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小平 《共产党人》2004,(10):37-38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贵重的“金子”比作人才,认为“金子总会发光”。如果以此来安慰、激励那些事业上受到挫折或失意者,这话许是有道理的。因为创新、创业道路上遭遇挫折的人更需要关心和激励。但如果用“金子总会发光”来掩饰人才队伍建设上的“不慌不忙”.或者以此作为拘泥于台阶、资历、求全责备,用种种“格”来压抑人才辈出。则对人才成长和事业发展都是极为有害的。  相似文献   

2.
沈小平 《实践》2004,(12):59-60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拿贵重的“金子“比作人才,认为“金子总会发光“.如果以此来安慰、激励那些事业上受到挫折或失意者,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在创新或创业道路上遭遇挫折的人更需要关心和激励.但如果用“金子总会发光“来掩饰人才队伍建设上的“不慌不忙“,或者以此作为拘泥于台阶、资历,求全责备,用种种“格“来压制人才辈出的搪塞之词,则对人才成长和事业发展都是极为有害的.……  相似文献   

3.
沈小平 《实践》2004,(11):59-60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拿贵重的“金子“比作人才,认为“金子总会发光“.如果以此来安慰、激励那些事业上受到挫折或失意者,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在创新或创业道路上遭遇挫折的人更需要关心和激励.但如果用“金子总会发光“来掩饰人才队伍建设上的“不慌不忙“,或者以此作为拘泥于台阶、资历,求全责备,用种种“格“来压制人才辈出的搪塞之词,则对人才成长和事业发展都是极为有害的.……  相似文献   

4.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拿贵重的“金子”比作人才,认为“金子总会发光”。如果以此来安慰、激励那些事业上受到挫折或失意者,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创新、创业道路上遭遇挫折的人更需要关心和激励。但如果用来掩饰人才队伍建设上的“不慌  相似文献   

5.
成长的天空     
我叫张开,是河南周口人,来北京17年了。刚来的时候我是个木材厂的小保安,现在是果品市场的副总经理。很多人都好奇:我怎么一步步从小保安干到副总经理的?有人说"是金子总会发光",而我要说——即便是金子,也需要有人帮你把上面的灰尘拂去,才能发出最亮的光。  相似文献   

6.
张方平 《党课》2008,(9):127-127
敢不敢用“有争议”的干部,会不会用“有争议”的干部,既体现着领导者的用人水平,也体现着政治风气的走向。因为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调整领导班子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对所涉及的干部的各种不同说法和反映。如果只要干部“有争议”,就简单认为该名干部不宜重用,就容易把一个人才埋没了,可能影响事业的推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治国之道,唯在用人”。任何决策目标的实现,一切方针政策的施行,都必须依靠人的活动。因此,如何识别和使用人才,历来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正如邓小平同志强调的那样:“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一、“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作为领导者,主要职责是什么?毛泽东曾将其精辟地概括为“出主意”和“用干部”。“出主意”就是对整个组织进行目标决策,而“用干部”则主要是将人才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做到知人善用,用其所长。那么,为什么“用干部”如此重要呢?邓小平则认为这主要在于“任何…  相似文献   

8.
政工工作是企业稳定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工人员不但要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水平,更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像金子一样发光的心。多年政工工作的“苦和乐”,深刻认识到政工工作是社会和谐安定的必不可少的基石,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正如金子不是黄土它总会发光一样,一种社会现象的发生尽管开始并不为人们所了解,所认识,但经过历史的沉淀,终究会显示其内在的本质和自身的价值。回顾山西革命历史,当年被贬称的“沁州路线”,其实是一种具有创造意义的“沁州精神”,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大力发扬。  相似文献   

10.
事业·感情·待遇“三个留人”,即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是中央对人才队伍建设要求的具体化,是从操作层面上对人才队伍建设实践经验的规律性总结,体现了我们党关心爱护人才的优良传统。事业留人。对于各类人才特别是优秀职业人才的跳槽来说,谋求个人事业发展是其最大的理由。在任何即定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下,事业始终是人才追求自我实现的一个价值平台,是留住人才最终的决定力量,因为人才最怕的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要留住人才,首先要打造一个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创新、有利于符合实际目标、有利于…  相似文献   

11.
我叫王国钢,家住长白县龙岗乡龙岗村。10年前的7月,我中考落榜了,没能实现跨出山区的理想,我一下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这时,我村的共产党员杨春光鼓励我说:“小王,别灰心。是金子在哪儿都能发光。”听了他的话,我振奋了起来。是啊,要相信自己是“金子”,在农村也照样能干出一番事业! 于是,我开始发展养猪。通过几年的探索,结合本地情况,我研究出了一套适合山区养猪的新方法──草地系养法,在有青草季节可节省70%的精饲料,减少了投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我将此方法写成文章,被刊发在《养猪》杂志上得以推广。 小有收…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人才理论 ,肯定了人才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提出了“关键在人”的科学论断 ,反复阐明事业的核心问题是人才 ,并指出 :“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 ,没有大批人才 ,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 ,“人才不断涌现 ,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他站在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 ,要求全党大胆解放思想 ,真正转变观念 ,切实解决好识人用人问题。1988年 ,他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进一步强调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 ,深刻地指出了科技人才的重要作…  相似文献   

13.
在农业生产的新高潮中,有的社队在虚心学习外地经验的同时,注意发现和积极培养本地区的样板,用它来推动工作,这是件很值得提倡的事情。实际上,在各个地方,都存在有先进的单位和先进的因素,都可以找得到能够当样板的单位或事例。在一个公社内部,总会有一个或几个大队各项工作比较先进;在一个生产大队中,又总会有一个或几个生产队较为拔尖。如果是就某一项工作或某一方面来讲,那么,在任何一个公社、大队或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不市私恩     
不市私恩,即不以出卖个人的“恩典”,来换取别人的谢意和好感。自古以来,“不市私恩”就被普遍认作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多少有识之士,都把“选贤荐能”作为报效国家的义务和责任,而决不从中谋取个人私利。近读宋史,有几段不市私恩的记述很有品味。“纯仁凡引荐人才,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意思是纯仁举荐的人才都是出于  相似文献   

15.
所谓“党管人才”,主要是指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重点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工作,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相似文献   

16.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有作为的领导者,为了其事业的创立和发展,都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得人才者昌,失人才者亡。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始终把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作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百年大计”。 毛泽东的人才思想同任何思想  相似文献   

17.
张波  丰先林 《当代贵州》2009,(19):48-49
一提到煤炭。很多人都喜欢用“黑色的金子”和“工为的粮食”来形容,足见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但是,对于哪里有煤炭,煤炭资源储量多少,煤炭质量怎样的问题,很多人却说不出一二三。  相似文献   

18.
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而不是人才工作的一切方面都由党委包揽。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要重点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工作,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第一,增强人才意识。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是文明演进的重要推动者。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作出“人力资本的收益高于物质资本”的重要判断后,人力资源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当今…  相似文献   

19.
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工作千头万绪,而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发现人才、引进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是重中之重。正如江泽民同志2000年6月中旬在宁夏、甘肃考察工作时所强调的:“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人才问题。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人才的巨大作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开创性事业,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任何一项开创性的事业,都必须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以致力于开创性事业的人才为核心,组织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才能成功。古人云:“政以得贤为本”、“为政之本在于任贤”,这些经…  相似文献   

20.
选才用人     
人才是创业之本。治国安邦,成就事业,都离不开人才。选才用人是全党的大事,是各级领导者的基本职责之一。邓小平同志说:“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一、人才的发现和识别历史的经验证明,发现、识别人才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及时发现、识别那些初露锋芒、创造潜力极大的人才就更困难。作为领导者,如果没有求贤若渴的精神和识才之慧眼,即使人才在你眼前,也会错过。三国时期魏国的思想家刘劭指出:“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尽有诸流,则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