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法律移植是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诉讼制度移植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摒弃主客两分的心理情结,同时还要认识到“普适性”作为法律移植的逻辑前提难以成立。在理性有限的前提下,我国刑事诉讼法再次修改不能完全以西方国家的刑事诉讼制度为摹本,而应适当考虑法律移植与本土资源的协调。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法界对典权的存废之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律移植过程中一个常见问题,即如何对待西方私法制度与本国传统法律制度、传统法律资源的冲突问题。韩国传贳权的沿革、立法过程及现行法规定对中国民法在法典化的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移植国外法律制度时,应尊重典权制度这一本土资源;不应单纯以体系上与形式上的原因否定本土资源,更不应盲目崇拜外来法律的逻辑、概念或体系;利用比较法的方法进行立法与研究时,应注意避免概念主义式的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3.
本文希望区别两种意义上的法律“西化”概念。一种是从价值主张的意义上使用法律“西化”概念 ,另一种是从历史描述和批判的意义上使用法律“西化”概念 ,它所对应的历史是 1 9世纪和 2 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化时代。由此 ,人们可以把法律现代化大致分为法律西方化、法律本土化和本土法律创新三个层面。其中 ,法律西方化是指自近代以来西方法律制度与法律文化向非西方社会的单方向传播的过程 ,包括法律殖民化或强制性的法律西化两种情况 ,这是与近代西方扩张的历史相联系的 ;法律本土化是指西方法律在非西方社会传播、融合与适应生长的过程 ,它是对法律西方化的一种扬弃即更高层次上的肯定 ;本土法律创新 ,主要是指一种新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法律模式的创新 ,它与目前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西方共性 +本国特色”的法律实践应该有所区别 ,本土法律的创新是法律现代化可能达到的层面 ,但不是必然的层面 ,本文讨论了本土法律创新的制度标准、社会标准与时间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4.
法律移植是人类法律进步,法律文化互动与交融的一种主要形式,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过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法律移植在促进移植国法律完善与进步的同时也会与本土法律文化产生冲突,本文以预期违约制度为例探讨法律移植以及如何避免和减少法律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法律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如何科学移植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并将移植法律与本土资源充分结合,在本土资源认可和整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移植法律的效用,是我们实现法律制度现代化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岳瑞 《法制与社会》2011,(35):297-297
法学渊源于西方,所以,法律在我国属于“舶来品”的范畴。为了更好的吸收,学习这一制度体系,我国自清末开始法律移植,此时的法律制度大多照搬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制度,并未形成有本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建国以来,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水土不服”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本文试就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的角度,对法与情,法律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做浅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过程是和法律移植密切相关的,而民法近代化主要是通过法律移植方式完成的。在对民法近代化过程的考察中,人们认识到了法律移植在中国民法近代化中的必要性;从中国固有传统法律文化来看,西方法律的移植在中国也存在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苏基朗 《清华法学》2012,6(5):128-142
本文探讨20世纪中国法学发展的一个侧面,也可说是相当基本的一个层面,就是影响几近无远弗届的天演论对专业法律界世界观的冲击,以及冲击对移植西方法律的影响.“天演”一词滥觞于严复,但托赫胥黎之名,故必先疏理两者的落差.全文要旨可概括为三个命题:一、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时,作了重要的观念转换,故变成严复自己创作的,以弱肉强食为要旨的天演论,与赫胥黎的原意几近南辕北辙.对近代中国思想界影响巨大的进化观,究其实是这套托赫胥黎与科学为名的弱肉强食天演论.二、严复的中国特色天演论,彻底摧毁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基础的“正义之天”的观念.三、20世纪上半叶移植西方法律时,多忽略了西方的“正义之天”的根源.移来的法律既无西方的根,也欠本土的根,变成无根移植.  相似文献   

9.
陈雪云 《法制与经济》2009,(20):70-71,74
基督教文明孕育了西方的法治理念,因为有了宗教的支持,法律成为西方入根深蒂固的信仰。当法治成为必然的选择,在缺失了“上帝”的中国,树立民众的法律信仰只能在制定“良好”的法律中寻找出路。回归本土资源,关注传统法律的文化意蕴和价值取向,以实现传统法律在当今法治建设中“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0.
古代印度法的两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法律文化。这种法律文化以其古老而神秘的东方色彩闻名于世,并最先激发起西方学者对东方法研究的兴趣。古代印度法律文化有其根深蒂固的宗教基础与民族特性。正因如此,中世纪阿拉伯人征服印度后,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法数百年的推行对印度法的影响均未获果。18世纪英国人将印度沦为殖民地,强行推行英国法,使印度法纳入普通法系的行列,但印度法并未全盘西化,古老的法律文化传统对其仍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即使在印度人早已获独立的现代法制建设中,这种文化的影响也依然潜移默化的存在着。古代印度…  相似文献   

11.
“罪疑惟轻”系中国传统刑事司法重要原则之一,在现存各种文献中相关记载俯拾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剧变大趋势下,东方文明体系在西方商业文明的侵入与渗透下,经历了一个崩垮与再建的过程,在一个后法律移植时代,法制建设再也不能闭门造车,如何对传统法制文化进行梳理与提萃,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工作的一个重点。文章即对“罪疑惟轻”这一传统司法原则作出的相关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法律移植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各国法律间横向的相互借鉴、吸收、利用。它的结果是填补规范、原则或具体法律制度方面的空白,以推动本国的法律改革和法制建设,使接受移植的国家能尽快完善或替代本国有缺陷的法律,提高自己的法律文化品位。从近代中国就开始移植西方民法,清末的修律运动标志着中国本土的法律制度作为一个自足的法律体系已告终结,从此中国开始大规模地、整体性地移植西方的法律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法律教育,这一法律移植运动一直延续到今天。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多元与法律趋同化并存的时代,法律移植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3.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市民社会的变化,中国的法制现代化也经历着从传统人治型社会向现代法治型社会的转型过程,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法律文化与随着经济发展漂洋过海而来的西方法律文化,如何在谋求法制现代化的新的突破同时保持发展中国家的稳定,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宏观审视,需要我们从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适合于本土的养分,同时从西方法律文化中发现优秀的价值观,将法律文化对法制现代化的影响引入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反思千叶正士的“天道式法律多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学者千叶正士的《法律多元》一书,可以说是非西方法学学者对西方法学传统及其背后的西方文明中心主义的一个有力挑战。这本书的魅力之一,在于它在对日本本土研究的基础上,以法律人类学的独特视角,提出了其“法律文化的同一性原理。”其实我认为,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E·霍贝尔所提出的关于“公规”(或“文化主题”)的理论中,就可以隐隐发现文化同一性原理的影子;这样说来,千叶的上述理论,实是对霍贝尔文化观点的一种吸收与深化。①这也意味着,法学与人类学愈加明显的合作倾向,为法学领域注入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一)千叶正士的“法律…  相似文献   

15.
晚清以来盲目地进行法律移植和不假思索地引进西方法律概念,导致了中国现代法律没有根基的尴尬状况,主要原因是移植过来的法律与中国法律传统有着种种冲突,而在法律移植过程中我们又丧失了自主性和忽略了本土化。面对法律移植,我们应该以自主的姿态对其进行本土化,并给予我们传统的法律文化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使移植的法律在中国土壤中扎根和发展,变成中国自己的法律。  相似文献   

16.
“法律”语义的演变过程能够标记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从词源上来说,“法律”是中国本土化词语,但是其语义却在外来法律文化的冲击之下,发生了两次重大演变。第一次演变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马礼逊、卫三畏等传教士将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文明引入中国,将古汉语中的“法律”与西方“law”的语义对应起来,打破古汉语“法律”语义的封闭系统;第二次演变是在19世纪末20纪初清末法律移植的过程中。随着大量日本法律工具书被译介到中国,“法律”语义再一次演变并得到当时社会自上而下的认同,影响极其深远,“法律”语义完成了近代化定型。“法律”作为最为核心的法律术语之一,准确细致地描写其语义近代化演变过程,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法制近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法律移植是国家创建法律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但是,法律移植中,接受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与所移植的法律文化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在移植外国法律的条件下,传统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仍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分析以及对中西法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法律移植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法律移植借鉴外国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所起的作用及其在实践中的体现。进而得出结论:法律的移植必须与中国内在的传统文化特质相契合,与中国特有的社会道德伦理相契合,这是法律移植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认识和立场。  相似文献   

18.
西方市场法制的成因探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威廉·阿诺德指出,历史就是法律的本源,法律就是历史的本源。要认识、借鉴西方市场法制必须对其形成过程进行探源。本文所谓的“市场法制”主要是指市场经济的基础性法律体系,具体是指民法、商法与经济法。所谓的西方,则是指中世纪时期的西方。一、10世纪以前西方经济与法制l·1古罗马的社会经济与法制。顾准先生曾戏称罗马人民是“法律呆子”①。确实,在西方法律文化史上,罗马人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私法文化产并且产生了具有世界意义的广泛影响,以致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认为,在罗马人三次对世界的征服中,“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立法基本上抄自西方,这在法学界是“不争的事实”。①然而,近代西方经济法制的历史总体上是一部成功的发展史,而以西方法律为蓝本的晚清时期经济法制的移植总体上却不是成功的移植史。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前的时代是历史永恒中的一个瞬间,对这一时期中西经济法制历史进行比较研究是富有价值的。在西方,近代法律文化取得的成就为后世研究者所景仰,其不足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也昭示出某种历史的规律。在中国,晚清修律留下了很大一笔法律文化财富让民国时期的立法者继承,同时它所取得的成绩证明了其成功的经验,其失败之处提供的…  相似文献   

20.
窦唯一 《法制与社会》2011,(36):287-287
法律解释在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的渐进过程中不断发展演变,可谓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情、理、法的完美结合始终是理想境界,如何在吸纳国内已有的本土传统法律解释以及去借鉴西方法律解释的智慧,来达到一种既能遵循法意,也能阐释情理,以至于能够通过法律解释来推进法律更好地施行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法治难题之一。中国的法治进程的发展需要注重利用国内已有的本土化的资源,注重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思想,使其与现代精神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