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日前,从刚刚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获悉,我国“省直管县”改革有望迈出新步伐。有关部门将继续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全面推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就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有关加快“省直管县”改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前,各地区省直管县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由“市管县”到“省管县”已经是大势所趋。省直管县改革关系到整个行政体制改革的全局,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合理的路径,强县扩权,这是省直管县改革的前奏。市县分治,这是省直管县改革的核心。市级行政机构改革是省直管改革的继续和延伸。  相似文献   

3.
一、江西省实行省直管县的基本情况 2010年,江西省全省财政总收入122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77.8亿元。江西省人民政府于2005年1月下发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赣府发[2005]2号)。目前,全省所有县(市)全部纳入了改革范围。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总体概况为"八个直接,两个不变",  相似文献   

4.
易顶强 《求实》2012,(1):55-58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的中心内容就是由省、地级市两级地方政府向县级政府放权,并逐步撤销地级市这一行政层级。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必将导致县级政府行政权力不断扩大。如果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县级政府的权力进行控制,将导致部分县级政府基于政绩冲动等原因而滥用权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后可通过如下途径来加强对县级政府行政权力的监督:以自治为导向推进县级政权的民主化改革;借鉴大部制改革经验,强化县级政权的监督职能;加强省级政府对县级政府行政权力的监督。  相似文献   

5.
《理论建设》2014,(4):5-10
省直管县改革是当前我国行政体制纵向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减少行政层级、优化行政结构,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宿松县作为安徽省改革试点县,通过对改革试点情况的调查分析,总结试点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入推进改革的建议,以期对全面推进省直管县改革在完善制度设计层面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由于我国省级行政区管辖范围过大且人口过多,因此,在我国推行"省直管县"要求对现行省级行政区划进行改革。基于对我国国情的现实考量,省级行政区划改革要遵循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尊重历史与文化传统、管辖范围与人口相适宜以及不违背民族区域自治等原则。同时,改革要循序渐进,逐步增设直辖市和缩小省(区),不可盲目激进地"一刀切"。省级行政区划改革过程中还要妥善处理行政成本增加、区域政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在主体上处于地方政府自主探索的阶段,中央政府层面没有完整的、系统的指导性政策。广德县在扩权强县试点的过程中遇到行政放权、政策支持、市县关系与人力资源四大主要问题。针对这四大问题,提出今后广德县在推进试点改革工作中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财政困难的局面得以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却日益加重,财权事权不匹配日趋明显。在此背景下,四川省近年推行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但是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着重重难题。本文以还尚未进行省直管县的成都市为例,通过对市县如何分税加以研究,提出关于解决省、市、县三级政府间财政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市县关系经历了“分治-合治-分治”的过程。建国初期的“市县分治”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建立在城乡对立基础上的县市分治;当前的“省直管县(市)”改革是在经济转型的特定背景下启动的,更多地需要迎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回顾市县关系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市县关系的调整都是“经济转型”、“城市化”和“中央政策”三大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本文将对市县关系的未来走向及中央政府在重构市县关系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截至2007年底,全国24个地区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改革核心在减少管理环节、激发县域活力等 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  相似文献   

11.
在国内学界关注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也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海外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对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起点及其动因的讨论;对分权时期央地财政关系性质的模式化研究;分税制前围绕国家能力的辩论以及分税制之后的争论。文章主要从政治学的角度,对有关央地财政关系研究的海外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介绍并评价这些文献中的主要议题与争论,以期能够对国内的央地财政关系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陈云财政平衡观是马克思财政经济思想的中国化成果,其所表现出的建设要适应国情国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改善和服务民生、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等科学内涵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基本依据、物质基础、核心价值和关键节点。将陈云财政平衡观的精髓运用到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必定会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此前,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  相似文献   

14.
对刑事诉讼价值的冲突与平衡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刑事诉讼目的、把握刑事诉讼的内在规律以及树立正确的刑事诉讼价值取向。有关刑事诉讼价值的涵义历来众说纷纭,而内在价值冲突的本质是象征公民权利的自由与象征国家利益的安全之间的矛盾。在现今重视刑事诉讼打击犯罪实现安全价值的同时,更应注重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实现刑事诉讼的自由价值,确立起我国刑事诉讼价值结构的理想构造——自由优先、兼顾安全。  相似文献   

15.
县级地方政府的首要工作目标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领导任期内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选择,但是充分就业可以作为首要工作目标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领导任期内都可以延续下去.充分就业目标的确立有利于地方政府工作目标的连贯性,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充分就业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路占东 《共产党人》2005,(21):20-20
理解、把握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把握和处理动力与平衡两种社会运行机制的关系。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和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它有没有通过一定的制度和体制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这种机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动力机制,一个是平衡机制。动力机制,提供和传输着社会运动、发展、变化的能源和能量亦即动力;平衡机制,维护和保持着社会各部分及各种力量之间的协调、稳定和平衡。  相似文献   

17.
周刚 《先锋队》2012,(26):26-27
同煤集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最早的煤炭企业之一,多年来始终重视以党建优势提升发展优势,企业有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优良传统。企业党委根据煤炭行业特点,把煤矿安全生产作为创先争优的重要平台。2005年,企业党委在认真总结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安全工作群防群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六员一防安全监督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党委管党、行政管长、工会管网、共青团管岗、家属管防的群防群治安全工作格局,把安全生产打成一场永不停息的人民战争。六员一  相似文献   

18.
李文钊 《唯实》2007,(7):80-83
中国地方政府改革所处的环境不同于西方,这必然决定了其改革实践需要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治道变革理论正是开发地方政府改革本土化理论的一种尝试。石狮市政府改革的途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地方政府改革的怪圈。治道变革理论为地方政府改革和创新提供标准。  相似文献   

19.
如何认识外部压力并作出反应,是一个国家确定自己对外战略的基点。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苏联,在20世纪后半叶大约30年时间里,对国际冷战条件下的世界格局,反应和战略选择都不能说是合理、适度的。这种不适度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对外战略的"左"倾取向、实力扩张原则、以及不正确的国家安全观等等。可以肯定,苏联最后走向败亡,同它不正确的对外战略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