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佛教在北魏风靡一时,对朝野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它的广泛传播、发展乃至进入到北魏国家体制之内,原因复杂而多样,其中,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大规模的军事战役和人口迁移、统治阶级的内乱、鲜卑族彪悍的民族性格等等,是最值得关注的偶然性因素。各种偶然性因素的出现,就使得北魏朝野上下更容易从心理上接受佛教,进而成为佛教最忠实的信从者。  相似文献   

2.
从元澄奏折看北魏佛教的传统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祖、世祖以来,北魏鲜卑贵族加速了汉化进程,客观环境的变化又造成寺院经济的膨胀、发展,以及佛教信仰的世俗化、功利化、民间化。但北魏统治者在现实政策方面,一直想回到过去时代,希冀用儒家的纲常名教去限制、削弱佛教寺院的势力及影响,于是貌似复古的元澄限佛折出台了。应该说它的出现符合北魏统治者的普遍要求。元澄的本意与想法可能是好的,但究竟能否得到贯彻实施,还要看北魏佛教信仰的民族与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3.
北魏道士寇谦之不但没有参与北魏太武帝灭佛活动,而且他所开创的新天师道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佛教影响的。这些影响来自以下方面:一是吸取了佛教轮回报应思想;二是模仿佛教戒律和教仪;三是借鉴佛教神灵观念;四是受佛教医药天算之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经过多次战争,于公元439年灭掉北凉,统一了北方,从此结束了自公元304年开始的十六国之乱。北魏统一北方后,柔然族又逐渐  相似文献   

5.
佛教是对中国文化及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而禅宗的兴起则是外来的佛教本土化、世俗化的转折点.自其产生之日起,禅宗就在宗教教义和宗教生活上努力与"人间"社会打成一片,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佛教同当时中国社会的关系,使佛教与社会相适应.禅宗的入世宗教伦理对稍后的新道教(包括后来成为道教主流的全真教)的宗教伦理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禅宗的入世宗教伦理对稍后的新儒家(即"道学"或"理学",以及更晚出的"心学")的"宗教"伦理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终于与"人间的"文化系统打成一片.禅宗宗教伦理与韦伯所归纳的"新教伦理"内涵一致,前者却比后者至少早了700多年.禅宗是"人间佛教"的第一次成功的尝试,其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都十分深远,今天中国佛教界所倡导的"人间佛教"即是承禅宗而来.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有关文献和新出土的北魏元氏与冯氏家族多方墓志等的考证,可以大致梳理出冀州长乐信都冯氏家族的祖源、地望以及家世兴起的历程。尤其是冯熙、冯季华等的墓志的出土,为进一步探讨长乐信都冯氏与北魏皇宗室的联姻情况提供了颇为丰富的资料,此种联姻关系亦是北魏时期门阀婚姻制的代表性体现。  相似文献   

7.
佛教艺术在印度和中国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佛教造像题材反映了不同时代特征。在印度,佛教艺术经历了早期"无佛像期"和大乘思想兴起后以键陀罗和马图拉两种代表各自时代特征的佛像繁荣期;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石雕艺术历经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民族化、隋唐佛教艺术的中国化而出现佛教造像艺术的辉煌、宋代佛教艺术的世俗化、元代造像艺术的短暂停止及其藏传佛教特征乃至明清时期石雕艺术的衰落。  相似文献   

8.
制度在经济增长中有重要作用,北魏均田制的土地制度改革对提高当时社会生产力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农地只有同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其他要素一样流动,才能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9.
台湾佛教是目前台湾所有宗教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同时也是近20多年来发展最快的一个宗教类型。尤其是随着台湾社会转型的过程,由于社会结构出现的日益分化趋向也必然佛教自身的不断分化,这种分化可以表现为寺院、教义和慈善事业的分化,它同时意味着佛教对社会中信徒提供意义解说的传统任务在逐渐地消解,它越来越成为一种“宗教爱好”或者“宗教兴趣”。台湾佛教在观念和理论上的这些变化基本上都是在“人间佛教”思想的主导下进行的,正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与实践,现代台湾佛教应答了现实社会提出的诸多挑战,运用了西方宗教、哲学、科学知识诠释佛法,调和了佛教信仰与佛教学术研究的关系,使得台湾佛教一步步实现了逐步适应现代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传统佛教的发展来看,佛教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经常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更多地表现为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历来是非常密切的。在台湾,佛教与政治之间一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且这种相互作用更多地表现为各个历史时期的统治当局对佛教思想与活动的控制过程,尤其是在日本占领台湾的50年期间以及回归后至1987年台湾“解严”期间,台湾佛教对政治领域的依附关系十分明显,佛教并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宗教信仰而实现自主的发展。80年代后期,随着台湾政治控制力在许多领域的逐渐消退,台湾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发生了倒置性的变化,政治已经不能依靠传统的方式继续影响佛教的存在与发展,而佛教却在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资源,并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对政治领域的各种问题能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甚至一些极端的佛教组织不断地表现出积极的政治参与的意愿。  相似文献   

11.
毛胜 《湘潮》2018,(2):21-24
毛泽东的一生,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从小时候受到母亲影响虔诚信仰佛教,到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后善于汲取佛教思想的有益成分,到新中国成立后注意保护佛教界和佛教徒的合法权益,再到关注佛学和宗教问题的研究,毛泽东与佛教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2.
谭处端借助佛教的因缘论否定了人的身体的真实性,破除了传统的肉体成仙观念;利用佛性论确立了真性的核心地位,使真性称为成仙的根据.他从禅宗的心性论出发,把真心与真性合一,将修心与修性合一,要求修行者去内求真心、自悟真性.他借用佛教除三毒的思想,来解说他的心性修炼方法;又借鉴佛教的修行方式,要求全真教徒出家进行苦修;同时,受居士佛教的影响,也不反对信徒在家修行.他还主张修行应该随缘自得、不修而修.追求一种如行云流水般自在逍遥的神仙境界,这都是受佛教特别是禅宗思想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相伴随的是,我国学术理论和思想文化界出现"去政治化"的话语现象,并且渗透在不同学科中,引起程度不同的争论。如何正确看待"去政治化"话语,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佛教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开发佛教旅游资源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佛教与旅游的渊源关系基础上,归纳、概括了我国佛教旅游资源的我体,并进一步对开发佛教旅游资源的原则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佛教艺术博大精深、历史久远。自东汉传人东土后,佛教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长达数千年的时间跨度,不断融入中华本土文化,并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艺术是佛教在传播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涵盖佛教雕塑、绘画、书法、建筑、音乐等各种艺术类型,创造出无数的精品佳作,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开花。佛教虽在各个时期所受重视程度不同,也曾遭到数次较大规模的灭法,但是佛教艺术凭借自身顽强的生命力,数度重生并持续发展,时至今日,留给世人的佛教艺术作品数量之巨、规模之大、形式之多,令人无比震撼。由中国佛教研究领军人物赖永海先生担任主编,汇集宗教学、历史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各方面专业学者合作结撰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中国佛教艺术史》,堪称是全面展现佛教艺术发展的一部集大成之作。该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6.
胡学祥 《共产党人》2007,(10):41-42
北魏初年,朝廷在北边设立军镇,旨在防御柔然南下,护卫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因而受到特别重视。军镇将领不仅可以做官,而且还享受免除租赋的特别优待。朝廷也经常派人慰问,称他们是“国之肺腑”。但自魏孝文帝于太  相似文献   

17.
<正>风格迥异的南北朝佛教在隋唐时期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进而形成了几个不同的佛教宗派,李唐时代,佛教的势力和规模发展至极盛。在佛教哲学、译事及社会影响方面,唐代佛教的兴盛可谓空前绝后。  相似文献   

18.
西域佛教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缺乏变革创新,僧侣阶层宗教素养水平普遍降低,无力担负起促进西域佛教根据社会变迁及时作出自我调整,以满足西域社会发展新需求的任务和使命,再加上印度佛教的衰落致使西域佛教面临着源头上的枯竭,东西方文化通道的阻塞使得当时的西域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文化孤岛,伊斯兰教强势兴起对西域佛教造成一定影响等原因,最终导致西域佛教的衰落。  相似文献   

19.
李玉用 《唯实》2009,(6):33-36
佛教伦理中蕴含着强烈的关注人生、关怀生命等精神价值资源,有益于人们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调适自己的心灵,从而使生命得到真正的安顿。人间佛教的“心灵环保”立足于人心浮躁和困惑的现代社会,以“心灵环保”为方便说法,力图诊治现代人的焦虑、浮躁等社会问题,冀此提升现代人的精神品质,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康。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信众最多,历史最长,影响最大。因此,蕴涵在佛教中的深刻和谐思想与理念,在缓和因社会发展引起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人自身内在和谐等方面必将会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