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蒙元皇后对政治影响的时间之长,干政的人数之多、形式之复杂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是仅见的。蒙元皇后对政治的影响贯穿整个元朝的历史;蒙元称帝的皇帝共有13人,而严重干政的皇后多达11人。其中,摄国称制者有之、垂帘听政者有之,甚至有支使皇帝、威震数朝者;并且皇后对朝政的影响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到顺帝完者忽都皇后发兵东攻高丽,扰乱朝政,搞得全国上下不得安宁;同时皇后与皇帝之间展开了了一系列的夺权斗争,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对于元代这一重要问题,以前鲜有文章提及,有鉴于此,本文企图就元朝皇后与政治的关系,即元代皇后干政的形式、特点及其原因作一论述,诚望行家多多指教。  相似文献   

2.
皇后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正妻,统摄六宫,母仪天下,地位极端崇高。按照皇家法度,皇帝选择、册立皇后有着严格的条件,如被选者须出身高贵和清白。为人正直,御下有方、符合人望等。后宫有森严的等级。不得僭越,为后为妃,其名分往往在入宫之际就已决定,改变的机会并不是很多,除非皇后失德、无子或虽然有子早天,有心机的妃子伺机夺位,必须具备充分的条件。但也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相似文献   

3.
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地主阶级的总头子,他直接占有大量土地。据史料记载,宋朝皇帝独占的土地有600万亩。明朝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单是北京的皇庄就有5处,占地12万8千亩;1505年,武宗即位后一个月,新立皇庄7处,后又增到20余处,37万5千亩;以后又扩大到300余处,仅北京附近的皇庄就占地2,000余万亩。明朝皇帝占有的官地大约等于全国耕地的七分之一。皇帝常把大量土地赏赐给皇族、勋戚和官  相似文献   

4.
慎己所好     
正有清一代,皇帝吃个饭、用个膳,讲究也是蛮多的,其中就有"吃菜不许过三匙"的家法——皇帝如果吃哪道菜一旦超过三口,执法太监就会高喊一声"撤",这道菜立马就被撤下,而且十天半月之内,即使皇帝再想吃这道菜,也不会出现在膳案上了。对皇帝定下如此严格的家法,据说是因皇帝的饮食嗜好也是"核心机密",不能为外人所知,再亲近的人也不  相似文献   

5.
《春秋》1995,(1)
「水饺皇后」,顾名思义,乃水饺业之至尊至极之人也,天底下除了「水饺皇帝」便是她了。不过,目前还没有出现「水饺皇帝」。笔者这里介绍的这位「水饺皇后」,便是潍坊市住香港政协委员、北京水饺(香港)食品厂的老板臧健和女士。去年国庆节前后,笔者受命赴港采访山东住香港政协委员。在冀鲁旅港同乡会的安排下,我们同臧健和女士在会馆见面,她身着西服裙装。中等偏高身材,身躯虽已发福,行动却很敏捷,眉宇间仍透着一股灵秀之气。特别是她那一口极为流利、轻柔的普通话,让人听起来犹如饮下一杯琼浆似的,香醇隽永。臧健和莞尔一笑说:「在香港没人叫我老板、小姐、女士,都叫我臧姑娘,你们也这样叫我好了。」  相似文献   

6.
偶闻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新鲜事:北京有一位女职员,为买一块烤白薯这区区小事,却付出高额代价——花几十块钱乘TAXI而往。她并非腰缠万贯,何以能摆出皇帝老子的阔气?全部秘密就在于这车费是可以报销的。它使我为之一震!它使我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7.
‘水饺皇后’的创业史[香港]张葭萍臧建和(左)与剧中的“水饺皇后”合影。1994年初我来港工作后不久就赶上过春节,很想吃上北京过节必食的水饺。没想到在一个聚餐会上还真的吃到了水饺,味道之好令我赞不绝口。朋友告诉我,这誉满香港的“北京水饺”,是一位以前...  相似文献   

8.
一座座红墙黄瓦的陵园建筑,檐牙高啄,金碧辉煌,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坐落于天寿山麓,地处三面环山的小盆地,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从营建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到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思陵,其间历经200多年,距今已有  相似文献   

9.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兴建新都,令百官为建新都献上一件宝物。为得皇帝宠爱,官员们纷纷派人到各地收集珍奇物品,只有翰林院学生、主持编修《永乐大典》的解缙毫无动静。这一日,解缙不慌不忙地也将自己寻找的宝物装在银盒内献给皇帝。朱棣打开一看,却是一束稻穗,觉得受了  相似文献   

10.
在清代,只有皇帝的女儿才可以称为"公主"。清代公主分固伦公主、和硕公主两个等级。固伦,满语为国家;和硕,满语为一方或一角。按清朝典制,只有皇后生的女儿才能封为固伦公主,其余妃嫔所生女儿只能封为和硕公主,养女视同后者。不同的级别  相似文献   

11.
沈望舒 《北京观察》2001,(12):36-41
2001年10月15日,北京国际音乐节再度为古都奏响盛世华章;15个国家的1200余位艺术家用30场高雅的音乐会,给喜事连台的北京又增添了一抹浓浓的亮色。日月如梭,七八年前门庭冷落的北京音乐殿堂如今已成为夜夜笙歌,颇具规模的音乐市场——十几处经常性演出场所、一年有近千场音乐性节目。人们在感受这一切的同时,自然会引发对钱程及北京音乐厅、中山公园音乐堂等文化产业群体的思索。神话钱程:个体户——中央直属演出场所的总经理——北京市属演出场所的总经理——国家级表演艺术团体“中国交响乐团”的副团长。  相似文献   

12.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仓皇出逃,把家眷丢在通化临江的大栗子沟煤矿,其中有“皇后”婉容、“贵人”李玉琴、溥杰的妻子嵯峨浩、溥仪的乳母以及族人和太监侍女等共百余人。几经周折,这些人在临江遇上了八路军,从临江到通化再到长春,她们在八路军部队里整整呆了半年,尤其是由平民女孩成为“贵人”的李玉琴,又一次经历了命运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13.
“首都文化一条街”朝阜路东起朝外东岳庙,西至阜成门,全长7.4公里。这条美丽的大街集中了各类文物重点保护单位48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按其功能性质大致可分为皇家宫室、宗教寺庙、文化教育、民居民俗、园林山水五大类,是一幅绝无仅有的北京民俗文化和历史政治的精彩画卷,也是一部记载着老北京历史变迁的“教科书”。在1998年初召开的市人代会上,贾庆林市长采纳了政协委员和九三学社的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地把建设朝阜路文化一条街列入北京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为此,九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燕赵大地不仅孕育了南越王赵佗、汉昭烈帝刘备、北燕立国者冯跋、宋太祖赵匡胤、后周太祖郭威、周世宗柴荣、后蜀皇帝孟知祥等帝王,而且产生了二十多位皇后、皇太后。其中,既有非同凡响的杜太后,德才兼备的冯太后,也有张榜卖官的董太后,不认生父的刘皇后等人。杜太后,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  相似文献   

15.
有一次,林海音先生问我:北京最应该看的地方,依您之见,是哪些?我回答:除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十三陵、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这六处之外,最应该看的,是雍和宫、国子监、北海、法海寺和大葆台西汉墓。如果您的时间有限,这几处是应该优先去看的。为什么?哪怕去其中的一处,都不虚此次北京之行。为了验证我的说法,林先生同意先去大葆台西汉墓。看完之后,我问她:如何?  相似文献   

16.
由美国檀香山中华总商会组织的第三十六届夏威夷「水仙花皇后」旅行团,于今年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访问了北京。夏威夷的华人社会每年春天都举行「水仙花节」。一九五○年,美国下令对华禁运,中国货无法运入美国,夏威夷经营粮食的华人,面临破产危机。檀香山中华总商会为了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从当年开始举办了「水仙花节」晚会,藉以传播中华文化,吸引游客,开辟财源。晚会上除了表演中国舞狮、舞蹈和音乐外,还以美貌、才智等为标准,推选出水仙花皇后一名,公主四名(今年又新设友谊小姐一名)。这些皇后、公主都必须是华裔(或父亲是华裔》。从此这种选举成了定例,并延续下来。近年来,他们组成水仙花皇后旅行团,担负起代表当地华人到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进行亲善访问的使命。今年六月,旅行团在北京活动期间,本文作者曾随团探访。这里发表的是她的采访日记。  相似文献   

17.
电视剧《孝庄秘史》播出以来,孝庄这一历史人物从戏剧化的面目出现在屏幕上。那么,真正历史上的孝庄是一位什么人物呢?我们应读者的要求特刊发《话说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一文,告诉你一个真孝庄。 ——编者  相似文献   

18.
公元1368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遇上天灾,各地粮食欠收,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可一些达官贵人却穷奢极欲,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生身贫苦、讨过饭的朱元璋,对此非常恼火,决心予以整治。一天,适逢皇后的生日庆典,朱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评论界对于满族女作家叶广芩的“家族小说”《采桑子》相当一致的观点是,其创作中具有较浓厚的“贵族化”倾向,或者说其有“贵族心态”、“贵族意识”等等。之所以如此,当与作家本人的出身及家世有关。叶广芩本人系清代贵族叶赫那拉氏后裔,“叶赫那拉是一个庞大而辉煌的姓氏,以出皇后而著名,从高皇帝努尔哈赤的孝慈高皇后到景皇帝光绪的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中先后有五位姑奶奶入主过中宫,至于嫔、妃之类就更不在话下了。辛亥革命后,这个家族才简姓‘叶’”。(叶广芩:《采桑子》,第433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相似文献   

20.
引言在一九六四年一月号的《中国建设》英文版上,曾刊登过一篇轰动一时的文章——爱新觉罗·溥仪撰写的《从皇帝到公民》。同年,他所写的《我的前半生》一书出版,并立即被译成英、日、印度尼西亚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港澳报刊也兢相连载,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稍早一些时侯,一九六一年,日本朋友曾来北京摄制了纪录溥仪后期生活的影片《皇帝与庶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电影工作者,也曾为这位「末代皇帝」拍摄过纪录片。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五年底,中国新闻社拍摄了大型彩色纪录片《中国末代皇帝——溥仪》。这些影片都曾在国外放映,受到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