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澄 《世纪桥》2013,(10):4-5,21
哈尔滨是中国最早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影响的地方。20世纪初,俄国建筑中东铁路的同时在哈尔滨也兴建了附属工厂,形成了一批产业工人。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使哈尔滨的工人阶级较早觉醒并建立了党组织,积极开展党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伴随近代沙皇俄国对东北的渗透,大批俄国侨民来哈尔滨定居,促进了哈尔滨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在哈俄侨群体本身也经历了从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进程。以对哈尔滨近代化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俄国侨民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史的研究方法考察这一群体的在哈生活状况,对揭示哈尔滨近代历史的一个侧面,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何宏 《奋斗》2014,(5):57-57
哈尔滨,是中国最早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城市。自从1898年,沙俄在中国东北地区修建东清铁路以来,在山东、河北以及铁路沿线农村,雇用了大批破产的农民,并有大批俄国工人来到铁路上做工。1907年,沙俄将哈尔滨临时总工厂扩建,改为东清铁路哈尔滨总工厂(今中国北车哈尔滨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中国工人总数就达2000之多,他们是哈尔滨早期工人队伍的骨干。  相似文献   

4.
段永富 《世纪桥》2013,(14):65-66
根据1905年《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之《附约》规定,包括哈尔滨在内的众多东北枢要城市纷纷于两年后开埠通商,从而开启了东北“自开”商埠的大幕。哈尔滨开埠一方面促进了本地区民族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使得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对外交往日趋扩大,打破了俄国的垄断局面,也促使哈尔滨向近代化城市迈进。  相似文献   

5.
李五泉 《奋斗》2006,(3):64-64
俄国十月革命后。因国内战争,时局一度陷入混乱。中东铁路运行受到影响,特别是运输安全也成了问题。当时的协约国纷纷派兵对俄国革命进行武装干涉,中东铁路运行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1919年初.协约国中的美、日、法、意等国代表,以俄国没有统一有效的政府为借口,在哈尔滨召开了“监督远东铁路会议”。提出了中东铁路管理权问题。试图浑水摸鱼;利用中东铁路管理权做文章,谋取在华利益。  相似文献   

6.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了规模巨大的爱国示威运动,全国响应。哈尔滨人民在这场斗争中也谱写了反帝爱国斗争的新篇章。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哈尔滨就已成为沙俄的势力范围。大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乘机扩大其对东北的侵略,美帝国主义也插足东北而与日本角逐。英、法等帝国主义也接踵而至。他们在哈尔滨建立领事馆、兴办洋行、开工厂、办商店,操纵和垄断了经济命脉,使外货充斥市场,民族工业奄奄一息,哈尔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工人阶级较早地接触到俄国布尔什维克,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上逐…  相似文献   

7.
《世纪桥》2006,(6)
“关爱松花江·保护母亲河”中俄国际沙雕艺术大赛的参赛选手正在哈尔滨水上公园紧张地制作沙雕作品,所有作品于6月10日对外展出。此次大赛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外宣办、省外事办、省环保局主办,《生活报》和哈尔滨水上公园等单位协办。据了解,本次中俄国际沙雕艺术  相似文献   

8.
段永富 《世纪桥》2013,(10):65-66
根据1905年《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之《附约》规定,包括哈尔滨在内的众多东北枢要城市纷纷于两年后开埠通商,从而开启了东北"自开"商埠的大幕。哈尔滨开埠一方面促进了本地区民族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使得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对外交往日趋扩大,打破了俄国的垄断局面,也促使哈尔滨向近代化城市迈进。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随着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东北开辟了“国际地下交通线”,这条线被历史学家称为“红色之路”或“红色通道”。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它以哈尔滨为交通枢纽,东至绥芬河(中俄边境中方口岸),南至大连,西至满洲里,东西两端分别与俄国西伯利亚铁路接轨,成为连接中俄的重要交通要道。共产国际成立与中国共产党建立后,  相似文献   

10.
瞿秋白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他生前曾几次到过哈尔滨,最早的一次,也是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50余天)来哈尔滨,是1920年10月16日,以新闻记者身份,赴十月革命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考察,探索俄国革命经  相似文献   

11.
李忠义 《奋斗》2014,(2):58-58
正苏俄十月革命之后,共产国际派人到中国帮助建党和宣传马列主义,来中国的路线除了绕道欧亚和由海参崴乘船走海路外,主要是通过中东铁路经过哈尔滨到关内去。同时,中国的一些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为了学习俄国革命经验,不断从四面八方来到哈尔滨,然后通过中东铁路奔赴苏俄。这样,哈尔滨就自然形成了一条通往苏俄和共产国际的重要交通线。  相似文献   

12.
正加拉罕,1889年2月2日生于俄国高加索地区的第比利斯。父亲米哈伊尔·加拉罕尼扬是高加索地区的著名律师。1905年,他们举家从高加索移居哈尔滨,后来又搬到海参崴。1910-1915年,加拉罕中学毕业后进入彼得格勒大学法学系学习。加拉罕很早就积极参加俄国革命运动。15岁时他投身于反对沙皇的斗争,1904年加入俄  相似文献   

13.
中东铁路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艳波 《奋斗》2021,(2):68-69
1897年,沙皇俄国在中国境内东北开始修建"丁"字型铁路,铁路由俄境内赤塔到满洲里,经哈尔滨至绥芬河出境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南线从哈尔滨至大连,这条铁路就是中东铁路。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还是苏俄、共产国际派人到中国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人到苏俄学习考察培训,几乎都是通过中东铁路输送的,这条"红色之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17年11月7日,在俄国爆发了伟大的十月(俄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那些为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同敌人搏斗的日子里,当时在俄国的中国人曾经同俄国人共同战斗在一起,共同培育了中俄两国人民深厚崇高的兄弟情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俄国劳动力非常缺乏,沙皇政府曾经通过中国的官僚买办,招募了几十万中国的苦力到俄国去做工。这些苦力大都是东北、河北和山东一带的穷苦工农。他们豪一群牛马,被贩喝着赶到了俄国,过着奴隶般的悲惨生活。俄国1917年的十月革命,给中国_二人第一次带来了希望。成千匕万的中国工人自动地同俄国工人…  相似文献   

15.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20万工人举行联合大罢工,经过浴血斗争,获得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权利。为了纪念这次罢工的胜利,1889年第二国际决定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从此,全世界劳动人民有了自己的节日。1890年欧美各国工人举行了第一次纪念“五·一”节的示威游行活动。中国工人阶级最早纪念“五·一”节是在哈尔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的影响下,于1907年5月14日(俄历5月1日),以哈尔滨铁路总工厂中俄工人  相似文献   

16.
《奋斗》2016,(3)
正黑龙江省虽然地处边疆,但龙江油画的发展却可以用历史长、起点高来概括。1896年,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哈尔滨已成为当时东北亚最富盛名的国际商埠,油画的传播也随之出现了两个高峰:一个是1918年建立的俄国画家"荷花艺术学校";另一个是1920年建立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这两所学校的油画艺术在当时就已经具备了国际化水准,并向国内传递欧美艺术的先进信息。解放后,黑龙江省相继涌现出一批独具创作风格的油画  相似文献   

17.
雅菲 《奋斗》2006,(5):64-64
1920年秋,瞿秋白以北京《晨报》记者身份,赴苏俄考察,自北京抵达哈尔滨后.由于通往赤塔的火车被谢米诺夫白匪破坏.瞿秋白与同行的两位记者在哈尔滨住了50天,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对哈尔滨进行了考察,著名的报告文学《饿乡纪行》的前几章,就是在哈尔滨完成的,他在这本书中说,他在哈尔滨首先“得到共产主义空气”。  相似文献   

18.
正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公司街59号,有一座奶黄色的古典建筑被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老土木楼",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简称哈工大博物馆)就坐落于此。它标志性的拱形门、哥特式的外墙浮雕以及环形通透玻璃窗的瞭望塔楼,极具特色。该建筑落成于1906年,原为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1920年中东铁路局在这里创办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百年地砖、百年墙裙、百年铁艺、百年地板……这座古老的百年建筑,历经百年沧桑,见证着哈工大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9.
王崇一 《奋斗》2009,(6):48-49
1918年前后,俄国红军在与白军激烈交战中,突然暴发了急性传染病——斑疹伤寒,严重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列宁发出了“不是虱子战胜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战胜虱子”(虱子是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的号召,经过集中全力除害灭病,最后消灭了虱子、疫病和白军。1947年,东北解放战争十分紧张之时,辽北和哈尔滨发生鼠疫大流行,仅通辽、开鲁两县就死亡5万多人,当时,东北局主要负责人向东北卫生部两位部长传达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命令后下了军令状:“前方的国民党我负责,后方的鼠疫你们负责”,经过一年多的奋战,取得了解放战争和消灭鼠疫的双胜利。  相似文献   

20.
尚志发 《奋斗》2006,(12):61-61
中东大铁路魔鬼般出现在白山黑水之间.它使一个叫哈尔滨的小渔村,在不到30年的时光里.变迁为闻名于世的大都市。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哈尔滨”这三个字,考释、杜撰、猜想、臆断,100年来几乎没有间断..直到上世纪80年代,哈尔滨地方史学家关成和先生的《哈尔滨考》第一次提出了:哈尔滨是女真语“阿勒锦”的同音异写。这一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很快被学术界认可,世界从此以《金史》中那个“阿勒锦村”为哈尔滨历史编年的起点.“哈尔滨就是阿勒锦,阿勒锦就是哈尔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