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将民间信仰的功利性、心理补偿性、道德性与道德颠覆性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认为民间信仰具有"认识自己,整合社会","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繁荣社会主义农村传统文化"等作用;而新农村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和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要通过提高民众素质,政府积极引导和建设宣传阵地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民间信仰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信仰,实际上是一个在宗教学、民俗学、人类学等领域游动的概念.中国民间信仰是民族文化特别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信奉的忠孝节义、和睦助人、积德行善、善恶报应、安分守己、平安幸福的人文道德理念,不仅滋补和丰富了中华伦理文化的内涵,而且也为民间社会的整齐风俗、和谐生活与平民百姓的修身养性、安身立命提供了实践智慧和意义关怀.因此,加强民间信仰的管理,需要通过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语法转换,使其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资源,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相适应,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要的文化工程.  相似文献   

3.
论民间信仰影响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信仰作为当今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正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影响着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在民间信仰影响下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要加强信仰教育,繁荣校园文化,优化人文素质,引领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4.
闽台民间信仰异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信仰在闽台文化交流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多学科角度全面系统地探索闽台民间信仰的同异,从理论上指出其相同内涵及其差别原因,对于两岸民间信仰学术文化、旅游文化交往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福州市民间信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信仰 ,是人们精神的一种寄托 ,是广大群众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和反映。本文就福州市民间信仰的由来、现状及消极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提出我们要在尊重民间信仰的同时 ,对其进行引导教育应注重依法管理 ,发挥其“乐善好施 ,助人为本”的积极作用 ,消除负面影响 ,逐渐向“无害无益 ,无害有益”的方向转化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为安定稳定大局服务。  相似文献   

6.
信仰的构成包括信仰主体、信仰客体和信仰方式三大要素。从信仰构成的三要素解读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质、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并进一步坚定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包括共产党员和人民大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客体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和"三个自信",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断追求是我们确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也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的浪潮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中,中国文化主体性能够建构,迫切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及其价值内容作出全面的分析与扬弃。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道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出路就是把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落实到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层面,即把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价值信仰资源与建构公民社会之公民信仰相结合。信仰的指向是文化与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儒道互补而衍生出“天道”、“和谐自然”、“公正”三个概念,是儒道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这三个理念正是中国在21世纪构建公民社会中,培塑公民信仰所必须的元级理性信仰元素。  相似文献   

8.
刘学芝 《理论学刊》2012,(11):10-13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因其与中国的实际、时代相结合,还因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机交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具有契合之处,也正因如此,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推动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9.
古村落是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古村落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造成古村落生存困境的原因很多,如多方利益的博弈,使得古村落旅游开发与发展双赢成为悖论;传统的固态保护方式,忽视精神空间的修复,是对古村落民众主体的遗忘;现代化进程加快使古村落历史元素濒临消失。民间信仰具有记忆重塑功能,能够再现古村落的历史原貌,维系、固化古村落共同体的社会结构。民间信仰构成了古村落民众主体独特的精神空间,是古村落生命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应将民间信仰纳入古村落保护的视域。  相似文献   

10.
闽台民间信仰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改革开放以来,闽台民间信仰交流藉着两岸关系缓和的东风而不断深化发展,经历了交流初步恢复、双向交流开启、交流逐步拓展与交流全面深化四个阶段,在领域、形式、规模、内涵等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作为两岸交流中恢复最早、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领域之一,闽台民间信仰交流提升了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与祖国大陆的认同,增进了两岸同胞的亲情乡谊和民族感情;促进了两岸文化、经贸、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带动了福建地方经济的发展;突破了两岸交流与民间往来的禁区,促进了两岸政治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对两岸关系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道德信仰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它是一种高度自觉的精神状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能为破除封建迷信、宗法观念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民间信仰能对推进平民慈善事业和普及慈善理念起重要作用,信仰能促使疏漏的制度有效运作。民间信仰和慈善相关制度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两轮”,信仰会影响相关制度的正义性,相关制度也会影响平民信仰的形成与发展。要使我国慈善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应该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与民间信仰的关系;重视慈善相关制度安排与民间信仰的融合;现代慈善理念与民间信仰的整合。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主张。这一主张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高度概括,也为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提供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的人民主体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以及改革创新理念分别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民本思想、天下大同以及日新观念有着高度的内在契合性,这种契合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道路上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4.
民间信仰是东南亚华人社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马来西亚沙白华人民间信仰氛围浓郁,并与中国有着密切的渊源,其民间信仰或直接传自中国,或间接传自中国。沙白华人民间信仰能够落地生根与华人民间信仰特质和华人多方面的精神需求有很大关系,而沙白华人对民间信仰的深厚感情实质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整合存在两种模式:利益整合和价值整合。价值整合以民众的价值合意为基础,而价值合意的前提之一是民众拥有共同信仰。共同信仰能够促成价值合意,形成地方秩序。笔者根据浙江衢州周雄信仰的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资料,描述江南地区周雄信仰的历史流变,论证帝国时期的周雄信仰不仅促进了地方社会价值合意和秩序的生成,而且也从文化层面将地方社会整合到中央王权的秩序之中,这种文化建设的模式对当前的文化建设具有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婉玉 《世纪桥》2024,(4):33-35
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因与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理想、实践方式、群众观、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高度的契合而吸引了无数仁人志士和学者的关注,并为两者在中国大地实现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及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实现两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冯川 《唯实》2006,(9):98-101
传统上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被认为是截然冲突的.近年来出现了对经济学的非道德化的批判,但多着眼于道德伦理“应当“对经济行为产生制约或补充.对经济、道德行为的考察,应该将主客观统一起来,才能正确地分析其意义.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认为道德行为和经济行为都可以既是利己也是利他的.同时,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都同时具有“自律“和“他律“的特点,因此,两者在理论上和实现是可以妥协和统一的.  相似文献   

18.
冯川 《唯实》2006,(Z1)
传统上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被认为是截然冲突的。近年来出现了对经济学的非道德化的批判,但多着眼于道德伦理“应当”对经济行为产生制约或补充。对经济、道德行为的考察,应该将主客观统一起来,才能正确地分析其意义。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认为道德行为和经济行为都可以既是利己也是利他的。同时,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都同时具有“自律”和“他律”的特点,因此,两者在理论上和实现是可以妥协和统一的。  相似文献   

19.
冯川 《唯实》2006,(8):98-101
传统上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被认为是截然冲突的。近年来出现了对经济学的非道德化的批判,但多着眼于道德伦理“应当”对经济行为产生制约或补充。对经济、道德行为的考察,应该将主客观统一起来,才能正确地分析其意义。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认为道德行为和经济行为都可以既是利己也是利他的。同时,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都同时具有“自律”和“他律”的特点,因此,两者在理论上和实现是可以妥协和统一的。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而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切实加强领导与管理,才能保障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繁荣发展新农村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