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两岸统一,既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民众.从1949年底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50余年的实际情况看,促动台湾当局开启两岸民间商贸、促动两岸民众往来、推动两岸文化交流、遏制"台独"势力蔓延等,都是台湾民众力量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实现两岸统一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台湾民众这股力量.  相似文献   

2.
父亲常对人说:"我的父母来自台湾,我生长在福建厦门,海峡两岸都是我的故乡。"一百多年来,"留种园"延续着我们卢家绵绵不断的两岸情怀。"留种园",这不是一片田园、一座公园或花园的名字,它是我家祖上在台湾创立的家塾,并成为我们家族的"灯号"。一百多年来,它延续着我们卢家绵绵不断的两岸情怀。1895年,甲午战败的清政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     
《台声》2014,(12)
<正>首届南台湾两岸论坛在高雄举行11月22日,由高雄市两岸关系研究学会主办的第一届南台湾两岸论坛在高雄举行。来自高雄、台南、屏东等台湾南部县市的高校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的学者与会。两岸专家学者围绕从南台湾看大陆对台政策、如何做好台湾"三中一青"工作和台湾民众的国族认同等议题进行了研讨,呼吁两岸双方、两岸同胞继续通过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了解,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6,(19)
正9月16日,中秋佳节之际,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会见了由北美洲台湾乡亲联谊会所组成的"2016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参访团"一行。杨毅周对参访团表示热烈欢迎。他说,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之际,能见到这么多台湾乡亲感觉格外亲切。尽管现在两岸局势不甚乐观,但两岸一家亲的事实是不会改变的。希望在海外的广大台胞为促进两岸各项交流多做努力。北美洲台湾乡亲联谊会会长梁义大表示,两会是多年  相似文献   

5.
汪舟 《两岸关系》2014,(6):67-68
<正>我的籍贯是台湾台南市,一座蕴藏历史记忆和充满人文魅力的古城。我和生活在大陆的台胞一样,热爱着故乡台湾,热爱着那片土地和那里的父老乡亲。我们祝愿台湾社会安宁、经济发展、人民幸福,期盼两岸同胞增进感情、增进互信,齐心协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两岸共同的梦"。两岸同胞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  相似文献   

6.
水青山 《台声》2010,(1):70-75
<正> 在台湾媒体举办的评选中,"盼"当选为台湾2009年的"代表字"。2009年底赴台参加两岸两会领导人第四次会谈的陈云林说,这个字代表着期盼和希望,表达了我们共同的心声。面对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010年,我们共同期盼两岸经济发展、社会和谐、风调雨顾、家家平安。那么,说起陆客赴台游,两岸同胞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台湾两岸情经贸交流协会与山东省青岛市联合主办的首届台湾商品博览会取得圆满成功。台湾两岸情经贸交流协会会长王培旺接受采访时说:"把台湾商品博览会打造成一个影响两岸的名牌展会,为两岸商业交流搭建商机平台,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2013年:首届告捷,成果硕硕首届台湾商品博览会,展出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青岛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重要组成项目,共吸引了21.5万观  相似文献   

8.
《台声》2020,(14)
正近日,北京市台联通过官网和公众号等平台,陆续推出"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在两岸进行巡展的精彩瞬间、专家研究的丰硕成果、历史学者的深情寄语等内容,让更多的两岸同胞近距离了解科举制度在台湾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向公众进一步展现北京台湾会馆在两岸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通过对科举制度历史,尤其是科举入台过程与脉络的描述,展现了台湾文进士这一群体的风采和成就,客观总结了在清廷统一台湾后,全面推行科举制度对台湾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展的深远影响,表明了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的史实。  相似文献   

9.
<正>"不论是几百年前跨越‘黑水沟’到台湾‘讨生活’,还是几十年前迁徙到台湾,广大台湾同胞都是我们的骨肉天亲。"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18日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如是说。这是大陆最高领导人首次用"黑水沟"这一台湾先民的说法来代指台湾海峡。一道"黑水沟",成为大陆与台湾本岛间的地理天堑;悠悠65载,造成了两岸同胞之间的心理差距。但两岸  相似文献   

10.
正核心要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这是在总结历史规律和两岸关系发展经验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台湾问题的解决,是两岸综合实力较量的过程,根本上取决于我们自身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岸一家亲"理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丰富了做台湾人民工作的思想内涵。熨平心理创伤需要亲情和时间,解决现实问题需要亲情和时间,需要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耐心细致、持之以恒地做台湾人民工作。  相似文献   

11.
《统一论坛》2016,(4):54
台湾宝岛是中国东海上的一颗明珠,岛内2300万人民都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我们时时刻刻关注着台湾的命运,我们时时刻刻关注着台湾2300万人民的命运。2016年5月20日,台湾新领导人蔡英文女士发表了"就职演说"。她那洋洋洒洒几千字,让我们十分担忧。我们为中国台湾海峡两岸的前途和命运担忧,为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担忧,为台湾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妇联一直都在关注涉及两岸婚姻的女性,在商议"第三届海峡妇女论坛"研讨议题时,就毫不犹豫地把"关注两岸婚姻·关心台商眷属"列为研讨的议题。台湾媒体也十分关注这一议题,但更关心的是,台湾女嫁大陆郎的情况。其时,我们代表团一行还没到台东,台湾的《苹果日报》、《联合报》、《中国时报》等多家媒体就争  相似文献   

13.
时讯快递     
涉台要闻 贾庆林会见台湾 "两岸农业交流访问团"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11月9日在政协礼堂会见了由台湾知名人士许信良率领的台湾"两岸农业交流访问团"。贾庆林对客人来访表示欢迎。他说,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  相似文献   

14.
《两岸关系》2014,(10):23-23
<正>台湾《旺报》与凤凰网合作,自9月15日至10月15日期间,在两岸同步举办主题征稿:"两岸为什么应该统一?"希望引发两岸民众对"统一"的思考。统一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期望,也是浩浩荡荡的中国历史潮流,令人遗憾的是,60年的隔离却让"统一"一词在两岸,尤其在台湾,已成为"敏感话题"。特别是台湾蓝营的政治人物,追求两岸和平,却对统一一词避之唯恐不及,能闪躲就闪躲,不能闪躲就模糊以对,决不面对表态;  相似文献   

15.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全局,而发展两岸关系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福祉。但是,台湾问题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当前台湾岛内日趋严重的"台独"现象,给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带来很多困难,两岸关系仍然在曲折中艰难前进。鉴于当下严峻的台海局势,我们要以"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为宗旨,立足两岸实际,采取务实、灵活的两岸政策,通过完善涉台立法、加快两岸经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交流、以党际交流为切入点加强两岸政治交流等多个渠道来推动两岸交流形式的多样化、实效化。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20,(2)
正"我们热忱欢迎台湾青年来祖国大陆追梦、筑梦、圆梦。"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两岸热议,也让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热血沸腾,跃跃欲试。深化两岸交流融合发展,青年人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以"31条措施""26条措施"为代表的惠台措施和实施办法相继出台,受到了台湾各界特别是台湾青年们的热烈欢迎,它更好地助力台湾青年共享大陆发展机遇,更好地融人大陆,筑梦大陆。在民族复兴进程中,两岸青年同胞的发展天地更加广阔,内生动力更加充沛。  相似文献   

17.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为两岸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有益的机制和平台,为两岸经济提供强大活力,进而提升两岸经济的竞争力,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也是我们持续举办两岸青年创新创业论坛的目的。"2013年5月10日上午9时,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一行乘坐的大巴车缓慢驶入位于台湾高雄市的台湾东方设计学院。一下车,映入眼帘的便是两排整整齐齐地竖挂在椰子树上的条幅,上面的字样正宣示了要在这  相似文献   

18.
正他,揭露"台独"的假面目,愿维护台湾利益充当两岸的谈判代表。在台湾问题上,李敖是一个坚定的统派,主张两岸举行和平谈判,支持统一,支持"一国两制"——李敖反对"台独"旗帜鲜明。记得他的一首七言诗《台湾无处不中国》是这样写的:"妄想海峡两地隔,妄想‘台独’自快活。我且当头来棒喝,台湾无处不中国。"他说:"我早就讲过嘛,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国民党到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6,(13)
正6月29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在北京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安峰山就近期两岸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两岸联系沟通机制停摆"责任完全在台湾一方"6月25日,安峰山应询答问时表示,"两岸联系沟通机制已经停摆"。此次发布会上,安峰山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他表示,台湾新执政当局迄今未承认"九二共识"、认同其核心意涵,动摇了两岸互动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台湾新当局上台后,改变了过去8年以"九二共识"为基础的两岸路线,对关键问题模糊以对,加上一系列有"文化台独"疑虑的用人和措施,让好不容易建立的两岸互信岌岌可危,两岸交流迅速趋冷。7月在台湾桃园又发生了造成重大伤亡的游览车火烧车事件。台湾当局对事件本身和后续的危机处理,更让两岸仅存的微薄信任几乎荡然无存。研究信任的学者早已告诉我们,信任的建构需要经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