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9年苏联与保加利亚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保加利亚在苏联境内参与建设工业和生活设施的协议。从1969—1984年期间,保加利亚的建筑队伍在苏联参加建设了诸如阿尔汉格尔斯克纸浆造纸联合工厂、“联盟”输气管道等一些大型工业  相似文献   

2.
一、日夫科夫时期的改革 1954年日夫科夫担任保共第一书记后,曾提出要“根据保加利亚的条件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理论”,“在运用苏联经验时要考虑到保加利亚的条件,考虑到保加利亚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经济特性。”在他当政期间,保加利亚也曾进行过一些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但这些改革基本上是在苏联的影响下进行的,并没有脱离苏联中央集权体制的总框架。 1964年4月,保加利亚在50家企业中进行国民经济新领导体制的试点。1965年12月,保  相似文献   

3.
同华沙、柏林、布拉格,布达佩斯一样,索菲亚也有着各种永久与苏联友好的外部标志:标语和口号,斯大林时期的巨大建筑物以及到处可见的苏联阵亡者纪念碑。然而,这里有一点不同:保加利亚似乎是有意这样做的。“我们一直尊敬俄国人,把他们当作我们的亲骨肉,”一个保加利亚官员不  相似文献   

4.
一、概况一九四九年一月五日至八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和罗马尼亚五国的代表在莫斯科开会,讨论各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的经济合作问题。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共同的经济合作组织,于是,“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就在这次会上宣告成立。同年二月阿尔巴尼亚参加(自一九六一年十二月起停止参加经互会的一切活动)。一九五  相似文献   

5.
东欧欠西方600亿美元的巨额借款对经互会每一个成员国都是一个包袱。债权国在发放新贷款上裹足不前,只有保加利亚、捷克和苏联对西方银行家仍有吸引力。东欧大举向西方借债开始于70年代。其目的是借外债引进西方设备和技术,建立现代化工业,并以其产品向西方出口,以偿还债务。可是世界经济衰退加上他们本身经营  相似文献   

6.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按照西方大国的意愿开始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5年来,西方政界学界人士对俄罗斯的改革众说纷纭,有褒有贬,有人认为俄的改革“完了”,有人认为改革已“步入正轨”。本文搜集了各种观点和看法,现归纳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苏联《文学报》特派记者卡皮托利娜·科热夫尼科娃对保加利亚农业作了一次专题采访。她去了保加利亚农村,参观了农工综合体,也到过不少中小城镇,当然也访问了首都索非亚。通过她的所见所闻以及与专家、农民、干部、退休工人的交谈刻划了保加利亚的农村概貌。离开索非亚,科热夫尼科娃首先来到被称为“保加利亚粮仓”的德勃鲁扎。德勃鲁扎位于远离索非亚的北部,罗马尼亚的边境。属于托尔布欣斯克州。整个保加利亚所生产的白面包,其中三分之一的原料产于该地。  相似文献   

8.
一、苏东剧变后俄保两国经济关系受挫 苏联解体和保加利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变革以前,原苏联是保加利亚的最大贸易伙伴,同样保加利亚在对方的对外经济联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70—80年代原苏联在保加利亚的经济交易额中所占的比重为60%,1989年保加利亚的一半出口面向苏联,贸易额为120亿美元。但是,从1991年两国开始经济改革进程起,俄保经贸关系急剧滑坡,目前在保加利亚的对外经济交易额中俄罗斯仅  相似文献   

9.
(译自英《外事报导》1984年4月5日《保加利亚苏醒了》一文)在匈牙利偷偷地进行其经济改革的同时,保加利亚试图以一种“全新的方法”将其工业变得象其农业一样灵活和成功,而这种企图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引起西方的注意。这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十年里,兴盛一时的西方同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近年来开始走下坡路。西方同苏联东欧国家之间贸易的扩大,始于六十年代末。当时,西方和苏联东欧双方都认为这种贸易对自己十分有利:西欧和美国的公司正在寻找新的市场;而苏联和东  相似文献   

11.
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控制反控制斗争,时紧时松,持续未已。最近,他们之间矛盾突出,关系紧张,成为世界舆论十分瞩目的议题。当前国际形势紧张动荡,世界经济日益趋向多边化、多样化,东欧国家从维护自身民族利益出发,希望国际局势缓和,积极同西方国家发展关系,在内外事务中表现出更多自主性。而苏联基于加紧与美国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的全球战略目的,认为东欧国家对西方实行某种松动的缓和方针,是对其采取的对西方的强硬政策的一种对抗,也是这些国家力图摆脱苏联霸权控制的具体表现。因此,“大家庭”内部加强霸权控制与发展独立自主倾向之间的斗争,变得更加表面化、尖锐化了。  相似文献   

12.
1984年9月9日是保加利亚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四十周年,苏联《经济报》1984年第37期刊登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副主席、动力、原料资源部部长托多尔·博日诺夫撰写的《不断增加的四十年》一文。文章说,1983年和1944年相比,保加利亚社会总产品增加17倍以上,国民收入增加12倍,多年来保加利亚的国民  相似文献   

13.
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苏联演变曾经被人们称为20世纪的“历史之谜”。十余年来,国外学者,主要是欧美学术界纷纷著书立说,发表了大量有关研究苏联解体原因的著作和文章。当然,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审视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特征,许多评论也未必切中要害,甚至有违苏联解体过程中的历史事实,而只是西方意识形态的直接反映。但是,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在学术上依然有一定的积累,包括有一些精辟的见解。在研究苏联解体原因的过  相似文献   

14.
苏联哲学曾经具有严重的教条化倾向。这种倾向在50年代达到了顶点。苏联哲学的“人道化”在研究的思路、角度、方法上仍然具有教条主义的痕迹。苏联哲学从教条化向人道化的转向,即是苏联哲学逻辑发展的必然,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西方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保加利亚部长会议社会新闻统一系统委员会付主席斯坦诺伊·塔谢夫在苏联《经互会成员国的经济合作》杂志一九八三年七期撰文谈一九八二年保加利亚经济发展状况,摘要如下:1982年保加利亚生产国民收入总额将近230亿利弗,比1981年增加了43%。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6.
民德强调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相统一的方针,指出发展经济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改善社会福利的一种手段。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民德的经济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均占首位。按美国1975年价格计算,1980年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民德5,532美元、捷克4,908美元、苏联3,945美元,保加利亚3,437美元、波兰3,509美元、匈牙利3,816美元。1980年人均社会福利开支占有量分别为:民德940美元、捷克928美元、苏联556美元、保加利亚519美元、波兰544美元、匈牙利699美元。(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学者评西方重评派历史学家关于30年代斯大林的俄国的观点前苏联宗教“政治化”列宁与苏维埃政权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苏联解体的国家结构特征分析苏联解体后俄国左翼学者的思考和探索试析苏联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苏联剧变三部曲:矛盾、危机和灭亡西方苏联学研究中的范式及范式转换表现不俗的乌克兰共产党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现状及趋势土库曼斯坦总统——萨·阿·尼亚佐夫白俄罗斯民族初探政治俄罗斯政治气氛突然紧张俄共经费从何而来俄罗斯政局爆发新的危机叶利钦的最后一名顾问政府更迭后的俄罗斯政局俄罗斯政局风云突变俄联邦共产党…  相似文献   

18.
自1989年东欧政局发生剧变以来,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甚至包括罗马尼亚在内,都先后提出并开始实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所有制结构的变更。为此,上述五个东欧国家的领导人提出了形形色色的“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方案。继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继出现私有  相似文献   

19.
对安全的追求,对于形成斯大林在战前、二战中以及战后不同时期的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内政治看,这种政策不仅是动员苏联人民应对斯大林所认为的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同西方的对抗的手段,而且也是巩固他在苏联最高决策层内地位和权力的一个手段。斯大林是苏联在战后关键问题上,诸如东欧的前途、德国问题以及对日占领问题上采取强硬政策的决策者。斯大林努力主导战后东欧国家的政治发展,其主要目标是要沿着苏联西部边界建立一个安全地带。斯大林认为,这一目标同与西方保持良好关系的需要并不矛盾。斯大林希望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可以被英美所承认,以换取苏联承认西方在欧洲其他地区的影响。斯大林对东欧的控制,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担心同英美的合作可能面临失败。然而,斯大林对东欧的控制最终还是被西方认为是挑战西方,从而产生了与他的愿望相反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苏联对自身安全与意识形态的追求,一方面同西方所坚持的所谓"民主、自决"原则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苏联的目标同美国日益扩张的在全球的利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从而使欧洲逐步分裂成为两个敌对的集团。在同西方盟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斯大林在较少重要性的问题上,如的里雅斯特问题、其卫星国的赔偿问题以及托管地等问题上表现出灵活性,也愿意作出妥协。而在主要问题上,斯大林则毫不妥协。苏联在战争后期和战后初期对土耳其、伊朗的政策,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苏联的主要理由,成为导致冷战爆发的重要事件。就这样,苏联和美国这两个战时的盟友,领导着各自的阵营,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冷战。  相似文献   

20.
阿奇·布朗是当代英国俄罗斯东欧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坚持运用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在苏联、俄罗斯转型方面形成了一套系统而独特的观点.他认为苏联改革源于体制内部的专家辩论所带来的思想创新;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改革和转型以及结束冷战方面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苏联和东欧的转型应该被看作民主化的“第四波”;当代俄罗斯政治体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应该被看作一种混合体制.他的思想和理论是当代西方主流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英国的学术研究和外交实践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