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上为什么出现“想当官”、“争官当”甚至“伸手要官”的现象?为什么历来比较热衷于做学问、“成名成家”的某些知识分子,近年来追求当“长”的意识也特别强烈起来呢?九月十四日《经济日报》刊登尚丁的文章认为有三个缘由:一是工资待遇方面。按照目前的工资制度,“升官”就能“发财”,而搞学术却没有那么容易。因此,有些本来有志于专业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也往往被吸引来“争官”了。二是当了官还有其他特殊待遇。例如,行政官员一到什么级,就可以安电话、坐小汽车,在医疗、看文件等方面也有特殊照顾,  相似文献   

2.
一位支部书记当了党委副书记后,还是和过去一样与工人交朋友,吃过晚饭还是赤着膊打兰球,星期天骑着自行车与一帮子青工去郊游,被工人们称为“合得来”书记。不料,某位上级领导却对他严肃地指出,当了领导了,不能象过去那样随便,要注意影响。一番劝导,令听者愕然。毫无疑问,当“官”之后,当然有个影响问题。你的一言一行,群众的眼睛都在盯着。但是,用什么“影响”群众呢?“官气”还是“民气”?这不单是一个思想方法问题,也是一个思想水平问题。当年,刘少奇和时传祥,虽然一个位尊国家主席,一个是普通清洁工人,但彼此却成了好朋友。  相似文献   

3.
非官是官     
非官是官,乍听起来像是禅语,细细想来还真有深刻的寓意,就是不要把自己当作官看待,与群众相处,在群众中才有威信,群众才把你当作官尊重;如果把自己当作官,群众就不把你当作官了。  相似文献   

4.
做人要有人品,当“官”要有“官德”。当干部的,不能老是想着自己的升迁。“莫道昆明池水浅”,一个干部,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只要心系群众,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官”有多大?但他的形象是十分高大的。当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同时,一个干部的能耐有多大,最终人民群众看得清清楚楚,组织上也明白。是“锥子”总会脱颖而出的。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一书中说,群众看一名干部是否称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看其“官样子”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官架子”。此言可谓精辟独到,发人深思。不可否认,在实际工作中,确有少数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不是很好,“官样子”不怎么的,“官架子”倒不小。他们在走上了领导岗位后,往往就把自己看得很高,自认为做官就是高人一等,满足于坐在办公室或会议室里发号施令,不愿深入基层察民情、问民意,信奉“做官就要有官样儿”,习惯于摆官架、打官腔、耍官威,对下属颐指气使、独断专行,对群众盛气凌人、冷若冰霜。  相似文献   

6.
永茂 《瞭望》1996,(37)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有少数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亲属经营酒店、旅店、商店等,被群众称为“官家店”。时下,这种“官家店”逐渐增多,已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些开店的官把权力当作发财的资本,只是由于中央早有禁令,自己不便亲自出马,便以自己亲属名义开店。亲属则利用官的权力和影响,强行拉客、推销和提供有偿服务。官虽不是名义的老板,但大都在店后弄权策划操纵经营,是实际上的老板。“官家店”是干部经商办企业的一种变异形式。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的一句“做人必须像人,当官不可像官”,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了媒体的关注。议论的焦点集中在:当官到底该不该像官。张云泉是主张“当官不可像官”的,所以,他骑自行车上班,维修公共厕所时自己跳到粪池子里,在接待和处理上访时还总是赔礼赔罪赔钱……有些官员,出行有轿车,住宿进宾馆,吃饭入酒楼,平日里“一尘不染”,偶尔与群众打个照面也是拿腔拿调的,显出一番“与众不同”的样子。与他们相比,张云泉真是太不像官了。  相似文献   

8.
所谓“官有所畏”,说白了就是 为官要有一个“怕”字,它实 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越是仕途顺利踌躇满志,越要管好自己注重名节;越是权高位重条件优越,越要警钟长鸣抵制诱惑。“官有所畏”是一种勤政意识。法律上有渎职罪,就是当官不尽职尽责,造成严重损失,就会受到法律追究,弄不好连吃饭的“行头”也保不住。明白了这一点就得经常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对得起党和人民,是否正确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就得时刻反省自己,是否能够知错即改,及时洗刷身上的污点,这实际上是一种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内在动力和自我鞭策。“官有所畏…  相似文献   

9.
李瑞环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说服人,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这给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企业的政工干部,怎样才能够拥有“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呢?换句话说,政工干部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才会得到群众的认同和拥戴呢? 政工干部是“蜡烛”蜡烛是用来照明的,它通过燃烧自己驱散黑暗,给人们带来光明。政工干部就是用自己的辛勤劳动驱散人们心中的疑团,浇灌人们心灵的花朵。春蚕到  相似文献   

10.
如今“官”字在群众的眼里变得不可亲近了,形象也不那么好了。“他们当官的捞足了,养肥了,真正为群众着想的能有几个”?当然,这不能责怪群众,是干部队伍中某些人吃、拿、卡、索、占等以权谋私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难怪群众对“官”员们另眼相看。其实,据《汉书》记载,“五帝宫天下”时的官,是掌秤的。“机者,钵、两、斤、钩、石屯,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秤看准星,。X儿要公平。所谓“官犹公屯”:官府叫“公门”,官车叫“公车”,法庭叫“公堂”,衙投叫“公差”,还有“公务”、“公文”等等。不知什么时候起,“官…  相似文献   

11.
1995年9月18日的《光明日报》报道了温州市龙港镇公安分局局长吴国钱的事迹。他的坦荡,一如他的勇敢,令人钦敬,促人深思(见通讯《剑,是这样锋利起来的》)。他认为,如果法律只管老百姓,不管官,法律就失去了意义。什么样的官是必须管而又很难管的呢?经验告诉他,“可怕的是混进官场的流氓”,即“流氓官”,请注意,“混进官场的流氓”或“流氓官”,显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  相似文献   

12.
称“老板”与讲政治 如今“老板”流行,就像当年街上流行红裙子。光顾酒店、夜总会的男士定被服务员尊称为“老板”;广告词也大呼“老板气派”、“老板风格”;还有什么“老板鞋”、“老板裤”……然而,被称得最多而又真正做起了老板的是某些企业的厂长、经理。 “老板”是对旧中国私营主和外国资本家的称呼,他们欺压群众,剥削工人,本属当今批判和唾弃的对象。而厂长是社会主义企业的负责人,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分子。那么,为什么今日的厂长被称作老板呢?为什么有些称呼和被称呼的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呢?究其原因,是政治意识淡薄的表现。有的厂长明明知道“老板”的含意,依然听起来喜滋滋、  相似文献   

13.
程超 《瞭望》1996,(22)
时下,在各级领导干部讲话中以及在报刊、文件、广播、电视里都经常要求广大党贫、干部、群众要说真话,这足以说明说真话的人少了。 为何尽管一再提倡大家要说真话,但是说假话的指数却未降下来呢?是否听真话的市场还未建起来,或市场还不大,说假话的仍有很大市场呢?我国历来有比较繁荣的假话市场。笔者未读过几天书,对中国历史知之甚少,在中国最早爱听假话的不知是何朝何人,“指鹿为马”是否可排上前几名?反正这件事的结果是说真话的人掉了头,说假话的人升了官。李世民算是比较爱听真话的,还不是差点儿把魏征给宰了?再说六十年代彭德怀的为民鼓与呼的“万言书”和马寅初的利国利民的“新人口论”都是真话。可后来说真话的这两个人遭遇如何呢?这在中国大地上是妇孺皆知的。然而,那个“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当面挤眼泪,暗地下毒手”,一贯以“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为信条的人一时竟成为中国的“红人”。流风所及,原首钢党委书记管志诚,  相似文献   

14.
身教的效应     
身教与言教相结合,身教重干言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那么,身教对战士究竟有多大作用呢?武警江西总队二支队七中队干部归纳了四条:官正兵不歪,官严兵不乱;官勤兵不懒;官亲兵不散。这几条姑且叫做“身教的效应”吧。正是这种效应,使1987年还排在全支队末位的七中队,1988年一跃成为总队的先进中队,并荣立了集体三等功。  相似文献   

15.
近来一些地方先后实行了行政 过错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 制,因而,上至政府领导,下至职能部门负责人普遍有“官不好当了”的感受。分析“官儿不好当”的感受,当有三种心态:一是怕失职,这倒是有责任心的表现,值得赞许。二是怕麻烦,由于群众法治意识增强了,领导人的言行作为  相似文献   

16.
“接班”与“接官”,是干部新老交替中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接班”,就是接过党和人民事业的班,重“接班”,就要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追求,摆正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接官”就是瞄准“印把子”,注重在接过官位与权力上,它是把做官当作人生的目标,注重个人权力与利益的得失,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抛到脑后。年轻干部是以“接班”的心态还是以“接官”的心态走上领导岗位,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7.
人们都说,民主党派应当有政党意识。这当然是对的。什么是政党意识?我的体会是,作为社会主义的参政党,民主党派的“政党意识”实际上就是大局意识。政治是什么?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简言之,就是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大局。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多次强调民进的各  相似文献   

18.
近来,一些理论研究刊物和社会上不时有关于“工会主席是否是官?”等问题的讨论,笔者发表一些浅薄之见,以抛砖引玉。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官”。何为“官”?有一解为:官,职也,谓各守其职,为国治事者也。《易·系辞下》:“百官以治”。又据《现代汉语词典》解:官,是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新中国成立后,“三座大山”被推翻,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的干部经常到群众中间去对话恳谈,讨论改革。这种平等交流深受群众欢迎。但是,有的同志与群众对话,效果却不那么理想,什么原因呢?最近笔者到工厂农村,访问了121名群众,有近70%的人反映,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同志宣传改革,往往有五种话说出来叫人“不好懂”,“不愿懂”。一是说话绕弯子,群众想懂懂不了。少数  相似文献   

20.
瞭望哨     
《瞭望》2001,(24)
领导干部的“人气”黑龙江 仲全维 领导干部的“人气”,应该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群众的认知程度,群众的信任程度,群众的支持程度,群众的赞扬程度。当前,领导于部“人气”指数如何呢?最近下基层调查感到喜忧参半,一些领导干部的“人气”不是很旺,个别的还低得可怜。群众笑日:“平常时一身趾高气扬谁都不认,选举时一脸慈颜悦色都是亲戚”,所以“给笑脸也不给你划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