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ONPRESERVINGSUSPICIONANDNON—PROSECUTION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第14O条第4款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这是《刑事诉讼法》新增加的不起诉形式之一。对于这种不起诉;有的学者称之为‘对阿4不起诉”;有的称之为“证据不足不起诉”;有的称之为“不便于追究不起诉”;还有的称之为“存疑不起诉”。笔者同意将这种不起诉概括为“存疑不起诉”。理由是:《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规定的不起诉适用…  相似文献   

2.
存疑不起诉初探卢纯根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不起诉分为三种形式,即符合法定条件时应当作出的绝对不起诉与根据犯罪嫌疑人和案件具体情况进行裁量,认为没有追诉必要,可以作出的相对不起诉以及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存疑不起诉。本文拟对存疑不起诉作一探讨。一、存...  相似文献   

3.
李烨 《法制与社会》2013,(19):106-107,115
存疑不起诉制度是中国不起诉制度的一种,其与法定不起诉、相对不起诉一起构成了我国的刑事不起诉制度。本文共4章:第一章概述了我国的存疑不起诉制度。第二章则介绍了存疑不起诉制度产生的法理基础。第三章是详细阐述了存疑不起诉的程序要件和实体要件。第四章则是本文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提出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4.
经常回忆起自己到公诉部门承办的第一起刑事案件。2000年2月,院里搞机构改革,我从法纪科调整到起诉科工作。经过一个月的熟悉情况之后,科长分给我一起盗窃案。案情很简单:1999年11月24日凌晨,我市市委办公室被盗,被盗物品有手机等,共计价值5000余元。犯罪嫌疑人时勇,安徽省巢湖市人;王志防,安徽省定远县人。按照办案程序,我们提讯了时勇、王志防。我们发现王志防有非常严重的口吃毛病,他称当时正在浙江义乌某服装厂打工,从未到过巢湖,更未参与盗窃。时勇则承认他与王志防共同盗窃。我仔细阅卷,发现王志防在侦查阶段时供时翻,认定王志防参与…  相似文献   

5.
杨红宇 《中国检察官》2002,(5):29-29,31
存疑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于经过补充侦查的案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决定不将犯罪嫌疑人诉交人民法院审判的一种处理决定。 由于国家赔偿法是依据修改前的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赔偿加以规定的,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对证据不足的存疑不起诉案件,被不起诉人是否有权请求赔偿的问题,目前存在着以下分歧意见:一律不赔;一律都赔;视情况决定赔与不赔。  相似文献   

6.
去年元月至七月,我市两级检察院共计受理审查起诉案件656件940人,经审查决定提起公诉464件652人,不起诉17件五人。其中,相对不起诉25人,存疑不起诉2人,绝对不起诉4人。相对不起诉和存疑不起诉人数占审查起诉人数的3.95%,比1996年同期免诉率降低3.85%。决定不起诉的案件没有一件提请复议、复核,没有一人提出申诉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不仅严格控制了不诉率,而且切实保证了不诉质量。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强化业务指导,牢固树立把关意识刑诉法修改后取消了免予起诉,扩大了不起诉范围,规定了相对不起诉和存疑不起诉。这是…  相似文献   

7.
案件经过补充侦查是存疑不起诉的程序条件,而且也是前提条件。这里的补充侦查既包括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也包括退回检察机关自侦部门补充侦查,还包括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后又撤回起诉所进行的补充侦查。补充侦查是否必须以两次为限?有的认为,退回补充侦查必须以两次为限;有的认为,退回补充侦查不以两次为限。笔者认为,后一种观点更为可  相似文献   

8.
郑新骏 《法制与社会》2011,(21):134-135
提要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确立了“存疑不起诉”制度,体现了立法者在解决存疑案件时的考量。但是,该条规定文字表述简单且存有争议,以至于实践中的做法不一,背离了“存疑不起诉”的初衷。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该法条及相关的司法解释进行梳理,从法律规定的条件、效力等方面重新审视我国的“存疑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9.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四款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这种类型的不起诉,是有关事实一时难以查清,犯罪嫌疑人到底是否构成犯罪在证据方面尚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如果起诉到人民法院,不仅对犯罪  相似文献   

10.
存疑不起诉刑事案件与国家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的宪法修正案写入人权概念,标志着我国步入注重人权保护的法治新时期。我国《国家赔偿法》颁布实施10年来,在制约公权力依法行使、对受公权力侵害的公民合法权益予以救济、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缺陷,难以适应我国法治建设快速发展的形势和人权保护制度建设的需要。本文仅就存疑不起诉刑事案件的国家赔偿问题作一简要剖析,昭示国家赔偿法的修改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这一条文确立了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存疑不起诉"制度.近年来,随着存疑不起诉适用的逐渐增多,[1]该制度本身的一些不完善之处,以及对该制度的模糊认识日益暴露出来,小则影响了对具体案件的判断,大则影响了对这项制度的把握,进而导致在法律适用上的不规范和混乱.  相似文献   

12.
正一、基本案情犯罪嫌疑人赵某系刘某之表哥,被害人马某系刘某之友。1993年冬,刘某因其妻与马某发生不正当关系而与马某产生矛盾。犯罪嫌疑人赵某得知此事后曾向刘某表示要替刘某出气杀害马某。1994年12月6日22时许,被害人马某在其家中被人持枪枪击项部,并被人用单刃刺器刺伤左眼睑处  相似文献   

13.
齐星 《中国检察官》2007,(12):40-41
存疑不起诉案件是否予以国家赔偿出现分歧的原因是对《国家赔偿法》归类原则的不同理解和该法规定的滞后,应当以在对嫌疑人逮捕时是否具有违法侵犯人权的行为为前提,区分不同情况,然后确定是否赔偿。  相似文献   

14.
存疑不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不起诉类型之一,体现了该法所确立的"无罪推定"原则.虽然存疑无罪对犯罪嫌疑人来说相对公正,但对查明案件真相而言,法律上则缺乏一种刚性规定,致使受害方权利的保护,国家和集体利益的维护处于一种相对尴尬的境地,导致侦查机关对进一步查清案情缺乏主动性,这显然不符合法律公平正义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存疑不起诉案件是指检察机关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而作出的不起诉案件。对于因存疑而终结刑事诉讼的案件,被不起诉人之前曾经被羁押,释放后提出刑事赔偿申请的,是否应当给予赔偿成为理论界、实务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取消了免予起诉制度,排除了人民检察院的定罪权,同时扩大了不起诉的适用范围,按照国际刑事诉讼发展的潮流,吸收了“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的精神,设立了“存疑不起诉”制度。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  相似文献   

17.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在刑事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司法机关对于证据不足的案件,可分别作撤案、不起诉和判决无罪的处理。司法实践中,因证据不足撤案、不起诉或判无罪而引起的刑事赔偿案件不少。然而,在《国家赔偿法》中,对这类案件的刑事赔偿则没有明文规定,致使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处理存疑不起诉案件的刑事赔偿中,认识上产生严重分歧,工作中矛盾突出。人民法院认为应予以赔偿,直接根据是最高人民法院 (1998)培他字第 10号复函文件第三条的规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或撤销案件,不能认定犯罪…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 和自己侦查终结案件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二是作出不起诉决定。不起诉决定可分为存疑不起诉、绝对不起诉、相对不起诉。本文就存疑不起诉谈谈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9.
现行刑事诉讼法设置的存疑不起诉制度.随着司法实践的发展.制度本身的一些不完善之处.以及对检制度认识上的模糊性日益暴露出来。通过分析存疑不起诉的制度价值和实践作用.从而提出完善我国存疑不起诉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证据问题是诈骗案件存疑不起诉的核心原因,该类案件办理过程存在五个方面的证据问题,分别是取证不及时、取证程序不合法、非法占有目的方面证据不足、与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不明确、忽视对外围证据的调取,针对以上五方面原因,可以从取证工作的时效性、合法性、全面性、以及注重审查犯罪主观方面、审查刑事违法性,厘清刑民交织界限等方面入手解决此类案件的证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