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同时,提出马克思主义的"123"与"345"这两个概念;而这两个概念的成立,又离不开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和对"什么是历史"的两点认识,即历史是历史本身,历史是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123"明确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任务"、"两大发现"和"三个来源",而马克思主义的"345"则明确了继承、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性质"、"四个离不开"和最终形成"资本论第五卷"。  相似文献   

2.
"执政为民",既是江泽民总书记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又是我们党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执政为民"深刻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3.
赵慧玲 《前进》2002,(2):17-19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力量源泉.所谓与时俱进就是随着时代的前进步伐而不断发展.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这一重要思想,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自觉地使思想认识实现"三个解放",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迈进新世纪所面临的神圣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4.
<正>马克思毕生所创建的理论成果,被恩格斯概括为"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是理论界人所共知的。按照恩格斯的意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之间,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这两者的整体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既是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更是指明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义所在。就在提出这两大发现的前后时间内,恩格斯还多次论述了这两大发现的意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观"是指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流变,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阶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阶段。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流变,对于我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着深刻的思想启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6.
曹普 《传承》2011,(19):7-9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学习"本本"又突破"本本",依据"马列"又超越"马列",不断克服"左"右两种错误倾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思想解放、理论飞跃。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党成立90年以来的历史是一部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30多年发展进步的历史经验十分丰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综合能力角度看,我们党取得的主要经验有四个方面:善于把握"三大规律",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善于增强"三个自信",不断凝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的精神力量;善于克服"三重困难",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创新;善于解决"三大基本问题",紧扣共同主题不断加快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三个代表"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和内涵;对新世纪党的建设目标进行了科学的概括;提供了检验党的建设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具有鲜明的现实性."三个代表",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又结合时代条件作出了新的发展,贯穿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的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9.
赵建英  崔建周  朱美珍 《前进》2014,(10):39-41
<正>执政的首要问题在于精心培养、科学选拔、严格管理执政骨干队伍。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面临着"四大风险"、"四大考验",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更需要加强对干部的管理、选拔和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必须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我省近期所暴露出的一系列极其严重的腐败案件表明,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上不  相似文献   

10.
<正>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马克思主义就给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自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第一天起,中国共产党就开启了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进程,所谓"用马克思主义之箭来射中国之的",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其价值在于能够指导实践,为实践提供科学的理念、方向和方法。也就是说,理论只有"落地"才有现实的价值。毛泽东在《实践论》一  相似文献   

11.
陈梅 《理论月刊》2014,(4):43-45,64
翦伯赞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一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原理并密切结合中国历史实际,致力于中国的社会和历史问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30年代,参加"中国社会史大论战",跻身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行列。抗战时期,从历史哲学角度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建国之后,发表了一系列史论结合文章,维护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健康发展,促进了新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2.
要以科学、严肃的态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三化",既一定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又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根本是实践化,否则就有可能产生形式主义、虚幻化、理论脱离实际,导致主观与客观、知与行的脱节。"三化"要加强整体观念、历史意识和世界历史眼光,要切实实现人民的利益,同时还要重视对经典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创生不易,真正理解把握它亦非易事。确立科学的理论观、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开发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领域,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学理的基本逻辑法则。科学考量马克思主义学理的政治范式、思维进路、形态演化、逻辑层次,要以科学理论观为逻辑支撑;认清"大时代精神"、"新时代精神"、"现时代精神",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学理本真精神的逻辑必然;大力开发马克思主义原始文本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领域,是科学追问马克思主义学理的逻辑向度。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重新深入理解和对待"人",这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问题、真问题、核心问题。要想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或者"人类观",从理论背景和潜台词方面重新认真关注和思考这几个要点: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终点;在本体论的意义上,现实的人的存在,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存在者;从"本态论"的意义上看,实践是人类特有生命活动的本质形式;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视角;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一套以人为主体,说"人话"的哲学。  相似文献   

15.
吴国盛 《人民论坛》2012,(2):126-129
今天中国人的科学概念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科学"作为任何领域里正面价值评判的标准,这是20世纪科学主义意识形态长期起作用的结果;二是倾向于从实用、应用的角度理解"科学",对"科学"本身缺乏理解,这与中国近代接受西方文化特定的历史遭遇和中国实用主义的文化传统有关。要真正理解"科学",我们需要进入西方的语境。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所具有的科学性、创造性、指导性,决定了它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观点",而且是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须臾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整体性逻辑可以从历史逻辑与理论自身的内在逻辑两方面来考察。从其历史逻辑来看,自党成立以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问题在于我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自在到自为、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发展过程。从其理论自身的内在逻辑来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的逻辑关联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三维"说。"一体"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是统领一切的总问题、总原则和总要求,它逻辑地蕴涵着时代化和大众化两个方面;时代化、大众化为"一体"之"两翼",它们导源于"一体",服从于"一体",服务于"一体";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构成同一事物之"三维",它们分别从空间、时间、受众三个维度表征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图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逻辑,根本目的在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做到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最宝贵、最有生命力的内容,在于它在人类历史领域内所确立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重建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实质上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视为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内容,就是要实行以历史、现实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把马克思主义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长期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以这种方法论变革激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活力,以活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以死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面向世界参与全球化的需要,又是立足中国现代化的现实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包含着"谁来化、化什么、怎么化"的问题,其基本内涵可以用数字概括为"一、二、三、四",即围绕一个科学命题,进行两项伟大实践,通过三条实现途径,形成四种发展形式.  相似文献   

20.
<正>1883年3月14日,空前伟大的历史巨人马克思停止了心跳和思维,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与世长辞了。三十年后的1913年3月,列宁写了《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概括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经历的几个时期的特点,记述它在生命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的历史轨迹,对工人运动内部的机会主义作了尖锐批判,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科学地预言"即将来临的历史时期,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的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