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与"龙"形神俱备,历久弥新。文章从"中华龙"的起源,哲学阐释、文化体现、精神支撑、与时俱进等方面,论述"中华龙"文化与大和谐的关系,并阐明其对新文明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悲剧历来被视为艺术的高级形式甚至是顶峰形态,古希腊悲剧艺术也因其完美性和典范性而成为一个重大的美学课题.《俄狄浦斯王》被称作"十全十美的悲剧",古往今来皆是人们争相模仿的审美对象.该剧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悲剧的本质及彰显本质的相应形态,其本质主要体现为美的客观性、美的社会性和美的形象性,其形态具体呈现为人与自然之融合的自然美、人与生活之和谐的社会美及人性和艺术之统一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3.
从moon—shaped初探“月亮”的中西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不同,理解时难免存在歧义。中国文化中形容人的眼睛常用明眸似月。英文用moon-shaped描述眼睛,其涵义应是闪亮的大眼睛,不是弯月形的眼睛。中西文化中月亮的含义不尽相同。中国文化中月亮有一种阴柔凄清之美,而西方文化中月亮则有一种刚性之美,这实际上代表了各自民族的性格特征,或者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因此,在平等的基础上东西文化相互学习,应该是中西乃至各个民族文化融合的理想。没有对双方文化的深刻理解,人类很难彼此欣赏各自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4.
孟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孔子关于"美"的学说也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其人格美思想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以"充实之美"为内在要求,以"阳刚之美"为核心内容,在战国诸子思想中独树一帜,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文化丰碑和精神典范,对塑造个人崇高的文化心灵和阳刚型的"大丈夫人格"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刑法之美是指刑法的外在呈现与内在蕴含所给予人们的一种感受。除了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区分,刑法之美还有优美与崇高美的区分。刑法的优美指向的是刑法的外在与形式,而刑法的崇高美则是刑法内在美的最高表达。刑法之美不仅有着使人们知法、爱法、尚法的法治意义和"丰满人格"的主体意义,而且有着对刑法本身形象的正面直接的塑造作用。刑法之美是一种制度之美,构成了刑法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哲学、审美、伦理等不同的维度都体现出鲜明的美学特征,亦即:思辨之美;融通之美;伦常之美。思辨方明理,融通为至道,伦常乃大德。解读“和合”文化的审美质素,与时俱进地认识和接受“和合”文化,于当代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必定有着借鉴与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理想主义、道德主义、民本主义是其主要内容。传统爱国主义于毛泽东哲学,体现在为求民族独立解放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的价值指向,从认识论、方法论层面,是对传统哲学经世致用"求实之学"的新解,对传统伦理化认识论"知行之辩"的改造。传统理想主义于毛泽东哲学,表现为将共产主义理想与传统文化"大同社会"理想相联系,从价值哲学层面,表达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憧憬和豪情。传统道德主义于毛泽东哲学,体现为将马克思主义道德标准与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理论相融合,从道德哲学层面,对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原则、规范、教育、修养、实践等理论的系统阐释。传统民本主义于毛泽东哲学,体现为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人民主权思想、人道主义精神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相结合,从政治哲学层面,对共产党的理论宗旨、路线策略、执政理念、主体动力、群众路线等理论的全面论述。这种传统虽然存在缺憾,但创造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遇相融体现了文化的极大包容性,二者在哲学思维、社会理想和理论气质上高度契合,又体现了文化的世界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为思想建党提供了双重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老祖宗",是思想建党的核心和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魂",是思想建党的重要根基。思想建党应积极在二者的融合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9.
国内对于国际移民社会融合理论的认知存在偏误,狭隘地将曾经的对外殖民之洲——欧洲视为国际移民融合理论的发祥地。但实际上,美国作为移民之国,形成了以欧裔白人为中心的主流社会,并较早地衍生出移民融合理论。欧美社会融合理论分异明显:欧洲由公共政策推动,倡导"各美其美"的价值理念,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实践性融合模式;美国则源于学术力量,以非欧裔移民为对象,推崇文化交融,催生"自下而上"的理论驱动性融合模式。欧美融合理论在内涵、过程、路径和影响因素方面有融通之处,二者均涵盖经济—社会—文化—心理融合内涵,强调包容性发展。欧美移民融合理论对中国多群体、多元化、多层次的本土化理论框架建设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龙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所演变成的龙文化和对龙的意识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和精神内核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悠久进程,成为深深印烙在每个炎黄子孙心灵上的一种丰厚的民族文化。龙文化的精神内涵正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而不断推陈出新。在我们肩负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当下,更应该发扬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的龙马精神,充分挖掘中华龙文化的宝贵资源,使传统的龙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真正走进中国老百姓的精神家园,成为与时俱进的时尚文化、华夏儿女心心相系的精神纽带、神州大地厚重的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11.
"美美与共"说是费孝通先生晚年对自己文化哲学思想的总结。这一观念建立在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以及"文化自觉"的思想基础上,其内在逻辑是"各美其美",进而"美人之美",最终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元文化和谐一体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经营实践中所凝聚、积淀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精神力量、经营境界和企业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文化与经济的结合。纵观世界成功的企业,其企业文化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体现了经营性、管理性、体制性三种企业文化的融合和有机统一;二是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建设特色鲜明的银行企业文化活动中,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抓住对文化理念体系精髓的理解,抓住特色鲜明的营销文化、品牌文化、人才文化执行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让优秀的新型银行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命之源和无穷动力。  相似文献   

13.
借鉴生态学知识与原理来重新解释审美活动及其一系列关键词是生态美学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生态危机这个时代语境来重释"美"的要点则是解释它与"生态健康"的内在关联,其理论难点是将认识性的、不可感知的"生态健康"内容有机地融合到审美体验之中,从而建构出有别于传统之"美"的"生态健康之美",进而将传统的审美体验转化为生态审美...  相似文献   

14.
文中对体育舞蹈的文化性与审美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体育舞蹈具有以下文化与美学特征:一是体育舞蹈的艺术性。应以音心相映、身心合一为评判标准,追求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艺术之美。二是体育舞蹈的竞技性。体育舞蹈应以真和健康为评判标准,追求身体审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展示其竞技之美。三是体育舞蹈的社交性。应以善和道德为评判标准,直面鲜活的人生,体现生活之美。  相似文献   

15.
地处西南边陲小凉山麓的马边彝族自治县,有17万彝汉苗族,遍布在230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里。长期以来彝汉杂居,以古老凉山为大背景的彝族传统文化与中原为依托的汉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使马边地方文化发展,既具凉山彝族文化的传统特色,又具有中原文化的先导性,正是这两种文化的长期融合,马边这块贫瘠的山峦里,诞生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文学、音乐、美术的发展犹如不竭之  相似文献   

16.
白先勇自登上文坛至今,其作品取得了极其宏大的传播效应。究其成因,可以发现白先勇作品中饱含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美、历史沧桑的悲剧之美以及人道主义关怀的悲悯之美。  相似文献   

17.
韩国民族文化特性与韩国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国的民族文化特性主要体现四个在方面:异质性儒家文化、多元文化的融合与改造、"自励"与"排它"下的忧患与团结、尊师重教下的民族竞争力。正是这种民族文化指引指引着韩国的现代化进程,使韩国经济迅速跃居"亚洲四小龙"的地位。因此理解和把握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互动,有助于我们重塑中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研究韩国现代化中的民族文化特性,将对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客家围龙屋物质生态层级理念体现在建筑选址、屋身结构设计、建筑时间安排等方面,形成了客家永恒的物质文化结构。客家围龙屋精神生态层级安排体现在以祖先崇拜为核心、辈份高低及尊卑、神圣空间安排、乡规民约、信仰仪式等方面,形成了客家永恒的精神文化结构。客家传统独到的物质、精神生态层级管理理念如何为社会管理创新服务?应突出“宜居”特色,与自然的选址形成一定层级性;突出“绿色”品牌,与结构安排上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层级效应。应树立正确的敬畏观;建立不同层级之经济、幸福、诚信、精神文明“契约”,服务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其博大精深的包容性与生命力、凝聚力书写在历史文化长河中。自血雨腥风的近代史延伸中战争造成的深度社会结构破坏、割地赔款的被迫"不平等历史地位"的真切感受促发西学东渐成为中国文化选择与现代化结合、奋发有为的历史渠道。道器、体用之争中,经过了"器物——制度——精神"的三段式历史运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是其成为实践哲学的现实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经世致用、融合一统的"龙文化"特质提供了"文化嫁接"的丰厚土壤,文明交流的氛围,加速了文明历史前进步伐。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会通结合是最好的价值选择,中国共产党既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正统继承者,"以儒援马,以马助儒"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20.
"见之行事"、"互见"、"对照"诸方法是《史记》传记文学创作呈现隐约之美的主要形式因素。这些方法的运用,不是作者孤立的主观意图的体现,而是"抒愤"的内容与史书的体裁的要求,是由内容与体裁所决定又被司马迁恰到好处地驾驭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