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乙型脑炎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引起的一种虫媒性、人兽共患急性流行性传染病。该病毒通过入侵人、猪、马和野生动物的脑神经引起病毒性脑炎,对人和动物造成严重的危害。E蛋白是JEV的毒力蛋白,E蛋白某些毒力氨基酸位点突变会改变JEV的致病性,这些位点通常被作为检测弱毒疫苗质量关键监测目标和判断野毒JEV变异毒力强弱的依据。本文对JEV E蛋白毒力相关氨基酸位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研究JEV减毒分子机制和预防JEV变异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上海市蚊源日本脑炎病毒(JEV)的分子特征,2014年从上海市嘉定区猪场采集蚊媒样品1万余份,采用BHK21和C6/36细胞培养法进行病毒分离,通过RT-PCR和IFA技术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1株JEV,命名为JD-15,源自中华按蚊。用JD-15株分别感染BHK21和C6/36细胞,72 h后所有细胞均发生明显病变(CPE),其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为1.96×106PFU。用分离株JD-15脑内接种3周龄乳鼠,结果测得半数致死量(LD50)为4.2×101PFU,表明该毒株具有较强的神经毒力。对JD-15株的E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及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株JEV属于基因Ⅲ型,与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的E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8.1%,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7.5%。本研究为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上海市蚊虫及蚊媒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初步探究宿主细胞脂肪酸合成酶(FASN)在日本脑炎病毒(JEV)感染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采用FASN的特异性酶活性抑制剂C75进行体外和体内试验,观察其对病毒感染力的影响。分别以不同浓度的C75(0、10、20μmol/L)作用细胞,通过噬斑试验检测病毒量,Western-blot检测E蛋白的表达量,Q-PCR检测病毒NS1mRNA的表达水平,激光共聚焦试验观察病毒蛋白与FASN的位置关系,体内抗病毒试验验证C75的抗病毒效果。结果显示,在体内、外试验中,C75抑制FASN酶活性后,JEV的感染量均下降;FASN与JEV的NS3、NS5蛋白以及病毒RNA均存在共定位现象。结果表明,FASN在JEV感染时起重要作用,且C75在体内外均具有抗JEV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亲环蛋白A(CyPA)对日本脑炎病毒(JEV)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构建了真核重组质粒pcDNA3.1-CyPA,并将其转染至BHK21细胞内,接种JEV后于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上清液,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各时间点的病毒含量,绘制体外增殖曲线;同时检测不同质量浓度的CyPA原核表达蛋白对JEV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入CyPA原核表达蛋白组的上清中病毒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CyPA可以促进JEV的体外复制,为进一步揭示CyPA在JEV感染和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及JEV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或疫苗的大量生产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自杀性DNA疫苗在乙型脑炎疫苗开发中的可能性,将乙型脑炎病毒(JEV)E基因片段插入到自杀性DNA疫苗载体pSCAl(pS)中,构建了表达E基因的自杀性DNA疫苗质粒pSE.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证实,该质粒转染BHK-21细胞后实现了E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将该疫苗和常规DNA疫苗(pCDE)分别免疫试验小鼠,进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检测.结果表明,在诱导体液免疫方面,pCDE要优于pSE,但pSE却可以诱导更强的细胞免疫反应,这为进一步评价该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地区某猪场采集了150份猪脑组织样品,利用RT-PCR方法进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NS1基因扩增,结果有32份组织样品扩增出了430 bp的特异性目的条带.用检测的阳性样品研磨液接种乳鼠进行JEV的分离,经3次乳鼠传代后获得了1株JEV,命名为XJ/08/01.在此基础上,设计引物从接毒乳鼠脑组织样品中扩增JEV的主要抗原基因PrM/E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与JEV疫苗株SA14-14-2的同源性为99.6%,根据基因分型法确定该分离株属于基因Ⅲ型JEV.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和验证作为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亚单位疫苗研制的主要候选抗原EDⅢ结构域的免疫原性及其所产生的抗体对病毒的抑制效果,本研究利用RT-PCR方法扩增基因Ⅰ型JEV GS株EDⅢ结构域基因,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载体p ET-30a-EDⅢ,转化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挑取阳性克隆进行诱导表达和纯化;将纯化的EDⅢ重组蛋白免疫家兔以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Western-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验证制备的家兔抗EDⅢ多克隆抗体与全病毒抗原的特异性反应,并通过噬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50)测定家兔抗EDⅢ多克隆抗体的中和抗体效价。结果表明,重组EDⅢ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并获得了较高纯度的EDⅢ重组蛋白,制备的家兔抗EDⅢ多克隆抗体与全病毒抗原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反应,中和抗体效价为133±46.2。以上结果表明,基因Ⅰ型JEV GS株EDⅢ结构域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动物所产生的抗体具有较高的中和抗体效价,EDⅢ结构域可作为JEV亚单位疫苗研制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日本脑炎病毒(JEV)引起的,以中枢神经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马属动物对本病很易感,青年马或进入疫区的新马多呈急性经过,死亡率比较高。一百多年来,国内外对乙脑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有力控制了本病的流行,积累了大量资料。本文着重对马乙脑在免疫问题的研究近况专述如下。 免疫预防研究 患者康复后能抵抗本病的感染,这种现象启迪了免疫预防的开展;1937年从病马分离到病原则为免疫  相似文献   

9.
口蹄疫(Footandmouthdisease,FMD)是偶蹄动物的烈性传染病,国际兽疫局(OIE)将其列为A类动物传染病之首。该病传播快,宿主范围广,发病率高,对猪、牛、羊等家畜养殖业危害极大,所以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对该病的预防和控制。除了一些发达国家以外,大多数亚洲、非洲、南美洲国家都通过注射疫苗的办法来控制该病的流行。由于缺少区分自然感染动物和注苗动物的有效方法,无法区分口蹄疫感染后康复动物(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带毒并使其他动物发病)和注苗动物,从而影响了各国之间活畜及畜产品的贸易,极大的…  相似文献   

10.
反转录病毒能感染多种动物,引起持久性终生感染,对人和动物危害较大。研究安全有效的疫苗对控制病毒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正从不同途径研制反转录病毒疫苗,并有部分疫苗已获得成功。(一)灭活疫苗 这类疫苗当前研究最多,有一些已获得初步成功。Marx等用福尔马林灭活猴反转录病毒-1(SRV-1),以苏氨酸-胞壁酰二肽(TMD)为佐剂免疫恒河猴,可诱导产生中等滴度的中和抗体,使其能防御同源病毒的攻击,表明这种灭活疫苗可用来预防同源反转录病毒引起的免疫抑制(猴艾滋病),由于该疫苗是第一个用于灵长类的反转录病毒疫苗,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1.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一种最具影响、最难控制的动物疫病之一,严重危害着偶蹄动物的健康。FMDV属于单股正链RNA病毒,由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组成。本文系统总结了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3A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有助于进一步研究FMDV的感染机制并为FMD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建立一种抗非洲猪瘟病毒(ASFV)药物高通量筛选(HTS)方法,采用ASFV感染细胞作为包被抗原,以p30单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通过优化抗体稀释度、孵育时间等试验条件,成功建立了Cell-ELISA方法,并使用该方法对Selleck天然产物库中的1 036个化合物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该Cell-ELISA法筛选得到5个具有抗ASFV活性的化合物;当5个化合物浓度为10μmol/L时,PAM细胞存活率均大于80%;进一步分析ASFV p72的转录和翻译水平,结果显示,ASFV在经化合物处理的PAM上被显著抑制,确保了Cell-ELISA筛选结果的准确性。上述结果表明,该Cell-ELISA法可作为一种HTS方法 ,用于筛选抗ASFV药物,并促进ASFV抗病毒药物的开发,对ASF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蜱及其传播的疾病是倍受全球医学界和兽医学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蜱的直接感染和其传播的疾病常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决多年来只依赖化学药物防治蜱及其传播的疾病所造成的抗药性及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许多科学家一直为蜱的免疫学防制孜孜以求。蜱的免疫学防制主要是开发抗蜱疫苗 ,而在疫苗开发的各个环节中 ,功能性抗原的选择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 抗蜱免疫的机理蜱 宿主 病原间存在着复杂的免疫反应。其一 ,蜱及其传播的病原体对宿主的免疫。蜱通常主要通过绕行、偏离或者抑制等手段来支配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统。由蜱传…  相似文献   

14.
应用RT-PCR方法扩增出猪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的NS1基因,通过SalⅠ EcoRⅠ双酶切后把该基因插入到经过同样双酶切的穿梭质粒pDC315中。重组穿梭载体经过双酶切和PCR鉴定后进行测序,序列测定正确。将获得的重组穿梭质粒与腺病毒骨架质粒共转染293细胞后获得重组腺病毒。PCR鉴定及间接ELISA检测的结果证明所构建的重组腺病毒成功地表达了JEV的NS1。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一种简单快捷的鉴别日本脑炎病毒(JEV)基因Ⅰ型与基因Ⅲ型的方法,根据基因Ⅰ型和基因Ⅲ型JEV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合成了针对基因Ⅰ型和Ⅲ型JEV的RT-PCR引物P1、P3和P2、P3,以JEV SA14-14-2和CZ1株的核酸提取液为模板,通过对反应体系及条件的优化,建立了一种可快速鉴别JEV基因Ⅰ型与Ⅲ型的复合RT-PCR方法,并用建立的方法对27份临床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以设计合成的引物进行复合RT-PCR扩增,得到与基因Ⅰ型JEV预期相符的381bp的特异性条带,得到与基因Ⅲ型JEV预期相符的550bp的特异性条带,而对猪瘟病毒、猪细小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及猪伪狂犬病病毒核酸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基因Ⅰ型和基因Ⅲ型JEV的最小检出量分别为1.0pg/μL和10pg/μL。利用建立的复合RT-PCR方法对27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5份为基因Ⅰ型,2份为Ⅲ型,与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一致。结果表明,建立的复合RT-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快速简便等特点,可用于检测及鉴别基因Ⅰ型与基因Ⅲ型JEV。  相似文献   

16.
感染IBDV雏鸡接种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后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叶得河李晓明(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兰州730070)谢怀海(兰州生物制品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发病率高、危害大,给养鸡业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7.
漫谈     
埃博拉病毒目前至少夺去1500人的生命面对这一致死率极高、尚无特效药物和疫苗的传染病,疫区之外的中国提高警惕,一方面完善相关防控措施.严防病毒进入国门:另一方面主动出击,为西非提供援助物资和医疗人员,帮助防止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18.
选择脑心肌炎病毒(EMCV)VP1基因,探讨了shRNA对EMCV复制的影响。设计合成4对编码siRNA的VP1基因的DNA序列,分别构建pcDNA6.2-GW/EmGFP-miR干扰载体X109-1、X109-2、X109-3和X109-4,脂质体介导转染至BHK21细胞,接种EMCV。病毒TCID50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4种重组EMCV VP1shRNA对EMCV的复制均有抑制作用,其中X109-2的抑制作用最显著。X109-2转染BHK21细胞后分别接种EMCV、口蹄疫病毒(FMDV)、乙型脑炎病毒(JEV),EMCV的lgTCID50为3.5,FMDV和JEV的lgTCID50均在7.0以上,说明重组shRNA质粒对EMCV复制的抑制具有明确的特异性和干扰的靶向性。X109-2和pEGFP-VP1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CHO-K1细胞后,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VP1shRNA可抑制pEGFP-VP1在细胞中的蛋白表达,进一步证明了干扰载体的靶向性。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EMCV的感染和复制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随着甘肃省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和畜禽及其产品的频繁流通 ,猪传染病越来越多 ,危害日趋严重 ,尤其是猪繁殖障碍病、猪呼吸系统疾病和腹泻病是目前制约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 ,已成为现阶段猪病防制的重中之重。因此 ,为了进一步查清猪繁殖障碍病和猪呼吸系统疾病的感染及免疫状况 ,为更加有效地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笔者在甘肃省某规模化养猪场采集猪血清 2 0 84份 ,对猪瘟 (CSF)、猪伪狂犬病 (PR)、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RRS)、猪细小病毒感染 (PPVI)、猪乙型脑炎(JE)、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APP)和猪霉形体病 (…  相似文献   

20.
以昆明系小白鼠为试验动物,观察了白细胞介素3(IL3) 对猪瘟病毒E2 囊膜糖蛋白( HCV E2) 基因疫苗免疫效果的增强作用。用DNA 重组技术将HCV E2 基因和小白鼠IL3 基因克隆到pIRES1neo 质粒,因在两者之间有脑心肌炎病毒(EMCV) 的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 片段,可得到HCV E2 基因和小白鼠IL3 基因双表达质粒pIRST IL3 ,用pIRSTIL3 免疫小白鼠后,经ELISA 法检测免疫小白鼠血清中抗HCV E2 抗体效价。结果显示,IL3 能显著提高HCV E2 基因疫苗的免疫效果,表明IL3 可作为HCV E2 基因疫苗的细胞因子佐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