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清史稿》记,康熙非常注意奖掖扶植清官,他还大力宣传做清官的好处:“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为清官甚乐,不但一时百姓感仰,即离任之后,百姓追思,建祠尸祝,岂非盛事?盖百姓虽愚,而实难欺,官员是非贤不肖,人人有口,不能强之使加毁誉。尔等各宜自勉。”  相似文献   

2.
清官不贪财诗话美名传李瑞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贪官污吏,比比皆是,百姓在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下苦不堪言。然而在那样污浊的环境里,也出现过一些洁身自好,清廉自守,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官良吏。他们的言行,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并为后世广为传颂。北宋庐州(今合肥)...  相似文献   

3.
偶读《康熙大帝全传》,知康熙非常注意奖掖扶持清官。为了勉励地方官员中的廉吏,康熙大力宣传做清官的好处:“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为清官甚乐,不但一时百姓感仰,即离任之后,百姓追思,建祠尸祝,岂非盛事?从来百姓最愚而实难欺,官员是非贤不肖,人人有口,不能强之使加毁誉。尔等各宜自勉。”“为清官甚乐!”这是康熙一惯的看法。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中的主人公就是康熙发现并加以重用的廉吏。人活得快活才有意思。谈物质,也许贪优于廉;而论精神,则廉乐于贪。清廉人生,活出坦然。清廉者,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心里…  相似文献   

4.
水风 《廉政瞭望》2008,(4):19-19
老百姓真心实意的欢迎清官,那皇帝喜欢清官吗? 封建社会中,皇帝最怕的,就是百姓造反,江山不稳。而处在被压迫盘剥境地的民众,则盼望英雄出世,拯救他们于水火。而能担当此任的,一是劫富济贫的侠士,以梁山好汉为代表;另一个就是清正廉洁的清官,以包拯、海瑞为代表,他们都成为平民百姓梦寐以求的执法乌托邦和救命稻草。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0,(13):124-125
中国古代官员离任,可谓五花八门,什么情况都有。清官、好官离任令百姓恋恋不舍,恨不能长期留住——人虽走,却留下了好名声;贪官、坏官离任则令百姓欢呼雀跃,  相似文献   

6.
李晓 《廉政瞭望》2012,(22):67-67
头顶乌纱,责任千钧,莫轻德行。看古往今来,众望廉政。为官之德,廉洁为上。秉公用权,造福百姓,青史流芳万古名。五千年,数华夏清官,普天仰尊。  相似文献   

7.
清水,无色无味,透明见底,清澈纯净。正是因此,古往今来,百姓常以“清水”褒奖“清官”。史载:昔日海瑞为淳安县令时,廉明清正。在他离任之际,百姓手捧一碗碗“清水”,出郭相送,依依惜别。1944年9月11日,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在河南八里庄战斗中不幸英勇献身。次年2月5日,在他的灵柩安葬于半城镇(今属江苏泗洪县)那天,当地群众家家都在门前的供桌上摆放一碗“清水”,以怀念这位“清官”清廉如水的一生。  相似文献   

8.
石文 《党课》2014,(15):82-82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缺少好官、清官、廉官。他们心系百姓疾苦,为百姓排忧解难,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们恪守自己的官箴、官德,勤政、廉政,称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相似文献   

9.
椿桦 《廉政瞭望》2010,(7):68-68
因为没把群众发短信反映问题当回事儿,江苏睢宁县7名官员丢了“乌纱”。据报道,当地百姓拍手称快,网民们纷纷以“清官”来表达对县委书记王天琦的赞赏。  相似文献   

10.
陈鲁民 《学习月刊》2013,(19):17-17
明嘉靖四年,徐九思任江苏句容知县。任职期间.他在县衙前竖立一座石碑.碑上是刻的他画的一棵大白菜,两侧题写了一幅楹联:“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味。”他在句容九年,为官清廉,自奉节俭,办事公正.不徇私情,深受百姓爱戴.徐九思逝世后.句容百姓为了怀念这位清官.捐资在茅山建造了一座“遗爱祠”.予以供奉。  相似文献   

11.
“官清民自安”,这句话说出了多少年来善良百姓的愿望。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贪官污史比比皆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百姓们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榨苦不堪言。然而,在封建社会里,也出现过洁身自重,清廉自守,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官良吏。他们的言行,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五位清官:"一钱太守,二不尚书,三汤巡抚,四知先生,五代清郎。"这五人,在各自的年代都深受百姓爱戴,你可知他们是哪五位清官?"一钱太守"指的便是后汉刘宠。此人乃是宗室之后,汉明帝刘庄的玄孙。刘宠担任会稽太守之时,勤于  相似文献   

13.
“官清民自安”,这句话道出了善良百姓的良好愿望。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贪官污吏比比皆是。然而,却也不乏洁身自重、清廉自守、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官吏。他们的言行成为后世的楷模,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公元764年,杜甫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府中当幕僚。有人  相似文献   

14.
“三汤道台”——清代著名清官汤斌,为官多年,崇尚简约,两袖清风,他在担任陕西潼关道台期间。廉洁自律,居家简朴,一日三餐不离清水豆腐汤,加之他为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于是有了汤斌“为政清白像豆腐汤,生活简朴像黄连汤,于世道人心则像人参汤”的说法,“三汤道台”的雅号就此广为流传。当地几位秀才还专门写了一副对联:“两袖清风,百姓爱怜当局者;一身正气,三汤可配后来人。”  相似文献   

15.
读了陈四益先生的《说戏两题》(《前线》2000年第4期)受到启发,也有些不同看法,特提出来商榷。除四益在文中说,包公等清官纯粹是幻想出来的艺术形象,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清官戏等文艺作品就成了“瞒和骗”的产物了。此说把清官戏和清官形象一棍子打死,似有不妥之处。需要从历史上作详细分析。我以为,首先不能否定清官的存在,因为这是历史事实。包公、海瑞等都是历史人物,无法否定。鲁迅在谈到‘冲国的脊梁”时,也肯定过那些“为民请命”的人物,当然也包括清官。这些清官虽然都是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但却同时也是为…  相似文献   

16.
《党员干部之友》2013,(3):44-45
①羊续,泰山平阳(今山东泰安)人,东汉时著名清官,有“悬鱼太守”之称。出任南阳太守时,他布衣简从,只带一名书童,坐牛车赴任。 ②每到一地,羊续必邀当地百姓促膝谈心,聊家常话。就这样,他还未到衙门,就把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官吏们的政绩情况模得清清楚楚。  相似文献   

17.
朱总理在和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有一段应邀评价自己的话,大意是:等我做了一任总理下来,全国人民能说我是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更慷慨一些,说朱镕基还是办了点实事,我就更谢天谢地了。 做清官,办实事,对各级领导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只是个起码的要求,不贪、不懒不就行了么?其实不然。要想真正成为老百姓口碑上的清官,真正办了老百姓希望的实事,并不容易。 比方说这清官。老百姓从来都是喜欢的。但当前的官场上到底是清官多,还是不太清的官多呢?应该是清官多吧。不过连颇获老百姓好评的朱镕基同…  相似文献   

18.
包公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形象,是老百姓眼里的青天大老爷。被人称赞为“爱民如子”。其实不啻包公,封建时代的当权者似乎都被视为父母爹娘。地方官也被称为“父母官”,连起义领袖也被誉为“爹娘”,如有一首歌颂太平天国起义领袖——忠王李秀成的歌谣唱到:“罗藤爬在高墙上,农民要靠李忠王。地主老爷吓破胆.百姓找到亲爹娘。”  相似文献   

19.
唐黎标 《实践》2005,(4):48
时下,百姓最痛恨的是腐败,最关注的是廉政。为官清廉已成为百姓眼中衡量干部好坏的尺子。据传,浙江绍兴县钱清镇是因历史上的清官刘宠而得名的。刘宠,东汉时做过会稽郡守,清正廉洁,勤政爱民,令行禁止,郡中大治。后来,他奉命赴京任职。临行那天,天刚拂晓,刘宠就带着家人上路了。当地的一些老人早就等在路  相似文献   

20.
翻翻二十四史,人们就会明白,有名有姓并且货真价实的清官,不过几十位。明末清初优秀的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所著《夜航船》卷七“清廉类”中,扳着指头数了很久,也不过找出40位清官。物以稀为贵,况人乎!这些清官的相关事迹,大部分都很感人。如北齐彭城王高攸自沧州召还,老百姓纷纷拿着食物欢送他,说:“您在沧州,只饮这里的水,从未尝过百姓的饭菜,今天我们谨献上粗茶淡饭。”高攸很感动,但也仅吃一口,不愿占百姓的便宜。又如隋朝赵轨在齐州做官,后入京,父老送别,说:“公清如水,请饮一杯水,以代替我们献钱。”赵轨愉快地一饮而尽。上世纪8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