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生存和受保护状况调查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考察了全国9城市流动儿童的生存和受保护状况。调查表明,与原来在农村相比,流动儿童来到城市后的生活条件有所提高;但是与城市户籍儿童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流动儿童受歧视的情况较为普遍,童工现象还存在。  相似文献   

2.
张丽丽 《学理论》2012,(12):48-50
目前虽然一些流动儿童进入了城市学校和城市儿童一起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他们受教育的效果却不相同。笔者利用随机调查资料,分析了小学阶段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语文成绩的基本情况,结果显示,1)流动儿童语文平均成绩比城市儿童要低;2)一年级学生的成绩差异最大;3)随着年级的增高,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成绩差异在逐步减小。  相似文献   

3.
关注中国城市流浪儿童--徐州市流浪儿童状况调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流浪儿童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结合在徐州市展开的流浪儿童社会调查,对流浪儿童的现状、特点以及当今流浪儿童救助中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尝试着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希望能为更好地解决中国的流浪儿童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深入剖析流动商贩思想状态,探寻其内在生存逻辑,化解政府管理部门与流动商贩之间的矛盾,营造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5.
基于北京、广州、成都三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本文检验了既有的移民融入理论在解释中国流动儿童城市融入上的适用性.通过引入地区、制度(户口)、市民包容度以及流动儿童个体流动情况等总共8个自变量,对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做累积logistic回归.研究结果发现.地区、制度和市民的社会包容(反之即社会排斥)对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具有显著的影响.此外,流动儿童在城市呆的时间越长,则越倾向融入城市,而其他个体性变量对儿童的城市融入不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日益迫切,政府应努力在制度、政策上帮助流动儿童融入城市,而当地市民也应对流动人口保持更为包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模式与城市流浪儿童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继同 《青年研究》2003,(10):33-38
过去我们的社会缺乏清晰的儿童福利政策意识,以致形成道德化福利和国家化福利的儿童福利政策模式。在社会转型与社会现代化的背景下,城市流浪儿童议题产生,并挑战传统儿童福利政策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在北京、深圳、绍兴和咸阳四个城市对10所学校的128位流动儿童、108位家长和36位校长及学校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结果表明,城市环境给这些流动儿童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有利因素,但流动儿童入学难、升学难、受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大城市流动儿童的处境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及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及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问题,是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只有通过社区建设,给予他们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地建设农民工社区,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才能使他们顺利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9.
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城镇化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跟随父母而来的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问题比较突出。本文以南宁市江南区L社区的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实践,并分析小组工作方法在流动儿童城市融入服务过程中的成效以及不足。本次实践的结果总体达到目标,对流动儿童活动之后的家长回访发现,这些儿童的城市融入成效明显,但在实践之后的反思中也发现其中有待提升和改进之处,本次的实践反思经验以期能对广大社会工作者有效推动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7)
建设城市文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城市面临着不同的建设难题,针对年轻城市文化底蕴薄弱的现状,学者提出了"文化流动理论"来解决城市文化贫瘠的问题,同时有力地批判了"文化积淀论"。从中国目前的城市文化建设情况来看,不只是新兴起的城市需要文化上的建设,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都也应该对潜藏的文化底蕴进行新的阐释。城市文化建设所运用的理论:"文化流动"与"文化积淀"是并行不悖的,这两者只是文化同一本质不同视角的表达。文化流动理论不仅适用于文化底蕴薄弱的城市,同样也适用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文化积淀论"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北京市一所打工子弟学校为个案,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从心理层面研究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问题,具体包括价值观、社会生活适应和学习适应.得出结论流动儿童在城市只能是局部的适应,如何从政策入手,切实解决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从而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城市适应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以及相关资料为基础,描述和分析了流动儿童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及其变化。从人口结构看,流动儿童保持"上大下小"的格局,学龄流动儿童规模占比始终处于"紧缩"状态,学龄前流动儿童有小幅增长,大龄流动儿童收缩;从流动特征看,儿童参与流动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年龄别模式和性别差异,跨省远距离流动比例近年来有所下降,流动儿童在发达地区、大城市集中的同时呈分散化趋势;从家庭特征看,流动儿童面临家庭教育不完整的问题且区域差异严重,同时拥有高学历父母的流动儿童群体占比在增长;从教育状况来看,流动儿童教育机会持续改善,但学龄前教育和后义务教育仍然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大力推动,电子商务这一新兴业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途径,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原动力。促进黑河市电子商务发展,对提升黑河经济发展竞争力,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深入黑河所辖各市县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黑河市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快推进黑河市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学年的相关数据,探讨居住空间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居住空间显著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从居住区位看,在城区居住的流动儿童比在郊区居住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更好;从居住环境看,住房品质和社区品质越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越好;从人口构成看,与父母同住、生活在流动人口聚居社区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更好。进一步分析发现,居住空间对"乡—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要大于"城—城"流动儿童;对与父母同住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要大于不与父母同住流动儿童。建议进一步改善流动儿童的居住空间,强化家庭保护的作用,帮助流动儿童更好适应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广西南宁市X城中村流动儿童的调查,发现跟随父母流动到城市生活的儿童面临自我身份认同低、人际交往缺乏、城市本地人对外来人口的歧视与排斥等身份认同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包括户籍制度的阻碍,经济文化的差异,教育政策的不完善,以及个人融入意愿的影响等。为此,文章提出政策制度的完善、学校相关制度的改革、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等对策来提升流动儿童的自我身份认同感。  相似文献   

17.
服刑家庭子女生活状况及发展需求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30名服刑家庭子女及30名普通家庭子女的入户调查与访谈,比较发现(1)服刑家庭子女的基本生活状况明显低于普通家庭子女,亲子关系危机重重;(2)服刑家庭子女的身心发展状况整体水平低于普通家庭子女,心理行为问题值得关注;(3)服刑家庭子女普遍存在“经济”和“学习”方面的困难,心理及社会性层面的需求相对物质层面更为强烈,而且倾向于“非公开化”的帮助形式。  相似文献   

18.
创意城市是城市发展新形态,是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有效模式。我国创意城市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大体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以及各城市创意资源集聚、产业发展相对应。创意产业集聚、创意消费需求、政府支持和创意氛围等,是促进中国创意城市发展的四个动力要素。相应地,中国创意城市的四种发展模式分别为产业集聚推动、消费者需求拉动、创意氛围引发和政府制度保障。促进中国创意城市发展的四大策略是: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体系,驱动创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创意人才,提高创意城市文化创意能力;加强科学研究,提升创意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增进城际交流,提高创意城市开发程度。  相似文献   

19.
穆廷云 《学理论》2012,(10):84-85
城市不仅有外在的形式,还有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城市建设应该包括两个层面,即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城市精神的凝练是城市发展的自觉,城市精神具有时代性,伴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城市发展与城市精神要形成良性互动,以城市精神促进城市发展,在发展中塑造和培育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20.
李斌  关桂峰  谢昊 《瞭望》2020,(3):18-21
这是一个立足长远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和管理好首都”的崭新命题。这是一个着眼未来的宏大构想——面临历史性抉择的北京,从“摊大饼”转向在北京中心城区之外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集中承载地,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共同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一年多前的2019年1月4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向社会公布。2019年1月11日,北京市级机关35个部门、165个单位、1.2万余名公务员正式入驻位于通州区潞城镇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