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改革开放已经造就了一批先富群体,今后如何通过公平促效率,推动大多数人后富,这将是一个大政策.缩小差别重在启动后富,通过"无壁垒竞争"、"透明招标、公开竞赛"等制度的构建,锻造"后富机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杨静娴 《前沿》2011,(14):4-6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共同富裕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毛泽东把共同富裕和同步富裕等同起来,强调过程公平;邓小平开创出一条部分先富带后富共富的有序致富道路,强调结果公平;江泽民把共同富裕目标诠释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胡锦涛认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应当由全体人民共享,强调效率与公平并重。  相似文献   

3.
先富与共富是经济伦理的一对重要范畴,它涉及到财富的创造与分配以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财富伦理的重要表现形式.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和同等富裕,而是建立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基础之上的以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了达到共同富裕,必须首先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借助先富者的示范力量或其经济实力,带动和帮助越来越多的人和地区富裕起来.实现先富和共富结合,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是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和经济伦理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张峰 《求索》2022,(2):116-123
新时代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处理好物质共同富裕和其他方面共同富裕、国内和国际、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三次分配、先富和共富、公平和效率的关系,要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努力探索和实践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厉有为允许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认识和实践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一走向共同富裕的构想,逐步走出缩小先富地区同后富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路...  相似文献   

6.
包容性增长:共同富裕实现的新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共同富裕实现方式的探索一直是贯穿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主题之一.我国社会经历了从平均主义--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的变化.今天,通过"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式正在逐步凸显它的不足.要从根本上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需要拓展新的实现方式,即通过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包容、经济...  相似文献   

7.
正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  相似文献   

8.
论邓小平晚年关于共同富裕保障与途径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同志在晚年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关于共同富裕保障与途径的思想。在他看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共同富裕的保障,先富带后富是共同富裕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执行了“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一部分人和地区确实先富起来了,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为此,有人认为允许先富会导致两极分化,不符合共同富裕的原则;也有人片面抓先富,忽视扶持落后促共富。事实证明,共富是目标,先富是条件,从先富到共富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扩展和提高、不断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发展过程。二者是辩证的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在当前实际工作中,既要注重抓先富,又不可忽视扶持贫困抓共富。  相似文献   

1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既定价值目标。邓小平关于“先富共富”的论述和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是我党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实现共富之路的两个重要成果。前者针对初级阶段的国情.提出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构想:后者不仅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先富带后富”的实现途径。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富之路因此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但在他所创立的博大精深的邓小平理论中却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这些思想主要包括: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坚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积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兼顾效率与公平,允许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今天重温这些思想,对于我国新时期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宝立 《前沿》2006,2(12):10-12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主要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与道德相统一、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基础上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兼顾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义利观;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效益与公平并重的公平观以及对党员干部道德先进性和群众道德要求的广泛性相结合的道德评价标准。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对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道德协调发展,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同志针对我国的国情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思想并且付诸实施.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西部经济差距拉大的现象,为了解决此种矛盾,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思想经实践验证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晚年始终认为,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没有共同富裕就没有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和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共同富裕,就必须反对、防止和避免两极分化。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具体地说,就是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国家就应当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最终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同志共富思想的精髓。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对于我们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金鸽 《前沿》2010,(6):46-48
最近有一种思潮,否认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价值,特别是其中关于允许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的理论。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证明了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无比正确的。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金融危机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必然结果,对中国来说,扩大内需不仅是走出当前困境的需要,而且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自党的11届3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有一部分农民先富了,农户间收入差距也有所拉大,这是否会导致中国农村两极分化?笔者带着这个问题在武汉市远郊黄陂县车站村进行了两个月的调查研究,与此同时,进一步学习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深深地感到邓小平同志关于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思想的正确性。 邓小平同志指出了必由之路 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主张。早在1978年底,他就讲过,“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劳动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42页)。后来,他又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到“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66页)这是一个“大政策”。  相似文献   

18.
民营经济发达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浙江模式”充分诠释了民营经济在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富中的重要作用。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民营企业在与国有企业的竞争、合作中实现共赢,在微观层面实现市场与社会的双向嵌入,打造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共生关系。民营经济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在做大和分好“蛋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动公益慈善和协调三次分配制度体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民营经济推动共同富裕在于企业家能够成为共同富裕的重要构建者,其内在基础和核心动力来自企业家创新、合作、诚信和责任等精神特质。浙江始终坚持以政治引领为方向、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制度创新为依托、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为抓手、以营造共建舆论为保障,推动民营经济为促进共同富裕作出更大贡献,努力探索并形成中国民营经济推动共同富裕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9.
应当承认,现阶段,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相当部分是来自先富群体通过非市场的资源占领和机会占有,即非效率收入差别,这显然对于后富群体是不公正的。 市场机制对于先富群体的作用已经非常鲜明,对于后富群体来说,启动致富能力依然要依  相似文献   

20.
今年高考政治试题中关于“先富”必然“共富”问题的答案与现行教材之教学参考书中的观点有矛盾。高考答案中讲“国家只有一方面提倡先富帮后富,一方面对收入过分悬殊的现象实行干预和调节,才有助于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否则,先富未必共富。”然而,高一《思想政治》(下册)的教学参考书中却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有制是主体,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因此,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和地区必然能够带动、支援另一部分人和地区实现共同富裕。”(1993年11月第1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