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新观点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汝 《求知》2012,(12):9-11
突出政治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使政治体制改革更具操作性,是党的十八大所具有的鲜明特点之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于论述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篇幅,仅少于论述党的建设的篇幅:在大会提出的各个领域的任务中,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有七项.仅次于党的建设的八项。从政治学意义上讲.党的建设也属于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宣言书,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行动纲领.我们应对其中关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新观点、新思路加以重点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2.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实际上说的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而“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改善领导体制是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改善领导体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第一步。本文拟就二者关系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是当代任何国家都难以绕开的问题。本文主要论述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之间的关系,二者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80年代邓小平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多次论述,其核心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问题。思路不清楚,一切都无从谈起。本文认为,理清思路的前提,是党和政府要从本国国情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政治的运作和发展的特殊规律,对政治改革的模式、政治改革的时机、政治改革的突破口等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全党的议事日程。赵紫阳同志在向十三大的报告中,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长远目标、近期目标和当前的各项改革措施,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深刻的阐述。为了成功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认真学习赵紫阳同志的有关论述,并结合我国社  相似文献   

6.
构建面向现代化的政府权力——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对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文章论述了行政体制改革在中国改革总体战略中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认为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仍在于提高效率。行政民主是调整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目标取向,不能与行政体制改革本身的目标相混同;改革要兼顾机构改革与政治职能两个方面,使二者协同发展;目前改革的难点在于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并未形成良性互动,行政体制本身的改革并不配套和适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有很多阻力。对此,文章提出了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对策,并认为行政体制改革应与政治体制改革协同进行  相似文献   

7.
《求知》2012,(7):47-48
邓小平关于正确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方法和评价标准的论述谢毅在2012年第11期《红旗文稿》撰文说,邓小平同志指明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应当坚持的原则、方法和步骤,第一,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有前提的,即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想象的,那就  相似文献   

8.
(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我国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转化,要求政治体制也要由集权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化。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必须对旧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政治民主化是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要把行政体制改革,乃至政治层面的改革和事业改革进行整体推进从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起,中国的改革实际上已经进入战略转折期。如果说过去28年中国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带动其他改革的话,“十一五”规划中有关“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将是未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的论述,则标志着国家改革的重点将转到以行政管理体制为中心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目前,政治体制改革己经成为众所关心的重大课题。人们深切地感到,在改革经济体制的同时,必须相应地改革某些政治体制,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体制改革也就包括有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讨论政治体制改革,应当有明确的着眼点,我们说的政治体制改革指的是领导体制改革,而不是指改变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能也不可能套用别的国家的既有模式。从当前来看,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可以概括为这样四句话;党政分开,权力下放,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党政职责应当分开。党委不是经济管理机构,要管大事,善于领导,企业的事情要由政府来管。权力下放,不仅旨在调整、解决中央和地方的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关于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是一个相当完整的体系。其具体内容有: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方向是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对我国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入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敢于试验的原则,稳定、有序的原则,洋为中用、兴利除弊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报告的这一论述,为我们党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基本要求,指明了根本目的和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2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进行着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但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无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齐头并进。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民主进程的步伐,1987年11月,在党的十三大会议上正式把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上议事议程。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场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必须要牢牢遵循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稳妥地推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改革思想——改善党的领导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这一思想,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论述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时就鲜明地提出,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各级党组织“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  相似文献   

16.
华丁 《瞭望》1987,(45)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提上日程。日益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这样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这样做。 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党政分开。在这个问题上,据闻,有的政工干部说,党政分开,今后“没有多少工作可干了”,心头有一种“失落感”。 这是对党政分开的一种误解。 实行党政分开,根本目的是要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不是要削弱或淡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几种不同的国家观关于政府目的的论述,只是偏重于政府目的的某一个方面,我们应该构建一种严谨合理的政府目标价值体系,还以政府的本来面目。在强调政府伦理政治目的前提下,作者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刘武俊 《求知》2013,(3):4-6
四、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从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推进"到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化",再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治体制改革不可避免地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的探讨,乃是政治学和法学工作者的不容推卸的责任。本文只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必要性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重要环节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分析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要强调系统性,要有必要的分析框架,不能就事论事,不能"一事一议",也不能抽象地强调"顶层设计";分析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要以政治发展为基础和背景,要扎实可靠,要讲究分析基本面,不能就改革讲改革,更不宜把政治体制改革当作具有刺激性的"热门话题"来渲染。围绕中国的政治发展问题,应当重视四个层次的问题,这就是在基本面上,要强调推动发展,也可以叫拓宽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