代反思相对主义者那样,他理论中激进的相对主义倾向与试图反思并纠正相对主义之弊端的理论目标是共存的,"主客体共生关系"的弱逻辑性也进一步说明了重建某种有效性的后现代抉择之困难。  相似文献   

12.
德育要实现社会发展价值与个体发展价值的统一,关键是规范性与主体性的统一.但学界过去对屯此所作的论证由于基于"社会一规范性"、"个体一主体性"这种简单对应对立的思维模式,因而并未找到二者有机统一的内在机理.从道德的根本属性上看,一定时代的普遍伦理、一定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一定阶级的价值导向以及个体人格理想的规范性同类的主体性、文化与阶级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在其内部结构层次上是交互统一的.为确立上述德育价值观在市场经济中的实践形态,应对传统内容派和现代形式派德育模式作辩证分析,从认识、实践、审美的角度对德育中的主客体关系进行全面理解和运用,把主体性资源的开发同道德价值的规范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军队政治工作这一领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与之相对应的规律,主要有:主客体矛盾与主客体对立统一规律、义利矛盾与义利结合规律、破立矛盾与破立相成规律等;其中,主客体矛盾与主客体对立统一规律是政治工作最基本的矛盾和规律,其它矛盾和其它规律都是其反映或延伸和展开。  相似文献   

14.
学校环境下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的优化特征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时代的临近,迫切要求德育工作者把德育工作延伸到网络社会中来.但传统德育是在现实社会中展开的,而网络德育是在虚拟社会中展开的,所以网络德育就具有与传统德育不同的特征.与传统德育相比较,网络德育具有开放性、互交性、及时性、隐身性、趣味性、仿真性、非强迫性、个性化等优势.德育工作者需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时空领域,分别利用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不同的优势特征,做好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网络技术构筑的网络空间为人类开辟了第二生存空间——虚拟生存空间,带来了虚拟生存下主体、客体、主客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外界关系的变化.虚拟生存在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同时又以一种抽象的、被异化的方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论中对人的定义同样适用于虚拟生存下的人,不同的是后者的人自然地被印上了虚拟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6.
实现高校德育工作方法创新是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课题。高校德育方法上存在重形式主义轻实效评价、重理论灌输轻社会实践等问题,要从改革德育教学方法、行为评价、典型示范、社会实践、师表垂范、网络德育、自我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络等方面寻求高校德育方法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高校德育工作内容、德育对象、德育模式等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冲击。高校德育要积极探索,采取必要措施应对挑战,一是占领网络阵地,二是增强学生的"免疫力",三是提高德育队伍的素质,四是加强网络的监管,从而增强网络社会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开展网络德育是适应高校教育现代化、军队建设信息化的需要,是提高军校的德育效率,培养学员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人格的需要。网络的发展对军校德育教育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军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将其当做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加强建设,从网络德育的内容、形式、规范、主体、技术保障等多方面入手,推动军队院校网络德育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国内学者关于现代德育与后现代德育主张的矛盾冲突之中,阐明我国德育的走向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要处理好传统德育和现代德育的关系,批评和继承的关系,我国德育和西方德育的关系,现代德育和后现代德育的关系,沿袭现代性的精神理念并根据自己的文化渊源塑造一种不同的现代性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价值哲学界发生了一场关于人道价值的论战。主流学者认为效用价值论可以解释人道价值;而主张人道价值论的学者认为,人道价值是人天生就具有的绝对价值,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存在种种缺陷,无法合理解释人道价值。许多学者对人道价值论进行了分析与批评,对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的捍卫是正确的,但对人道价值的理解并不准确,对人道价值论批评的反驳并不充分。研究发现,价值定义的关系说是合理的,人道价值是人的自我价值的一部分,运用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能够有效解释人道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