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王建柱 《党课》2011,(13):119-119
祖籍山东牟平,祖上‘闯关东’,父辈起就生长于东北,说话一口东北腔。”这是传记文学作家对孙家栋的描述。“东方红一号”升空以后,孙家栋的名字就常常和我国卫星事业的首次连在一起。1967年,孙家栋被钱学森点将,调任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设计师。1975年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1984年第一颗同步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孙家栋都是总设计师。1986年44,他还担任我国第二代卫星“东方红三号”“风云二号”、中巴合作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的总设计师。  相似文献   

2.
1月17日0时1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三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中国朝着打造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二代”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据悉,  相似文献   

3.
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展出的遗物中,有两盘特殊的录音胶带。那是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后,毛泽东收到的卫星发出的一盘《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一盘卫星飞经首都北京上空时直接收录未加剪接的录音胶带。在纪念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上天50周年日子里,梳理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回顾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我们分明感到:毛泽东的这份珍藏,是对东方红卫星的情感寄托,更是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有力物证。正是毛泽东的直接决策和领导,才有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并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日后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图说天下     
我国"一箭双星"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卫星2月12日13时0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八、二十九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工程第五、六颗组网卫星。本次发射是北斗三号工程第三次全球组网卫星发射,也是农历鸡年中国航天的"收官之战"。  相似文献   

5.
焦点     
成功发射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北京时间6月2日晚23时5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6.
翻开他的履历,一颗颗璀璨的中国"星"熠熠发光——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他是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 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他担任工程总师; 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他再次挑起工程总设计师重任……由此,他被人们誉为造"星"大师。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孙家栋。  相似文献   

7.
居一杰 《湘潮》2014,(1):38-41
2003年6月至2007年10月,我受命担任中国驻委内瑞拉大使。期间,中国和委内瑞拉的能源合作,始终是两国经贸关系中的重点领域,因而受到两国领导入和两国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
今年5月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将中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成功送入太空?这是一次特殊的卫星发射,因为时值中国举国抗震救灾的非常时期;但这叉是一次极其重要的航天发射,中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从这里升空,它将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更加准确的天气预报服务,还要为中国今后抗灾救灾、防灾减灾提供更强的综合对地观测能力。  相似文献   

9.
刘宗毓 《湘潮》2023,(7):33-34
<正>文物源起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内珍藏着两盘特殊的磁带,均是老式圆盘形磁带。一盘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播出的《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录音胶带,另一盘是卫星飞经首都北京和海南岛上空时直接收录、未加剪接的录音胶带,它们共同见证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也见证了中国航天强国梦的正式启航。199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将包含这两盘磁带在内的6000余件毛主席遗物,一并移交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永久珍藏。  相似文献   

10.
钱江 《湘潮》2012,(1):37-40
“放卫星”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个特有名词,指的是在1958年6月初至1958年年底的“大跃进”中,媒体刊登(播放)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小麦、水稻和大炼钢铁等高产新闻。由于之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了与之对应,中国媒体将国内难以置信的工农业“高产”也称为“卫星”。  相似文献   

11.
1958年7月15日.福建省闽侯县城门乡连坂农业社射出了一颗空前巨大的早稻“卫星”,该社一块面积为二亩零六厘的试验田,共收于谷11961斤7两2钱,亩产于谷5806斤8两5钱。这一产量,夺得了当时全国早稻高额丰产的冠军。早稻“卫星”发射后,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连篇累牍地报道了有关“卫星”产生的过程和经验,省、巾、县、乡各级党政负责人纷纷亲临现场,进行验收、过秤、庆贺。这颗早稻“大卫星”,“精确”到有斤、有两、有钱,究竟是怎么“发射成功”的呢?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1,(16):21-21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拉达克里希南表示,该组织下属的安得利公司已与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签署协议,将在未来两年内帮助上述国家向太阳同步轨道发射12颗卫星。据安得利公司方面介绍,这些卫星中有四颗来自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和德国各两颗,  相似文献   

13.
尹怀勤 《党课》2011,(15):92-94
今年6月9日,我国第二颗探月卫星“嫦娥二号”成功飞离月球,奔向距离地球150万公里的深空,开始执行其肩负的第三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拓展性试验任务。  相似文献   

14.
王婧 《党建文汇》2007,(11):7-8
举世瞩目的中国绕月探测工程(也称“嫦娥工程”)已经启动,一颗属于中国自己的卫星“嫦娥一号”将绕月飞行;2010年,中国的月球车将在月球上实施软着陆;2020年之前,中国研制的机器人将把月球土壤样品采回地球……随着“嫦娥工程”的顺利展开,“嫦娥一号”幕后的科学家们也开始被人们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2月1日15时29分,我国成功发射第21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也是第5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北斗导航卫星向着全球组网的目标再次迈出坚实一步。仰望苍穹,一位老者思绪万千。他已牵手中国的北斗事业走过了22载,功勋卓著。他,就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开拓者和建设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某卫星导航定位总站高级工程师谭述森。大智报国魂驻北斗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中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月24日,温家宝总理亲自批准了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项目的立项。随后,国防科工委对外宣布正式启动“嫦娥工程”。2007年,一颗属于中国自己的卫星“嫦娥一号”探测器将开始绕月飞行;6年内,中国的月球车将在月球上实施软着陆;在2020年之前,中国研制的机器人将把月壤样品采回地球。  相似文献   

17.
图说天下     
我国成功发射第五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3月9日19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四颗导航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变轨、在轨测试、试验评估,适时入网提供服务。北斗系统建设先后经历了北斗一号系统、北斗二号系统、北斗三号系统三个阶段,目前北斗一号4颗试验卫星已全部退役,从北斗二号首颗星起算,我国已发射54颗北斗导航卫星,距离北斗三号系统建成,仅一步之遥。  相似文献   

18.
王建柱 《求贤》2008,(12):27-29
2004年1月24日,温家宝总理批准了中国绕月探测工程(也称“嫦娥工程”)项目的立项。随后,国防科工委对外宣布正式启动绕月探测工程——3年内,一颗属于中国自己的卫星“嫦娥一号”将开始绕月飞行:6年内,中国的月球车将在月球上实施软着陆:2020年之前,中国研制的机器人将把月壤样品采回地球。  相似文献   

19.
亚文 《奋斗》2014,(12):59-60
2013年9月25日12时37分。惊天动地的轰鸣声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响起。"快舟"小型运载火箭成功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第三颗小卫星"快舟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在浩瀚的苍穹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后,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从2004年的"试验一号"卫星到2008年的"试验三号"卫星,再到2013年的"快舟一号"卫星,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的研制人员,凭借无以伦比的向心力协作攻关、开拓创新,一次又一次地筑就着"哈工大人的航天梦",一次又一次地放飞着"中国人的航天梦"。  相似文献   

20.
李鸣生 《实践》2014,(2):29-29
1974年5月19日,周恩来写完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批示。这就是著名的“5·19”批示。 尼克松的“黑匣子”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几天,美国的一架运输机提前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运输机刚停稳,一个集装箱便从飞机上卸了下来。这个集装箱被迅速打开后,露出的是一个中国人从未见过的活动型的卫星地面站。在中方有关人员的协助下,美国的这个卫星地面站便安放在首都机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