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叶雷 《法人》2013,(11):95-95
美国著钇经济学家、“发展形式”理论创始人镭利斯·钱纳里,有一个著名论断是:在不具备普遍认为经济发展必要条件的情况下,找到关键性阻碍并改变它,就能加速发展。并且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奇迹”走的正是这条道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从农付扩展的改革。伟大经济学家马歇尔何一句名畜,“自然不会色跃”,经济奇迹背后的“中国模式”是否存在?独特在哪里?近年来,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诸因素中,关键性阻碍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叶雷 《法人》2014,(9):95-95
正《中国,特色》作者:(德)雷克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定价:36.00元中国特色,在中国已逐渐沦为政治大词,绝大多数中国成年人即使不会言传也可意会。但是,中国特色毕竟是相比于外国而言的,那么,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特色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相似文献   

3.
君帆 《法人》2013,(4):95
近两年,世界经济格局动荡,国内经济形势不明朗,再加上民生领域问题频出,让老百姓的危机意识空前强烈。各种媒体上针对房价、物价、投资等话题的讨论声更是尘嚣日上。在这种大背景下,《新京报》社携手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策划推出了一部经济管理类力作——《看不透的中国经济,我们怎么办?》。书中集结了中外四十五名顶尖经济学家、企业家包括国内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  相似文献   

4.
叶雷 《法人》2013,(10):95-95
《美国回来了:终结经济危机,开启全新纪元》作者:(美)马克·赞迪著邱娟译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定价:39.00元虽然美国副总统拜登2013年7月27日在新加坡演讲时公开宣称"美国回来了",但美国信用评级巨头穆迪公司调研部、穆迪分析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奥巴马政府顾问、美国众多经济复苏政策的参与人马克·赞迪所说的"美国回来了",却不是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附和,而是说美国已经从金融危机的泥潭中走出,实现经济强  相似文献   

5.
赵朝峰 《法人》2005,(2):124-125
从生活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不仅货币的变化需要经济学,经济的发展需要经济学,国家的建设需要经济学,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也离不开经济学,包括战争、爱情、婚姻、善与恶……  相似文献   

6.
张潇予 《法制与社会》2013,(22):164-165
金观涛先生的《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和《开放中的变迁》两本书运用"超稳定系统"假说,体现了一种系统演化论史观和大历史观,并且具有严密清楚的逻辑分析结构。前者是其对现代性此类宏大问题的解剖,展现出一种非凡的理论构建能力。后者用超稳定结构来诠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提出了超稳定结构在对外开放条件下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社会矛盾逐渐凸显,群众上访问题层出不穷,解决基层出现的矛盾纠纷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因此,充分吸收中国古代的民问调解经验,借鉴域外民间人士参与公共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采取政府指导的原则,成立民间组织——“和谐使者”协会,从而调动民间有识之士参与社会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陈媛 《法制与社会》2011,(25):207-209
本文将从邓正来教授所提出的批判与反思的问题出发,呈现并分析邓正来教授自问自答、自问自解以及自问自闷的画面,阐述知识生产所应该具有的批判性力量以及邓正来教授所诉求的主体间性、文化间性或文明间性是否能够超越主体的建构者与被建构者的同一性的担忧,并由此质疑这一知识生产能否走出"现代化范式"。  相似文献   

9.
李成军 《法人》2013,(1):94-94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承接了东南亚国家的加工制造能力,大量的美元因外汇盈余而输入中国,一举解决了困扰中国多年的流动性危机,庞大的制造业产能吸纳了美元的流动性,形成中国和美国经济之间的"恐怖平衡"。如今,这一"恐怖平衡"正因美国的过度投机、滥用自己的美元霸权而以次贷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形式最终被打破。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面临着再平衡的问题。与此同时,各个有影响力的地区联盟和国家为建立符合各自利益的新经济秩序展开了新一轮的博弈,其间必然伴随着利益、资本和原材料定价权等关键要素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叶雷 《法人》2014,(11):95-95
正2012年,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在全球也掀起了非常广泛的讨论热潮,曾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与广东省书记汪洋同时推荐。在新著《零边际成本社会》中,里夫金再次提出一个令世人震惊的预言:通过通讯、能源和运输三大互联网的融合,即在物联网技术革命的基础上,形成协同共享的新经济模式,不仅社会发展可趋于边际零成本,而且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在未来30至50年内将终结,我们将迈入一个超脱  相似文献   

11.
徐鹏 《新法规月刊》2014,(2):95-105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可诉性已经得到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在中国的法律体系框架下,由于宪法不可诉以及行政抽象行为不可诉,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在国内法院不能获得完全的司法救济。“大调解”将多种调解方式进行有效的整合,强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化解纠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司法机构在法律局限和资源不足方面的缺陷。将“大调解”适用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司法保障的过程中,法院应当确定优先履行核心义务,发挥灵活的能动司法作用,推动立法完善来增强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2.
在WTO多边贸易体制中 ,不歧视规则一般含义包括有最惠国和国民待遇两个方面 ,不论最惠国还是国民待遇 ,都属一种有约定才产生的或者说约定创设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中国入世议定书》的有关条款 ,不论从受惠对象上还是适用范围上 ,都突破了WTO原有的最惠国、国民待遇或不歧视的格局或内涵 ,取得了新的进展 ,但入世议定书新规定与原有规则亦有交叉与重叠。入世议定书对WTO不歧视规则的新发展 ,也充分体现了时代的必然性 ,除了有直接针对中国具体情况的用意之外 ,还有更为深刻的根源 :即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相似文献   

13.
王魁 《天津检察》2010,(4):72-74
一、地方性知识及其认识论原则解读——从雷格瑞事件说起 巴厘岛村民雷格瑞由于不满村议会未采取措施把他出走的妻子找回来.拒绝担任村议会轮值的义务。村议会根据自身信奉的规则,驱逐了雷格瑞。雷格瑞失去了房产,最后染上精神病,没人理睬,成为流浪汉。这是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克利福德.吉尔兹在《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以下简称为《地方性知识》)中所描述的经典的“雷格瑞事件”。  相似文献   

14.
当以“好讼”而闻名的西方人在法庭上唇枪舌剑时,我国公民仍习惯于向行政长官“讨个说法”。究其渊源,西方国家的争讼习惯形成于它们对司法的信任和对行政的不信任传统;而中国近现代史给予我们的启示却是,司法与行政的异化经常成为民众抱怨的内容,但即使在行政威信下滑的势态下,公民仍对行政寄予厚望。这固然不是理想公民的法律意识,但它至少让我们意识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