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与俄罗斯作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的关系正处于历史的最好时期。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正在逐步加大对中俄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压力,这也间接使得中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中俄两国在西方的持续施压下携手并行,展开多方面的战略合作,并且成功实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顺利对接,形成欧亚大陆区域大发展的新态势,为中国东北地区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对此,东北地区要把握机遇、直面挑战,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扫清中俄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障碍,实现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快速稳定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振兴。  相似文献   

2.
《求知》2015,(8)
<正>环渤海区域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低碳经济发展与协作水平,不仅对推动区域经济协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环渤海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所谓"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在于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社会转型。(一)环渤海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统筹发展的双重约束、均衡与非均衡的冲突、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失衡等诸多矛盾。这些矛盾构成了当前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与现实困境,这些矛盾的解决与转化又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良好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转变,国家区域政策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即1979-1990年向东倾斜的不平衡发展阶段、1991~1998年开始关注中西部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和1999年以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并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和对贫困地区支持的力度。  相似文献   

5.
国际大循环     
我国理论界最近提出的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战略,是十三大确定的全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扩大开放,进入世界经济舞台,正确选择进出口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的具体化。“国际经济大循环发展战略”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国家计委经济理论工作者王建提出问世的。近几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两方面的矛盾:一方面原材料资金短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沿海地区与内地争原材料的现象日益严重,技术进步的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很大限制;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将从传统农业转移到第二,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3,(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要重点发展低碳经济,从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引出低碳经济概念,从而认识到低碳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下:低碳经济倒逼技术进步;低碳经济模式的优越性;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要求协调好人口集聚与地区差异、培育经济增长极与追求空间正义、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总量增长与结构转型、发扬本地优势与融入全球市场这五对矛盾关系。瞄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重点明晰区域协调发展的三个重大问题,即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以高质量发展确定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共同富裕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以新发展格局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动能,最终可统一归结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为了更好地以区域协调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亟需顺应经济规律,引导人口空间再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进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普惠性,推动绿色低碳成为主流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8.
北京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是由不同的发展战略取向造成的.虽然目前对北京市的发展战略还存在一些争论,但发展"首都经济"的思路已经明确.发展"首都经济"与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定位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北京经济的发展不仅是解决自身问题的需要,而且对区域经济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区域合作已成为与经济全球化并行不悖的时代潮流。研究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研究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经济和政治意义。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的扩大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的热点之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正是贯彻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的体现。他在1998年9月的一次谈话中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谭晓玲 《学理论》2009,(30):84-8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针对中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问题,着力从经济发展入手,提出“特区经济”、“两个大局”、“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理论和战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11.
在TPP基本协议达成之际,美国积极推动构建以"TPP轨道"为代表的亚太经济合作路径,打破了原有的区域合作均衡,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改变。这客观上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体以"ASEAN+"模式为代表的"东亚轨道"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形成战略竞争,反映了未来一段时期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乃至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尽管TPP协议的基本达成产生了广泛影响,但中美两国如何共同推进FTAAP建设将可能成为双方利益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刘新春  赵隆君 《学理论》2012,(31):97-98,12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约束问题越发明显,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鉴于此实情,党和政府提出"两型"社会建设构想,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个构想将有利于我国全方位发展并有可能使我国面貌焕然一新。但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的确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从对"两型"社会建设中产生的各种新的矛盾进行分析、归纳并试图找到其矛盾产生的根源,然后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提出化解各种矛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郭洪海 《瞭望》2022,(2):60-61
统筹海陆发展,联通国内国外,中国大手笔勾勒"江""河""湾""海"."路""带""廊""桥",打造经济带,优化产业链,扩大朋友圈,完善空间治理,推动了统一开放大市场形成,开辟了经济发展新空间. 中国经济战略布局,着眼于解决经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着眼于统筹发展与安全,促进经济高效协同;着眼于全球命运共同...  相似文献   

14.
后危机时代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后危机时代以来,全球节能减排的压力、国内发展战略的变革和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要求我国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尽快实现转型。但目前我国制造业存在的产业接续发展后劲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性、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面临两难选择等因素制约着发展模式的转型。为此,要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发展整合型制造业,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  相似文献   

15.
陈华君 《侨园》2012,(9):57-57
如果山西成功走出一条新的、科学发展道路,山西在新型工业化、清洁、低碳能源生产上发生革命性突破,全中国、全世界都将因之受益。倘若山西的发展在各种矛盾、制约下停滞不前,中国的均衡发展亦将受到影响。2009年上半年,山西经济出现全国唯一的负增长局面,至此,资源型经济省份如何转型,成为中国政府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同年下半年,山西上报"新特区"申请,时隔仅一年,中国国家发改委宣布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意味着,长期粗放式资源经济给山西这片土地带来的诟病,已经到了必须剔除的时候。  相似文献   

16.
实现区域经济从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谋求东、中、西部地区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本文对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思想进行了综述,指出邓小平的区域经济理论是以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为空间构架,以两步走阶段式发展战略为时间构架,建立起从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张慧君 《学理论》2011,(16):73-74
在世界各国对低碳经济形成共识之后,低碳外国投资成为全球未来投资的主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低碳经济已经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我国ODI现状出发,分析了低碳经济下我国ODI所面临的问题,并进一步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探讨了促进其发展的举措。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提出了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极大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高速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了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相似文献   

19.
发展外向型经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是我国沿海地区发展商品经济的一条出路.这是因为: 第一,发展外向型经济,既可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来发展生产,又为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出路.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这就使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摆脱劳动力过剩和资金短缺的矛盾.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一个相对发达的重工业随着经济发展将向产业结构高级化方向迈进,它要求加强资金密集型的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以及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重加工工业,这就需要大量资金.另一方面,每年跨入就业者队伍的劳动力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解脱出来向非农业领域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奋斗主题.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搞清这样几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面对的"三大课题".从这"三大问题"看,主要是如何解决传统公有制实现形式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矛盾,如何解决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矛盾,如何解决党的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价值观念多样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